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古關今何在
陽平古關今何在
陽平關雄踞于西通巴蜀的漢中盆地西端,“扼川蜀而控關隴,仰關中而俯荊襄”,自古乃兵家必爭之要塞,王侯覬覦龍盤,將相謀圖虎踞,自先秦到明清,屢有戰(zhàn)火在此燃燒。
古陽平關是金牛道從漢中平原入蜀的隘口,又居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在“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古道凌空,天下至險,歷史上有“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說法。
戰(zhàn)國時,金牛道與褒斜道南口相接,向西36 公里至走馬嶺入山。走馬嶺又名烽燧山,因古時行軍走馬往來熙熙,故名走馬嶺,東依浕水(今咸河),南臨漢江,西接古百牢關,秦滅蜀即循此道而西進南下。
漢末,劉焉為了割據益州,派張魯等率“五斗米教”教徒進擊漢中,殺漢中太守蘇固等,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統(tǒng)治近 30 年之久。張魯在走馬嶺上筑城設壇,號張魯城。張魯城即“陽平治”,為“五斗米教”二十四治之一,因浕水南流入沔,謂之浕口,又名“浕口治”。
公元 215 年曹操經由陳倉道征降張魯割據勢力后,留夏侯淵守備漢中,張郃鎮(zhèn)守陽平關。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張魯……秋七月,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衛(wèi)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橫山筑城十余里……”《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軍陽平關,淵率眾將拒之,相守連年?!庇纱丝梢姡暮顪Y正是利用了“橫山筑城十余里”的陽平關(張魯城)才阻擊劉備并于之僵持連年?!端涀ⅰ芬灿小埃唬┧?a href='/xishan80/' target=_blank>西山上有張?zhí)鞄熖?,山為白馬塞,堂為張魯治”的記載。因此,歷史上的古陽平關是在浕水以西的走馬嶺山上,也謂之張魯城。
現在的陽平關城又有何淵源?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曰 :(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惫艜r沔水即漢江,三國時沔陽的東半部稱黃沙,西半部稱陽平。因白馬城旁有白馬山,山石如馬,三國時一名白馬城,又名石馬城,所以諸葛亮是在陽平白馬城一帶設營。
公元六世紀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張魯城和陽平關城地理位置作了相盡的描述:“浕水北發(fā)武都氐道中,南逕張魯城東。水西山上有張?zhí)鞄熖茫綖榘遵R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以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余?!?/p>
對于陽平關的具體位置和稱謂,《三國志》與《水經注》所述明顯不相符合。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形勢發(fā)生了變化:自劉備控制漢中以后,蜀漢疆域擴大,邊界北移,多設關于秦嶺;諸葛亮屯兵扎營陽平石馬,靠近舊關駐防,筑城圍;三國歸一后,走馬嶺上的陽平關軍事戰(zhàn)略地位漸次降低而廢,山下的白馬城逐漸代之其名。而最初的古陽平關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戰(zhàn)爭的多次洗禮,至“太平天國”時被焚毀殆盡,現今僅遺存下漢時殘瓦碎磚。因此酈道元所見之陽平關就是今之謂古陽平關。
明洪武四年(1371 年),沔州治由舊州鋪遷至西山谷口,降沔州為“沔縣”,《沔縣新志》載:“沔州遷治于西山谷口,比白馬城稍移而西,即今(老)城也?!敝?1935 年八月前,為縣治所在地?!端涀ⅰ分械年柶疥P與后來的沔縣老城相連,但是年湮代遠,歲月滄桑,老城墻到上世紀末僅遺存下明、清時期老城西南城墻約 1200 米。
2001 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撥款在的老城墻基礎上,修建了仿古陽平關城墻 300 余米,2008 年,將古陽平關遺址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毗鄰的武侯祠、讀書臺、馬超墓、祠等眾多三國古跡遺存供游人參觀。
來源:《定軍山》季刊總第1期 陳學積
Hash:b4786cca88e9533a31dbd4e037d7a4c4b200c5a3
聲明:此文由 品三國游勉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