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有座神秘銅亭子,有關它你知道多少?
寶云閣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 佛香閣景區(qū)西側,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稱銅殿或銅亭。
閣通高7.55米,重約207噸。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筑的樣式,重檐歇山頂。殿構件柱、梁、椽、瓦、脊吻獸,連匾額等都像木結構。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坐落在一個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
寶云閣內原有銅鑄佛像,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焚清漪園,銅亭雖幸免于難,但亭內的陳設卻被擄掠一空,銅制門窗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93年才最終由美國工商保險公司董事長格林伯格出資51.5萬美元將十扇銅窗購買,無償贈還 頤和園 ,后經多方努力,才最終恢復了寶云閣的完整。亭內現存一張銅鑄供桌,重約2噸,曾給侵華日軍搶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才從天津追回,放歸原處。
在這稀世銅閣的內壁上,鐫刻著四個人的名字:楊國柱、張成、韓 忠、高永固,可能是此銅閣的鑄造人。這個銅閣是采用失蠟法熔模鑄造的。這種鑄造法是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據考證,這種鑄造法最早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唐、宋以后,更有較大發(fā)展,成為通常應用的一種鑄造技術。
隨著失蠟鑄造的日益發(fā)展,元代設立了出蠟局,專管失蠟鑄造。到了清朝,內務府造辦等處也專職設有失蠟工匠,銅閣內刻的這四個名字,極可能是專職的失蠟工匠。鑄造時,工匠們要先將銅閣的各種大小構件分別鑄造出來,然后再將各種構件連鑄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銅閣。鑄成這樣一座宏麗奇特的銅閣,在我國熔模鑄造史上是一項突出的成就。
銅閣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閣前的牌坊上,書寫了“側峰橫嶺圣來 參”的詩句。自此后的清朝統(tǒng)治時期,西藏喇嘛到達北京,常來這里念經祈禱,舉行參拜儀式。閣后石壁上高約10米的周邊蓮框,就是誦經時懸掛佛像用的。石壁上方的高閣叫做五方閣。五方是佛家語“無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說法:“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
每到頤和園游覽的國內外游客,只顧盡情欣賞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往往不知道在萬壽山上還有這樣一座“金殿”建筑杰作,殊為惜。
這個坐落在萬壽山上的銅亭子,是乾隆年間鑄的,但是老百姓傳說它是慈禧太后修的。
相傳英法聯軍燒毀了 清漪園 ,光緒年間,慈禧異想天開,想在半山腰里修一座銅亭子。可是那時候國弱民窮,國庫空虛,到哪里籌措這批款子呢?大太監(jiān)李蓮英獻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還不是取之于民么!”慈禧一動腦筋,想出了個絕招。她傳下御旨:在 頤和園 東宮門外擺上九口大缸,凡是出入宮門和路過此地的官兵臣民,一律往缸里投放一枚銅錢,投放得越多,就表示對朝廷越忠。
這個諭旨一傳下來,就苦了附近的窮老百姓,有的人只好走冤枉路繞過東宮門,有的人不得已投進一枚 銅錢 ;那般逢迎拍馬的滿漢大臣們,把銅錢整袋整袋地倒進缸里。不滿一年時間,那一枚一枚的制錢、銅子,已經填滿了九九八十一口大缸。一過秤,超過了四十萬斤。
慈禧太后把 銅錢 運到山上,旨令修鑄銅亭子。但是那四角的立柱剛要豎起來,就又倒了,三番五次都站不穩(wěn)。慈禧請來了一位風水先生,據說是得有兩對童男童女作犧牲才能造好銅亭。心狠手毒的慈禧,又差人從海淀街上抓來了四名童男童女,往他們肚子里灌滿了水銀,埋在四根柱子底下,用漢白玉雕砌了一個須彌座,才把銅亭子修筑起來。
銅亭子修好了,那歇山重檐、匾額對聯,全都跟木頭做的一模一樣。慈禧剛一走近銅亭子的臺階,就恍惚聽見童男童女的冤魂沖著她嗷嗷叫,喊著:“還我性命!還我性命!”慈禧嚇得渾身癱軟,直喊頭痛,鉆進轎子里,急急忙忙逃下了山。
后來,慈禧下令讓在銅亭子北邊石壁上,掛起一丈來高的佛像,四圍還鑿成了蓮花框。每逢初一、十五,都讓喇嘛在這里念經,說是要超度陰魂,還為西太后他們祈福求壽,保佑他們“長命百歲”“ 江山 永固”??墒菦]過多久,慈禧就見了閻王,清朝皇帝也被推翻了。(若愚)
Hash:2bd95d0f0cea78023c8b3fa062c1cc61976c52c1
聲明:此文由 撈史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