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井陘“導游詞”!收藏好,來井陘旅游不用請導游!
(河北日報)井陘,乃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縣,太行八陘中的千年古縣。井陘煤礦,具有千年采掘史的古礦。井陘秦皇古驛道,鋪展在太行山上的千年古道。天長古鎮(zhèn),從唐代走來的軍事重鎮(zhèn)……每每說起井陘,我覺得那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那里有我魂牽夢繞的山水親情。探尋井陘古韻,傳承優(yōu)秀文化,開辟美好未來。我們一起行走井陘,尋古看山。
井陘歷史悠久,是太行山古人類較早的棲息地。地質專家在井陘縣孫莊鄉(xiāng)東元村考古發(fā)現(xiàn)的距今30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遺址,是目前太行山中部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井陘是至今仍以太行八陘命名的千年古陘。飛狐、蒲陰等其他以太行八陘命名的縣名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唯有“井陘”兩千多年的名字沿用至今。
太行山,是中國自然地理框架的“龍脊”,是中國地貌第二階梯“黃土高原”與第三階梯“華北平原”的分界,也是中國山岳中唯一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縱跨京、冀、晉、豫四省市。所謂“陘”,即山脈斷裂之地。太行八陘,就是這列山脈中被河流切割成的河流谷地,也是古今人類穿越太行山的必經之路。它們包括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古代井陘、飛狐、蒲陰都曾經作為縣名,但傳承至今的,唯有井陘一個。太行八陘之千年古縣者,也唯有井陘一地。
井陘因地形而得名。北宋文獻《太平寰宇記》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毕惹匚墨I《呂氏春秋》稱井陘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井陘歷史悠久,是太行山古人類較早的棲息地。地質專家在井陘縣孫莊鄉(xiāng)東元村考古發(fā)現(xiàn)的距今30萬年前的舊石器人類遺址,是目前太行山中部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井陘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zhèn)一帶,已有原始居民聚居。
據(jù)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考證,井陘自秦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不過,秦漢乃至隋唐時期的井陘縣治所位于今井陘礦區(qū)天護村。在那里,至今尚存井陘故城遺址,亦稱“天護故城”遺址,故城禪院舊址還保存著唐代“陀羅尼經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關于這座寺院及經幢的創(chuàng)建歷史及來歷,民間流傳著多個故事版本。
井陘縣小龍窩石窟
井陘作為太行八陘之一,是古代兵道、商道、驛道、官道必經之地,留在井陘鄉(xiāng)間、山水中的秦皇古驛道,是鐫刻在太行山上的歷史印記,是歲月留給井陘的寶貴文化遺產。
說起秦皇古驛道,人們都會想到井陘縣白石嶺東天門下“秦皇古道”景區(qū),那座東天門下面的基巖,是秦始皇多次東巡走過的古道。由于古代鐵輪車反復碾壓,形成深深的石頭溝痕。
其實,井陘古代的驛道,絕非僅僅留存在東天門一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和同事曾經步行考察井陘古道南北兩條線路,在鹿泉土門關、頭泉、上安、白石嶺、微水鎮(zhèn)、天長鎮(zhèn)、核桃園、大小龍窩、乏驢嶺、固關、娘子關等村落和山嶺間,留存帶有古代車轍痕的古道遺址數(shù)十處,成為井陘古道不老的神奇佐證。
其實井陘古道,并非秦始皇時代才開通,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之。據(jù)《穆天子傳》載:“穆天子獵于陘山之西阿,升于三道之蹬?!薄瓣€山”即井陘別稱。周穆王北巡拜見西王母的故事,雖然帶有很多演義色彩,但《穆天子傳》記載的周穆王北巡的行程,帶有帝王年表的屬性。
春秋時期,井陘古道連接晉國與東面的中山國。在《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中記載過一個精彩的故事。公元前457年,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準備進攻中山國,需要經過相鄰的仇猶國(今山西盂縣,緊鄰井陘),但仇猶境內林深樹密,山高澗險,智伯用獻鐘之計,誘使仇猶君為其開通道路。仇猶君果然中計,只有他的大臣赤章蔓枝向仇猶君進諫說:“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君因斬岸堙溪以迎鐘,師必隨之?!背嗾侣?shù)次勸諫,然而仇猶君拒不納諫。赤章蔓枝痛心地說:“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彪S后“斷轂而行”,投奔衛(wèi)國(一說齊國)而去。用白話文描述,就是駕車沿著井陘古道東去,結果路太艱難,車轂斷了。就在赤章蔓枝走后不久,智伯“攻中山,取窮魚之丘”,仇猶國被智伯所滅。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車同軌、書同文,修筑統(tǒng)一的馳道,井陘之道開始暢通。秦始皇多次東巡經過此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逝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東南,一說廣宗縣大平臺)。中車府令趙高篡改詔書,賜死扶蘇、蒙恬,扶持秦始皇少子胡亥即位。丞相李斯和趙高等將秦始皇尸體安放在車中,秘而不宣,回咸陽后,便上演了趙高“指鹿為馬”的歷史鬧劇,開啟了秦王朝滅亡的序幕。至于近年不斷有人演義秦始皇腐尸埋葬在井陘的說法,應該只是傳說而已。甚至井陘古道出現(xiàn)了“曬靈臺”(傳說秦始皇尸體晾曬之地)的傳說,都不太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倒是公元前206年,漢大將韓信在井陘背水一戰(zhàn),一舉滅趙,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使得井陘及井陘古道名揚天下,也使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成語流傳千古。
1903年,隨著中國近代鐵路的肇興,清政府向海外舉債,修筑正太鐵路支線,按照法國工程師艾爾巴尼的設計,這條鐵路從太原經過陽泉、井陘、鹿泉到振頭車站(后改為石家莊站)。由于資金不足,修筑一米軌距的鐵路,不能與京漢鐵路1.435米軌道對接,所以石家莊成為兩種鐵路的中轉站,巨大的倉儲、轉運產業(yè),導致一座新興城市的崛起。而正太鐵路除了在石家莊留下了大石橋、正太飯店等城市肇興的建筑之外,在井陘的乏驢嶺留下了一座鐵橋和沿線車站舊址,成為中國近代鐵路支線肇興的標志性印記,也是井陘古道走向鐵路時代的標志。
隨著石太高鐵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井陘之道,徹底告別了“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的歷史,讓井陘交通進入高鐵時代。
天長鎮(zhèn)位于井陘縣西部,為交通要塞,易守難攻,宋熙寧年間為井陘縣治之所,俗稱“宋古城”。
天長鎮(zhèn)城門
井陘天長鎮(zhèn),北宋以來到縣城遷治微水鎮(zhèn)之前,一直是井陘縣治所。而在此前的唐代,這里就是千年軍鎮(zhèn),戰(zhàn)略要地。天長鎮(zhèn)位于井陘縣西部,為交通要塞,易守難攻,宋熙寧年間為井陘縣治之所,俗稱“宋古城”。
其實天長鎮(zhèn)之名以及天長鎮(zhèn)作為軍事防御體系的城墻,早在唐代就見諸史書記載。唐代的天長鎮(zhèn)是與縣級政權平級的軍事建置。在《資治通鑒》記載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時期的戰(zhàn)爭中,多次提到天長鎮(zhèn)戰(zhàn)役,天長鎮(zhèn)曾經是晉、趙等藩鎮(zhèn)勢力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和軍事堡壘。后晉王朝在這里置天威軍,直到北宋時期,這個軍事建置一直存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著珍貴的北宋“天威軍官瓶”,是天威軍官衙專用瓷器,也是井陘瓷窯最具代表性的宋瓷經典“官器”。正因為天長鎮(zhèn)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城垣建筑城池格局,都充分體現(xiàn)軍事防御體系的取向。這座依山面水的城垣,建有南、東、西三座城門,北面靠山,城垣格局依山就勢,東西向一條主要大街是城垣內部的防御屏障。南北向街道與東西大街都是丁字交叉,一系列大型建筑,如文廟、城隍廟、皆山書院、衙門、都堂府、總兵府等都是拾級而上的建筑結構,皆具有一定防御功能。如今,天長鎮(zhèn)仍是井陘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太行山深處的古村落,收藏了大山的過去,井陘有那么多傳統(tǒng)村落,處處展示著農耕文明的輝煌,充盈著純樸厚重的氣質。
深山古陘,古村古宅,古樹古剎,成就了井陘古村落的一系列經典。
我曾多次探訪大梁江、于家石頭村、核桃園、龍窩、南橫口、地都、測魚、呂家村等古村落,在荒山野嶺和石街古巷里追尋他們的前世今生。如今,我的書房里還收藏著從這些古村山野中撿拾的觀賞石,那是我經常觸摸的記憶。
大梁江村,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多數(shù)村民姓梁。村莊依山坡而建,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織。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間。古宅古院,呈現(xiàn)出一番古風古貌。村子共有3條街道、5條巷子,總長3700多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鋪成。街道兩側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勢,參差錯落,正是太行山石頭建筑的經典古村。
呂家村,在井陘縣南障城鎮(zhèn)臨山西邊界,隱藏在大山深處,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上萬棵古柏繞村四周,綠化率達60%。村口有一棵近500年的槐樹。當年鄧小平曾在這里指揮過戰(zhàn)斗,現(xiàn)在村子里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的指揮部舊址。鄧小平舊居是一座石頭四合院,大門外西側有兩方碾盤,一個磨盤,站在這個院子里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凝重。
于家村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位于井陘中西部,傳說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后裔聚居地。他們靠勤勞的雙手,開山鑿石,輩輩壘房蓋屋,建造了規(guī)劃有序、工藝奇特、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石頭村落。其標志性建筑清涼閣,是于家村人堅忍不拔、不忘初心的精神象征。
我們穿行在石板鋪就的古老街巷,凝視無處不在的瓷窯、匣缽等瓷窯印記,千古流淌的綿河,巍峨的過街樓閣。此時,腳下的井陘古道旁,石太鐵路的火車呼嘯而過,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井陘的古瓷古窯和具有千年采掘歷史的井陘煤礦,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手工業(yè)遺產。井陘古窯的瓷器千年前沿著綿蔓河、滹沱河運到渤海之濱的海豐港,書寫了古代海上瓷器之路的千古傳奇。
井陘具有豐富的陶瓷黏土資源,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利用黏土燒制陶器。大約在北齊后期開始出現(xiàn)化妝土的瓷器。考古發(fā)現(xiàn),隋代的井陘瓷窯開始使用石炭(煤炭)作為燃料,由此證明井陘煤炭開采歷史非常悠久。由于交通地位重要,瓷器交易繁忙,所以從北宋到金朝,井陘瓷窯大量采用印花、模具等先進技術,提高瓷器產量。而且在黃驊市海豐港遺址的“海上絲綢之路”倉儲遺址和子牙河中,出土了大量井陘瓷窯燒制的瓷器,由此證明一千多年前,井陘瓷窯的瓷器就沿著水路運到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渤海的出???/a>海豐港,遠銷海外,而由此引發(fā)的井陘煤炭的采掘也延續(xù)千年。
進入近代,德國人漢納根辭去北洋水師顧問的職務,創(chuàng)辦了井陘煤礦,靠采掘井陘煤炭迅速暴富。與此同時,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新官僚在井陘投資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正豐煤礦,與漢納根的井陘煤礦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一向崇拜德國的段祺瑞,對德國宣戰(zhàn),并迅速宣布驅逐德國人漢納根,正豐煤礦失去井陘煤炭開采的對手,所以得到迅速發(fā)展。
如今井陘煤礦漢納根時代的辦公樓、新井井架、煙囪水塔尚存,辦公樓前兩株枝葉繁茂的紫藤,成為百年井陘礦的歷史見證。而位于井陘礦區(qū)鳳山鎮(zhèn)的段家樓建筑群,則是正豐煤礦走向輝煌并歷經淪陷、解放、復興的歷史印記。
位于綿河、甘陶河交匯處的南橫口村,正是井陘瓷窯世代延續(xù)的物證。這里河畔、丘陵,保存著歷代延續(xù)的各類瓷窯數(shù)十座,村民古代多以燒瓷器為業(yè)。村中很多老宅及其院墻都是用古代瓷窯盛器匣缽砌筑,透過這些古老的匣缽,我們能夠感覺到古窯爐的溫度,還能感覺到古時窯工制作時的心境。井陘的三彩塔形罐、綠釉琉璃塔、天威軍官瓶、宋代白瓷枕、戳印點彩戳?!罅砍鐾恋木来善髯尵€窯得以躋身“河北四大名窯”,與定窯、邢窯、磁州窯齊名。這里的陶瓷順著綿河、滹沱河,順流而下銷往各地,橫口古驛——井陘古驛道上重要的驛站,加上一度出現(xiàn)的“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井陘窯燒制風潮,成為井陘古道上一道風景。
我們穿行在石板鋪就的古老街巷,凝視無處不在的瓷窯、匣缽等瓷窯印記,千古流淌的綿河,巍峨的過街樓閣。此時,腳下的井陘古道旁,石太鐵路的火車呼嘯而過,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梁勇)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記者田瑞夫攝)
Hash:77172e84928866adf5f2c93637298ed551fe07b8
聲明:此文由 井陘大家?guī)?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