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建窯窯址的主要分布區(qū)域
導語
想要了解建盞,除了要知道其釉色的形成原理以及燒制工藝以外,對其窯口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武夷建盞就帶盞友們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建窯窯址的主要分布區(qū)域。
建窯概況
建窯,即建州窯。位于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zhèn)的后井、池中村一帶,唐宋時期隸屬建州,故稱建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繁榮于兩宋,衰落于元末。共有窯址六處: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后門、營長乾、源頭坑、庵尾山。
▲水吉建窯窯址衛(wèi)星圖像
一方土 一方窯
瓷器燒制離不開三要素:水、燃料(柴或煤)、土(瓷土),這三者在瓷器燒制過程中都需大量使用。所以古窯址在選址上基本都有一個共性:靠近河流+靠近山林或煤場+靠近能燒制瓷器的瓷土礦。三者缺一不可,要不燒制成本都將大大提高。
▲池中村與后井村
靠近河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運輸。這么重的商品,走水路顯然更明智。圖中的池中村、后井村一帶就具備了這樣的條件。而且這里的瓷土含鐵量極高,這是全國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所以建盞只能在這燒,其它地方燒不出來。一樣,饒州窯的優(yōu)質高嶺土能燒出“饒玉”,其它窯口就燒不來。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窯。是這里的瓷土成就了建窯!
窯爐
窯爐均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龍窯。采用匣缽一器一缽裝燒。窯爐最長達135.6米、寬1.0一3.5米,可同時裝燒10萬件以上瓷器,但成品率并不高。90年代以前,窯址殘次匣缽露天堆積都還有十數米高,漫山遍野。近年,隨著茶事興盛、收藏意識植入民心,窯址也基本快被搬空了。
下面為盞友們介紹建窯窯址的幾個主要分布區(qū)域。
蘆花坪窯址
蘆花坪窯址處在后井村西部、池中村東部,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低矮山丘。該窯址是建窯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 窯址,也是較早進行調查研究的窯址。
▲蘆花坪窯址位于稻田上的小山包
遺物分布面積越50000平方米,其中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平均寬約100米,堆積層厚1-4米,有些地方厚達7-8米。
▲散落滿山的匣缽,散發(fā)著曾經輝煌的氣息。
蘆花坪窯址以燒造黑釉瓷器為主,兼燒青釉、青黃釉瓷器。窯具已發(fā)現匣缽、匣缽蓋、照子(火牌、火眼)、托座、墊餅等類。
蘆花坪窯址中疊合的匣缽。從這張圖很容易看清建窯的裝燒工藝。一個匣缽、一個墊餅、一個建盞,壘燒。在窯爐高溫中,匣缽稍有故障塌了一個,往往一摞都廢了,甚至還會殃及旁邊的一摞匣缽。所以建窯的成品率并不高。
牛皮侖窯址
牛皮侖窯址(包括庵尾山)分布在池中村東部、后井村西南部,北隔田垅與蘆花坪窯址相望,東南部則與園頭坑窯址相接,為一座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是建窯時代較早的窯址之一。
遺物分布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其中牛皮侖窯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庵尾山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堆積層厚0.5-3米。
庵尾山窯址以燒造青瓷為主,牛皮侖窯址以燒造黑瓷為主。該窯址已發(fā)現匣缽、匣缽蓋、墊餅、照子、托座(支座)等窯具。
營長乾窯址
營長乾窯址位于后井村南部,東北與大陸后門窯址相望,西北與牛皮侖窯址相鄰,為一座東西走向的低矮山丘。
窯址遺物分布約6000平方米,其中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50-70米,堆積層厚0.5-3米,個別地方厚達4米左右。該窯址西側以燒造黑釉瓷器為主,東側既燒造黑釉瓷器,也燒造青白釉瓷器。其時代應在南宋至元代初期。
大路后門窯址
大路后門窯址位于后井村東南部,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水吉經后井通往南山村的公路橫穿山腳。清代民國時期,這里仍有村民居住,山腳下原來遺留有數幢民宅斷墻殘基,村名叫“大路后門”村。
窯址橫臥在大路后門東面山坡上,冬至山頂,南至后井林業(yè)工區(qū)駐地,西南部與社長埂窯址相望。
遺物分布面積約45000平方米,其中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00-140米,堆積層一般厚1-5米,有些地方堆積厚1-5米,有些地方堆積厚8-9米。該窯址以燒造黑釉瓷器為主,兼燒青釉瓷器。
這些窯址相距都不遠,中間隔著稻田,對山相望。燒制建盞所用原料也都相同,因此成品成份也幾乎一樣,只是在品種上會各有側重,細分起來比較難。
無論是哪一處建盞古窯,它都是我們建盞文化傳承的載體,都值得我們用敬畏之心去對待。
本期武夷建盞便向各位盞友推薦這款:
器型完整、品相精美的【宋兔毫盞】
釉面毫紋細密,釉色黑潤而靜謐,
胎底修工自然且流線行云流水,
僅此一只,機會難得,盞友們不容錯過。
如有意與此盞結緣的盞友,可私信或評論進行詳細的了解。
版權聲明:本文由武夷建盞進行網絡整理匯編,同行轉載請聯系武夷建盞,否則一律投訴到底!
Hash:4061f78b0b8e57b655e9ee2245a8429a9275e253
聲明:此文由 武夷建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