祁山大遺址的歷史文化?
??祁頭山遺址發(fā)掘簡報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對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要塞鎮(zhèn)的祁頭山遺址進行鉆探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 63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灰坑39座、墓葬132座,出土各類遺物200余件,其中石器18件、玉器17件、陶器166件。
??
祁頭山遺址地處太湖之北,長江南岸,北距長江5公里,東距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約7公里,東南距錫山市彭祖墩遺址30公里,文化層堆積厚度在 3米以上,最深處達3.8米??煞譃?4層,耕土以下即為馬家浜文化時期文化層,第三層下發(fā)現(xiàn)大面積紅燒土地面,是為第四層。
??鉆探表明其分布面積達數(shù)千平方米。在已發(fā)掘各探方中,第四層采用大小不等的紅燒土塊鋪墊,地表平整,厚度5-15厘米。地面以下多見圓形、長方形或弧形的紅燒土坑,坑內(nèi)填充物亦為大小不等的紅燒土塊,并有少量骨碴碎屑出土,初步推測與房屋有關。在一探溝的紅燒土地面之下,清理出一圓周弧狀坑,坑內(nèi)填充物除大量紅燒土塊外,還出土彩陶小罐、石(石奔)、斧等器物。
??如此巨型的灰坑坐落于遺址中心位置,應與大型建筑遺跡有關。
在遺址的下層也發(fā)現(xiàn)居住遺跡,但由于處于墓葬區(qū)內(nèi),被上層眾多的墓葬打破,已無法辨別其結構和形狀,僅在部分殘存的居址中發(fā)現(xiàn)火塘遺跡10余處。火塘均采用平地挖淺坑的方法,并留有火塘口。
??其平面近圓形,直徑20-30厘米,深10-15厘米?;鹛林車蜷L期火烤已燒結成黃褐色硬塊,塘內(nèi)保留有大量草木灰燼,并出有釜和支座的殘片。草木灰燼后經(jīng)淘洗,又篩洗出炭化稻粒和較多的動物骨骼。
此次發(fā)掘的另一重大收獲是大批馬家浜時期墓葬的出土。
??此次發(fā)掘的 132座墓葬均位于遺址西北區(qū),該區(qū)墓葬層次堆積事達 8層,自第二層下至第九層廠都有墓葬分布。各層次和同層次間的疊壓關系異常復雜,最多一組有打破關系的墓葬多達10座。隨葬器物較少 一般 1—2件,多者5—6件,少數(shù)墓葬無隨葬品,多采用實用器物隨葬,基本器物組合為釜和缽,缽大多放置于死者頭部下,僅 137號墓一缽蓋于死者面部上。
??釜則大多砸碎后置于死者身上或身側。
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極具特色。陶器盛行平底、圈足器,亦有少量三足器,器類有缽、豆,罐,支座、紡輪等。
紅衣及彩陶是祁頭山遺址陶器的另一重要特點。
豆、缽、罐等器物上大多施有紅衣,而且內(nèi)外均施。
??紅衣根據(jù)質(zhì)地不同分為兩類:一類燒成溫度較高,陶質(zhì)堅硬,僅在口沿部分施條帶裝紅衣。此類器物僅見豆一件,與仰韶文化“紅頂碗”裝飾風格一致,且器身有破損后鉆孔接補的痕跡,應為外地燒制后傳入,但燒造溫度較低,器表疏松,常有紅衣剝落,此類器物應為本地燒造。
??值得一提的是兩件浮雕彩陶器,一為小口球腹罐,一為矮圈足豆。二者均采用先施紅
衣后用淺浮雕的方法剔劃出主題紋飾和邊飾,最后在紋飾上施白彩。球腹罐的主題紋飾為兩兩相對,中心對稱的抽象“龍”形紋三組,尾部卷曲如雷紋。地紋和邊飾分別為拍印細方格紋和三角形鋸齒紋。
??兩件彩陶器的制作與裝飾作風和長江中游大溪文化早期湯家崗一類遺存似有關系,反映了早期先民的交流。
祁頭山遺址除了具有自身獨特的一組器物以外,在較上層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一些陶器,如大口弧腹小平底四雞冠狀的釜、寬平沿筒形圜底腰沿釜、六角弧邊形豆盤、黑衣臺底式圈足豆、三足缽、罐等,此組器物可分別于余杭吳家埠、錫山彭祖墩、桐鄉(xiāng)羅家角、金壇三星村和高郵龍虬莊等遺址找到類似器物。
??
。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跡,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tǒng)一事業(yè)表現(xiàn)的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一部分?!傲銎钌健笔侵T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zhàn)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zhí)著追求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征。
??
祁山位于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吸氣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zhèn)),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后,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余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后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占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說、隴南一帶),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帶,被延擊敗。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圭阝(今天水市西)。由于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合于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fā),進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jù)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與郭淮戰(zhàn)于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jīng)祁山,總稱“六出”,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zhàn)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禮縣城25公里,系祁山南麓、西漢水北側平川中的一座石質(zhì)孤山,四周不粘不連,形似龜又似艦,杰然特起,上平如席,西晉伊始,壘上即建武侯祠,四時祭祀。時隔千余年,幾經(jīng)興廢,保存下來的有諸葛殿、關羽殿、起佛殿,一進三院,自成格局。
??祁山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省、地、縣領導的重視關懷下,對祠宇、塑像、壁畫進行了維修粉飾,新植了花木,拓寬了道路,接通了水電,增設了服務性設施,成立了文官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游者絡繹不絕。
以武侯祠為中心,四周尚有點將臺、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鹵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十余處古遺址,可供人們參觀游覽。
??現(xiàn)在祁山已成了絲綢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位于隴南地區(qū)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xiāng),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tǒng)師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shù)十丈,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營堡只西南有門可入城堡,再沿盤折小徑,迂回曲轉上至山巔。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懸崖絕壁,峭峙孤險。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nèi)建有武候祠,歷有修復?,F(xiàn)存武候祠殿宇為三間硬山頂神廳,后連接三間懸山頂大殿,內(nèi)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zhí)羽扇,端坐正視。
??祠堂左右有月門可入關羽殿院,院后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