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為什么這么長長長長長?
長城離我們有多近?
長城是個很神奇的話題。與長城的知名度和重要性相比,我們對她的了解往往少的可憐。
我們以為長城起于山海關止于嘉峪關,但她存在于十幾個省份,甚至綿延到青海和黑龍江;我們以為長城是青磚做的,其實99%的長城都不是這樣;我們以為長城是戰(zhàn)場,其實這里并沒有打過幾場仗……
長城有多長?
都說“萬里長城”,但很少有人了解,長城到底有多長?真的有萬里嗎?
其實古人也不曉得。長城跨越的地區(qū)太多,各個朝代又不停修建和增補,統(tǒng)計起來令人頭禿。直到2012年,我們才第一次通過專業(yè)的測量知道她的長度——21196.18千米。
更形象地說,如果在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之間直直地砌一堵墻,長城的長度比這堵墻還要長一點!
▲ 測繪人員開始于2006年的“長城資源調查”,歷經(jīng)6年,終于得出了一個結果。從左到右,這三位工作人員分別在進行GPS定位 、現(xiàn)場標繪調查對象、全站儀測繪關鍵坐標。
這兩萬多千米的長城,跨越了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長城或長城曾經(jīng)存在的痕跡,在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北方區(qū)域都可以找到,甚至分布在黑龍江、青海、新疆……這些距離中原腹地千里之外的省份。
單以八達嶺長城為例,它并不比一條馬路寬。因此民間流傳的“長城是月球上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造物”,其實是一條謠言。
可以說,長城用長度取代了寬度。從建筑角度看,長城也不像很多古代建筑那樣復雜,很多地方只有簡單的城墻和高臺。
被游客稱作“烽火臺”的高臺,其實大半都是敵樓。敵樓的作用不是傳遞警報,而是防御敵人。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全國各地有多處烽火臺遺址,造型各異。這四座分別為三臺子烽火臺:建于明隆慶四年,平面呈圓形;仙人島烽火臺: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平面呈正方形,上窄下寬;哈密燎墩烽燧:約建于漢宣帝年間,并完善于唐朝;克孜爾尕哈烽燧:始建于唐代,前部凹陷為沙土分化所致。
烽火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整個八達嶺長城也只有兩座而已。太過密集的烽火臺是種浪費,有時也會誤傳敵情,所以設置起來都會隔段距離。
烽火臺是建在邊防線上為傳遞戰(zhàn)事信息的墩臺形建筑,始于戰(zhàn)國,形成于秦漢,在明代發(fā)展成熟。它們相鄰分布,隨時監(jiān)測敵情,快速傳遞信息。
▲ 烽火臺傳遞信息的方法不止狼煙,還有這些。
一旦軍情緊急,烽火臺上點燃的煙柱便直沖上空,信息將沿線依次傳遞,比良馬更快地到達千里之外的國都。
它也被稱為“狼煙”,不過狼煙并不是狼糞點燃的,大都是就地取材的植物加上牛馬糞便,混合油脂進行燃燒。
▲ 敵樓的結構。①樓櫓,敵臺頂層的木結構建筑,為士兵提供了可以遮風擋雨的室內(nèi)空間。②箭窗,士兵通過箭窗瞭望和射擊。③磚檐。④吐水嘴。⑤券門。⑥基座。⑦暗門,在邊墻外側一些隱秘的地方還會設置暗門,作用是可以讓守方士兵出其不意地出現(xiàn)在墻外以殺敵。
敵樓和烽火臺的功能不同,但很長的歷史時期里,二者是可以通過改造互相轉化的。
敵樓分空心實心,早期敵樓多為實心,可以轉為烽火臺;而明代發(fā)展出的空心敵樓頂部一般建有木制樓櫓,一旦點燃,敵軍還沒放火自己家先燒著了??招臄硺窃O有垛口和射洞,為作戰(zhàn)者提供了較大的作戰(zhàn)空間,還能貯備糧草軍火。
▲ 邊墻的結構。①垛墻。②垛口,透過它們,守軍可以向外觀察和射擊。③望孔/射孔,用于瞭望的小孔。有些孔還具有向外施射弓弩火槍的功能,也就是射孔了。④攔水磚,引導積水由排水口流出墻外。⑤排水口。⑥礌石槽,從礌石孔投下的礌石,沿著礌石槽滾下,砸擊敵人。⑦墻基。
修哪兒了?
有趣的是,觀察長城,會發(fā)現(xiàn)她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多處重合。這條線也是草原和森林的分野,也可以說,是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線。
三分之一的長城分布在內(nèi)蒙古,這里發(fā)生過太多次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的血火沖突。中原皇帝痛定思痛,長城出現(xiàn)了。
▲ 長城和400mm等降水量線。制圖/Paprika
最古老的長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誕生,但是由于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
秦統(tǒng)一六國后,蒙恬擊退了西北游牧民族戎狄,卻發(fā)現(xiàn)只憑軍隊無法徹底解決邊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比f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開始。
“因地形,用制險塞”,司馬遷還這樣描述秦長城的修建。不止是秦朝,確定長城修建的位置時,利用好自然地形、地貌可以事半功倍。
長城的城墻往往依附于山河,八達嶺長城就是依山而建的典范。高大的山體本身就是阻擋敵軍人馬的屏障,也能獲得居高臨下的開闊視野。而平行于河流的城墻,可以和河流一起組成多重防線。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修建長城往往要考慮地形。
而堡壘往往修建在地形險要處。雁門關修建在山脊間的埡口(鞍狀凹陷),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而居庸關設在險要的山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京沿河城則是沿河修筑的關堡,因為在枯水期,河流可能會被敵人穿越。
▲ 修筑長城的材料。
長城萬里,始于一磚一墻。我們對長城的印象,可能是八達嶺長城的塊塊青磚,但大多數(shù)的長城并沒有如此“高貴”的待遇。包磚長城明代才出現(xiàn),而且因為生產(chǎn)磚塊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只有在重點設防區(qū)才大量使用磚材。其他的長城,多半是土、石、木材造成的。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不同材料的墻。
修還是不修,這是個問題
不管用什么材料,修筑長城的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高昂,但不搞一搞又不放心邊境的安生。所以不是每個朝代都修長城,秦、漢、明三朝修筑規(guī)模最大,唐朝、清朝等朝代基本不怎么理會。
秦始皇天下初平就征調三十萬平民服役,引起極大民憤,甚至出現(xiàn)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最終,秦朝二世而亡。面對兩難局面,歷代對于修不修長城也一直在“掰頭”。
▲ To be,or not to be,真是個問題……
下面有請雙方選手發(fā)言:
秦始皇嬴政:修!長城是統(tǒng)一的保證!七國一統(tǒng),宜貫通長城。防住外敵,天下就太平了!
隋煬帝楊廣:修!此乃豐功偉業(yè)!各國使者來拜謁,讓我們縱情游樂!
唐太宗李世民:修了也白修!
隋煬帝勞動百姓,修建長城,留下千古罵名,來防范突厥,結果也沒有收獲到好處嘛!
明太祖朱元璋:修!宣示領土,震懾外敵!辛辛苦苦驅逐了胡元,切不可復失!
加上重兵鎮(zhèn)守,列鎮(zhèn)屯兵,設帶甲大軍六十萬,外族豈敢來犯?大明強盛!
清圣祖康熙:有修長城的心力,還不如用來修民心吧!
自秦以來,代代都修建長城,但哪個朝代沒有邊患了?明朝廣建長城,我太祖帶兵不還是能長驅直入?可見守國之道,在于修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國家之本,邊境自然就會牢固了。所謂“眾志成城”,就是這個意思吧!
長城的功能
所以修長城,真的有用嗎?
歷史上,長城其實沒發(fā)生過多少戰(zhàn)斗。有種觀點認為,長城是固步自封的典范,甚至是閉關鎖國的象征。
其實,在完整的長城防衛(wèi)體系里,這道邊墻只是前線的物理屏障,重要的邊鎮(zhèn)常常在鎮(zhèn)城之下設有路城、衛(wèi)城、所城、堡城等軍事體系。明代軍事重鎮(zhèn)大同周圍各級城堡星羅棋布,層層拱衛(wèi),確保大同無虞。
▲ 大同的鎮(zhèn)城、路城、衛(wèi)城、所城、堡城等軍事體系。位于今山西大同。
長城雖耗資甚巨,卻是一道堅不可摧的心理防線。如果沒有長城,游牧民族到邊地劫掠幾乎不會遇到任何阻礙。他們的戰(zhàn)馬機動性極強,待中原王朝的軍隊趕到往往只能看到一片狼藉。軍隊無法有效保障邊民安全,邊民絕望,民心不穩(wěn)進而投敵,于統(tǒng)治更是隱患。
▲ 左:漢高祖劉邦:“那幫子匈奴天天來,煩死個人!”右:漢武帝劉徹:“朕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zhàn)的皇帝!”
長城矗立在邊界之后,雖然不完全是國境的分野,但游牧民族望見這道防線便會在心里掂量一番,更要考慮能否攻破。要知道,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人員分散,很難有足夠強的統(tǒng)治者聚集起大量人馬。大多數(shù)到擾亂邊界的軍隊僅有幾百騎,甚至數(shù)十騎。往來如風的騎兵被長城隔絕,邊民得以安心在此生息。
即使游牧民族軍隊集結千軍萬馬,往往也只能攻破一處,便于中原王朝調動軍隊迎敵。若沒有長城阻隔,游牧民族憑借其優(yōu)越的機動性分散進攻,中原軍隊更是難以招架。
前面說過長城多依靠山河等天險,平白多了幾道屏障。待游牧民族破除阻礙來到長城前時,還要再過一道擋馬墻和陷馬坑。最終來到城墻下,迎接他們的除了火炮刀箭等常規(guī)武器,還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石灰和就地取材的大糞澆頭……
雖說長城是國境防御的邊墻,但實際上這里并沒有打過幾場仗。甚至可以說,長城在歷史上發(fā)揮的主要作用不是戰(zhàn)爭,而是融合與交流。
早在《漢書·匈奴傳》中,長城內(nèi)外人民便積極地“往來長城下”。明朝設置馬市,但農(nóng)、牧之間的和平互市貿(mào)易早就已經(jīng)萌生。漢族商人出售綢緞、棉花、米鹽和各種生活用品,換取游牧商人的牛羊馬和皮制品。張家口馬市開市之日,“賈店鱗比,各有名稱”,非常繁華。
?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
▲ 明朝馬市買賣物品一覽。左側為漢族商人的貨品,右邊為蒙古商人的貨品。
與潛在的敵人做生意,中原王朝的心態(tài)也是很微妙的,一邊交易一邊戒備。市場上不允許向游牧民族售賣兵刃箭頭等武器,后期干脆連鐵鍋都不讓賣了。
▲ 守備長城的武器鐵器居多,明朝怕游牧民族拿鐵鍋熔煉兵器,后期制止交易。
而漢族商人貿(mào)易的糧食和棉花從哪里來?明朝在長城周邊大量屯兵,他們的口糧尚成問題,朝廷怎么會容許用糧食去貿(mào)易?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屯田制。屯田制是一種利用戍卒或農(nóng)民墾殖荒地的制度,興于漢代。這種制度既供應了軍糧又增加了稅收,一舉兩得,被歷代朝廷所沿用。
▲ 每位參與軍屯的軍士會得到一定面積的屯地,理論上每份地是50畝,但這個數(shù)字會隨實際情況改變。
明朝守邊軍人在休戰(zhàn)期不斷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且戰(zhàn)且耕,且耕且守。這樣既使當?shù)氐募Z食自產(chǎn)自銷,免了長途運輸之苦;又減輕了政府的糧草壓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長城反而像一條歷久彌新的紐帶,把農(nóng)耕和游牧民族結合在一起……
萬里長城今何在?
長城這條紐帶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根“線”,而是一個巨大的區(qū)域,這是兩千多年來不斷營建積累的結果。
說起長城,你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很可能是以北京八達嶺長城為代表的,在崇山峻嶺間綿延起伏的明代磚長城。不過,我國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長城并不是這樣的。
▲ 基于大眾點評網(wǎng)數(shù)據(jù)的北京長城周邊的人類活動分布,紅色點為酒店,可見旅游業(yè)的興盛。
山東境內(nèi)大部分長城遺址已經(jīng)非常低矮,它們都來自戰(zhàn)國時的齊國。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秦長城用石塊壘筑而成,為蒙恬率軍所建。
甘肅的漢長城修建在戈壁上,受材料所限,只得就地取材,在黏結力差的沙礫中加入紅柳、蘆葦等本地植物修筑。如今,一些墻體的沙土被風吹散,留下層層樹枝。
▲ 部分長城的現(xiàn)狀。
青海省的最東側也有一段明長城,它獨立于明長城的主線,建筑基本都是夯土結構。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盡管尚未確認發(fā)現(xiàn)長城墻體,卻豎立著上百座建于漢代和唐代的烽燧。這些烽燧均為土質,聳立千年而不倒。
而順著長城從西往東走,是由群山到平原的路程。明長城約有三分之二的長度分布在我國的第二級地勢臺階上,約三分之一分布在第三階梯上,翻越層層山巒。
從明長城的嘉峪關走到山海關,也是荒漠到綠洲的行程。以生態(tài)系統(tǒng)劃分,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聚落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明長城線上占了接近40%,另外的六成則保持了相對自然的狀態(tài)。其中,西部主要是荒漠和草原,東部則分布著很多森林。
長城不僅綿延在空間中,也遍布在廣闊的時間里,已經(jīng)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你的身份證背面,有長城,她是中國的象征。在國歌中,有長城,她是中國人靈魂的一部分?!扒貢r明月漢時關”、“春風不度玉門關”,古詩里的長城連小學生都瑯瑯上口。
▲ “但使龍城飛將在”可能是你最熟悉的古詩了,龍城指衛(wèi)青,飛將軍指李廣。元狩四年漠北大戰(zhàn),兩人一同出征,李廣率軍迷途延誤了與大軍匯合的時機而自刎身亡。霍去病是衛(wèi)青的外甥。李敢是李廣幼子。李敢因為李廣之死,毆打了衛(wèi)青,衛(wèi)青并未聲張?;羧ゲ≈懒诉@件事,放暗箭將李敢射殺。從左到右分別為衛(wèi)青、霍去病、李敢、李廣。
有趣的是,比起長城本身,如今與我們的生活相關更多的,是她的象征意義。截至2019年1月20日,中國商標網(wǎng)系統(tǒng)中含“長城”的商標多達4431個。而且它們往往出現(xiàn)在幕后,你在麥當勞吃的薯條,牌子也叫“長城牌”。
▲ 長城牌部分產(chǎn)品。
長城的形象,似乎歷來是堅不可摧的。但即使不經(jīng)歷戰(zhàn)火,她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被損壞。強大的自然力千年來不斷磨損這座龐然大物,雨水、風沙的侵蝕,地震、雷擊的損壞,還有動植物活動的影響。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人類自己的活動。在八達嶺等知名景點,經(jīng)??梢钥吹絹y涂亂刻的到此一游。缺乏保護的部分只會更“慘”,私拆磚石、胡亂取土、非法采礦……野外的長城每年都在消失。過去是長城保護我們,現(xiàn)在需要我們來保護長城。
▲ 損壞的箭扣長城及其修補。
▼
長城是什么?我們嘗試著認真回答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只是小小探討了一下。更多內(nèi)容,可以在這本《長城繪》里看到。
它由帝都繪工作室創(chuàng)作,這家致力于城市研究、設計和公眾傳播的工作室,與研究長城的多位專家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第一本信息圖式的長城百科全書——《長城繪》。
“這是一本非常有誠意的作品,信息豐富、繪圖嚴謹,立足于長城的基本情況,系統(tǒng)地梳理了長城的歷史、地理、文化、經(jīng)濟、軍事、民族、交流、保護、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小知識。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能夠幫助你了解一個真實、 完整的長城?!薄獑戊V翔
復制淘口令:?pDsgYFulS4V?
遇見《長城繪》
編輯丨西湖醋魚
原圖繪制 | 帝都繪工作室
版式設計丨西湖醋魚
部分內(nèi)容來源 | 《長城繪》
特別鳴謝:帝都繪工作室
帝都繪工作室致力于關于城市的研究、設計和公眾傳播。作品涵蓋信息可視化設計、城市研究、空間設計、繪本制作及城市科普教育等多個領域。
在《長城繪》之前,他們還著有科普繪本《京城繪1·人來車往》、《坐著火車去拉薩》和《地下城2》,并參與了多本圖書的設計工作。
Hash:8478d1d95f8eb8d29221bb30df881eb5f5cef297
聲明:此文由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