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古代軍事設施——烽火臺(下)
營口已發(fā)現(xiàn)的烽火臺遺址、遺跡有30多處。經(jīng)修繕,現(xiàn)存完整的烽火臺有多座。其中,令人矚目的有蓋州市仙人島烽火臺,大石橋市前砬山烽火臺和鲅魚圈區(qū)墩臺山烽火臺。
營口的烽火臺體系完整,按其功能可分為兩大系列:一是舉火臺,即“沿海墩架”,二是接火臺。沿渤海遼東灣海岸線走勢南北相連,形成“遼東半島沒有邊墻的邊墻之軍事防御體系”。烽火臺依海岸線貫通半島南北,南過浮渡河與普蘭店境內(nèi)沿海烽火臺相接,南達大連;北端橫跨遼河與盤錦境內(nèi)的烽火臺相連接,直至連接關內(nèi)沿海烽火臺,是明代烽火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口舉火臺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為:蓋州市九壟地鎮(zhèn)仙人島烽火臺、鲅魚圈區(qū)墩臺山烽火臺、蓋州市沙崗鎮(zhèn)望海寨烽火臺、團山西崴子烽火臺、西海西河口烽火臺、老邊區(qū)觀象山烽火臺(今西市區(qū)沿海街道辦事處高臺廟村)、西市區(qū)梁房口墩烽火臺(今西市五臺子附近)、大石橋市水源鎮(zhèn)賞軍臺烽火臺等。
營口的接火臺分布密集,由南向北呈放射網(wǎng)狀向內(nèi)陸縱深延伸,并多選在軍事要道和民居重鎮(zhèn)。接火臺與海防各城堡、衛(wèi)、所緊密相連,集軍事預警、傳遞軍情、軍事堡壘和驛站于一身。在今蓋州市境內(nèi)有牌坊溝烽火臺、蘇峪村烽火臺、后朱甸烽火臺、商家臺烽火臺、下店村烽火臺(亦稱白狼山烽火臺)、曾店烽火臺、鶴羊寺烽火臺(又稱伴仙山烽火臺)、老爺廟烽火臺、孤家子烽火臺、頭臺子烽火臺、三臺子烽火臺、四方臺烽火臺、雙臺子烽火臺、鳴珂嶺烽火臺、鄭屯烽火臺、青石關烽火臺,今老邊區(qū)境內(nèi)有花英臺烽火臺、孤山子烽火臺、花明烽火臺,今大石橋境內(nèi)有前砬山烽火臺、太平村烽火臺、李家村烽火臺、后坎烽火臺、前坎烽火臺、分水烽火臺、后高臺烽火臺、下土臺烽火臺、老墻頭烽火臺、東江烽火臺、常家溝烽火臺、破臺子烽火臺、朝陽寺山烽火臺、山嘴子烽火臺、交干村烽火臺等。
營口烽火臺的建筑材料、結構、型制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大致有磚筑、石筑、磚石混筑等幾種。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石筑型、白灰口,如朝陽寺山烽火臺、破臺子烽火臺;二是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大塊青磚建造臺身,臺心為土或砂石夯筑,白灰勾縫,如前砬山烽火臺、墩臺山烽火臺、西崴子烽火臺等,這類烽火臺約占總數(shù)的80%;三是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臺身為磚石結構,白灰口,如青石關烽火臺。
營口的烽火臺多建于目標明顯、視野開闊的緩坡小山丘上。型制有圓形、方形、梯形、圓錐形等不同形態(tài),結構有空心、實心兩種??招呐_內(nèi)可駐兵,儲藏器械、物資等。營口烽火臺除前砬山烽火臺為空心臺外,其余都是實心臺。原因是烽火臺建在自然村屯或軍隊駐地附近,臺內(nèi)不需要軍隊駐守。一般情況下,烽火臺上筑有守望屋,備有燃放煙火的物品和設施,臺下有兵卒居住的房舍、倉庫等建筑。營口烽火臺的望守臺有士卒幾人或十幾人不等。
營口烽火臺多呈方形,上窄下寬,最上部分為垛口,均建有溜水口,有的臺頂建哨樓。如墩臺山烽火臺,坐落在今鲅魚圈區(qū)墩臺山上,為四方體,高12.85米,底邊長14米、上邊長11.4米。由花崗巖條石砌筑臺基,青磚砌筑臺身,上部由垛口和瞭望鋪房組成,每面各有兩個形制一樣的水溜,系實心臺,以砂石土夯筑而成,用繩梯上下,可以向西瞭望、監(jiān)視洶涌澎湃的渤海。仙人島烽火臺位于今蓋州市九壟地鎮(zhèn)仙人島村的小山上,由花崗巖條石構成正方形臺基,上砌青磚,白灰磚口。臺體上窄下寬,臺頂四周筑有墻垛、哨樓,臺高15米,上邊長11.02米,底邊長13.5米,臺體頂部四面共有8個對稱水溜。前砬山烽火臺位于今大石橋市金橋開發(fā)區(qū)前砬山村海拔40米的緩坡小山丘——砬砬山頂上,呈方形,臺基為花崗石條砌筑,上面是大塊青磚建造的臺身,白灰勾縫,臺頂筑有瞭望樓,臺通高12米,底邊長各10米,由下至上逐漸內(nèi)斂,臺體下部有券形門,可從臺內(nèi)登上臺頂。該烽火臺是營口唯一一座空心烽火臺。
作者 李占坤(營口市史志辦公室)
Hash:d45f34becb87f698e7fe7ac159493c503101fc7b
聲明:此文由 營口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