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古 | 趵北路6號:出土宋代古城墻引矚目
濟南明府城區(qū)域內,不僅有地上的老城,更在地下埋藏、疊壓著大量古文化堆積,一座座代表了各個時代的古城,構成了明府城另一部史書,見證了濟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的趵突泉北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排排大樓巍峨高聳,空氣里充斥著現(xiàn)代化氣息。人們似乎都已經(jīng)忘了,這里曾經(jīng)是老濟南城的最西端,曾有一段城墻在這里屹立近千年。
東城墻的旗臺樣式
2007年3——5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趵突泉北路6號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800平方米。發(fā)掘戰(zhàn)國至明代的灰坑8個、房址5個、水井4口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片。最為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深埋地下的一段老城墻,城墻位于整個發(fā)掘區(qū)的對角線以西,內檐墻長80米,外檐墻長55米,城墻遺址可分為墻體部分和墻基部分。通過解剖發(fā)掘,并對照文獻記載,可以確定城墻的始建年代為宋朝,這就為研究濟南古城墻的最早建筑年代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從遠處高樓上拍到的城墻
橫向解剖探溝
刮剖面
北側高樓俯瞰
探溝內繪圖
城墻的散水
城墻上的夯窩
城墻外側
城墻內側
舊 聞 新 讀
《濟南日報》 2007年06月08日報道:
濟南:宋代城墻破土而出
2007年3月中旬至4月底,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趵突泉北路某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在近3000平方米的發(fā)掘區(qū)內,一段古代城墻破土而出,重見天日。通過對城墻進行“解剖”,一個對濟南城建史研究可能具有突破性的考古發(fā)現(xiàn)浮出水面。專家認為,此次考古發(fā)掘是我市近年來最重要的考古活動之一。
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fā)通知,成立由15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導小組,決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日”。今年的“文化遺產(chǎn)日”是6月9日。
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500年前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的遺址……,無一不在述說著我們這座城市悠久而燦爛的歷史。
時值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chǎn)日”到來前夕,我們特此向廣大讀者奉上本期特別報道。其中,我們除率先獨家披露我市最新的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宋代古城墻現(xiàn)身濟南”外,還旨在對我市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進行一次形象生動的檢閱,藉以進一步提高我們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
文化的傳承需要文化的觀念。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期待人們記住哪一天是“文化遺產(chǎn)日”,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牢牢記住保護文化遺產(chǎn)、傳承文化遺產(chǎn)、守望精神家園這一主題,從而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軟實力,以期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想來,這也是國家設立“文化遺產(chǎn)日”以及我們迎接“文化遺產(chǎn)日”的初衷。
優(yōu)質工程與“豆腐渣工程”共存,作為城墻條石的墓碑印證歷史記載為人們所熟知的濟南城墻為明代修建。據(jù)歷史記載,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濟南加固原有土城,墻體包以磚石,周圍12里48丈,高3丈2尺,闊5丈,設四座城門,東稱齊川門,西稱濼源門,南稱歷山門,北稱匯波門,四門均設官廳2座,炮臺4座。此外,城墻設城樓11座,鋪舍55座,觀敵臺13座,旗臺55座,垛口3350個。城墻墻基約8尺壘以青方石,在以上砌大青磚,每塊磚重約7.5公斤。東、西、南三城門旁設登城馬道,四角突出,建有矩形角樓,每百米左右設一炮臺。
濟南解放后,隨著城市建設的全面開展,濟南城墻被逐步拆除。1965年,為紀念濟南解放,在濟南戰(zhàn)役中人民解放軍攻城突破口處建成解放閣臺基。1966年,拆除東西南面城墻基,修建環(huán)城馬路,至此,濟南城墻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2003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西城根街發(fā)現(xiàn)了一段明代城墻,墻體長約15米,高約6米,上部由青灰色磚壘成,下部由大塊石條砌成,是我市最后一處保存較好、原汁原味的明代城墻。2007年3月,由這段殘存的明城墻組成的濟南西城墻遺址被評選為我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西城墻遺址只能說是最后一段存于地上的完整的城墻,但不能說是最后的城墻。一段段城墻遺跡被埋沒于地下,得以在城市建設中“幸免于難”,“沿著原來城墻走向往下挖,肯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笔形奈锞志珠L崔大庸說。
2006年3月,緊靠西城墻遺址的趵突泉北路6號開始拆遷,這里將要建一座寫字樓。此處正好位于城墻走向之上,因此可以斷定地下肯定有城墻遺跡。2007年3月15日,經(jīng)濟南市文物局同意,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工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整個發(fā)掘區(qū)南北長7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達2800平方米。隨著一方方土石被移開,一段埋于地下、最深處距地表近2米的古代城墻重建天日。
出土城墻整體為南北走向,內側有一突出,呈現(xiàn)“凸”字形,考古人員推測,向城內突出的部分可能為“鋪舍”、“旗臺”或“敵臺”之類的建筑物,此處底部寬15.9米,在出土城墻中最寬,其北側城墻寬12.7米,南側城墻寬12米。城墻外檐墻墻體殘存最高為2.48米,內檐墻最高為1.85米,外檐墻最高處距地表1.4米,內檐墻最高處距地表1.95米。
城墻兩側為磚石,中間為夯土。城墻兩側結構有所不同,內檐墻最外面為28—36厘米寬的條石砌筑,其次向里為50—70厘米不等的磚石混合填筑;外檐墻最外面為30—48厘米寬的條石砌筑,其次為20—25厘米寬的條石,再向里為20厘米寬的磚不規(guī)則堆筑。墻體中間部位由夯土版筑而成,主要可分為4版,夯土主要為灰褐色、淺黃褐、深灰褐色、黃褐色等土質,層次明顯。
“城墻斷面有幾條明顯的界線,顯示出分次夯筑的痕跡?!贝舜慰脊虐l(fā)掘領隊、市考古所工作人員郭俊峰介紹,每一次夯筑在方法、厚度與土質方面都有所區(qū)別。其中有一種夯土為褐色土,含大量碎石、草木灰、紅燒土、白灰土以及磚瓦碎片,土質松散,夯窩稀疏散亂;而另一種黃褐色土,含木炭、紅燒土,土質純凈,夯窩排列整齊、夯打結實,分層明顯。“城墻墻體部分土質結構基本相近,沒有太大變化,而墻基部分土質差別很大,甚至中間部分有很多未經(jīng)夯打的填土,大大降低了城墻的牢固程度,極有可能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p>
在清理城墻條石時,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條石中竟有不少是被利用的墓碑。這次共發(fā)現(xiàn)8塊殘破的墓碑,其中有三塊刻有年號,分別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至元四年”(1338年)。至元與至正皆為元順帝年號。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fā),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爸琳辍?1356年)只比歷史記載的明朝首次修濟南城墻的洪武四年(1371年)早15年??脊艑<艺J為,元朝國力羸弱,在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之時耗費巨大財力修筑包石城墻,且還要砸掉剛死去人的墓碑,顯然可能性不大。而到明朝,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鞏固城池,則大有可能。墓碑的出土驗證了歷史記載的準確性。
出土物品證明,此段城墻應建于宋代。發(fā)現(xiàn)宋城墻,確定宋代濟南城址,為許多難以解讀的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了突破口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城墻結構,考古人員在城墻最寬處中間部位開出了一條“解剖”探溝。由于城墻墻體殘缺不全,無法找到一個相對完整的剖面,因此探溝主要針對墻體最下部與墻基部分。
解剖溝至底部深4.2米,發(fā)現(xiàn)有16塊不同土質。郭俊峰拿出手繪的示意圖鋪在地上,指著標著“15”的部分向記者說,這一塊位于城墻東下部,長4.2米,厚2米,含大量木灰、紅燒土顆粒、黃土塊,夯打明顯,層表光滑。
15號土位于墻基的最下部,根據(jù)考古學中地層學原理,相對年代越早的被疊壓在下面?!拔覀兺茢?5號土就是最早的一塊土,那么它建成于何時,城墻就建成于何時?!?郭俊峰介紹,斷定15號土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夯筑方法及其中包含人工物品的最晚年代。
15號土中出土物品最晚的為宋代,據(jù)此推斷,15號土應該是在宋代建成,繼而可以進一步推斷,在宋代,濟南城墻就已建成?!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濟南城建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贝薮笥乖u價道。省考古所研究員王守功也認為,如果經(jīng)過進一步考古發(fā)掘能夠充分證實這一推斷,那么這“無疑是城建史研究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p>
城市的發(fā)展與變遷,是探究一個地區(qū)古代文明的重要基礎。濟南擁有4600年建城史,但這里的“城”指的是龍山文化時期修建的城?!皾稀倍肿钤缫娪?a href='/xihan/' target=_blank>西漢初期,當時其治所在東平陵城(章丘市龍山鎮(zhèn)東北)。西晉永嘉末年,濟南郡自東平陵城遷移至歷城后,在歷城“古城”之東,擴大城垣,另建東城,為郡治之始。此后,濟南名稱雖時有變動,但其所在區(qū)域不曾再移。
史學界在研究濟南城址變遷時常有撲朔迷離之感,崔大庸介紹,這主要是由于有兩個問題沒有弄清:一是原歷城(歷下)所在地到底在何處,現(xiàn)在仍未搞清楚?!皻v城為古邑,見于文獻記載比濟南還早,但至今不知其具體位置?!倍乾F(xiàn)在所知濟南城城垣為明代所建,明代之前濟南城的具體位置也不清楚,“也就是說‘濟南’自西晉到明以前的城址我們無法確指。”
雖然史籍記載,明城墻是在原有夯土城墻基礎上加筑磚石而成,但長期以來,由于未做過考古發(fā)掘,不曾對城墻本身進行過解剖,無法找到此城墻更為古老的確證?!按舜慰脊虐l(fā)掘找到了證據(jù),證明濟南老城區(qū)至少在宋代就開始建設城墻,形成一定的城市規(guī)模。”
宋代城墻的出土,結合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證明:宋代濟南城的位置與范圍與現(xiàn)今濟南老城區(qū)基本吻合。崔大庸分析道。
發(fā)現(xiàn)宋代城墻,確定宋代濟南城址,對我市開展歷史與考古研究意義非同尋常,為許多難以解讀的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了突破口?!坝谐菈Σ拍艽_定城址及其范圍、規(guī)模,才能確定這一地區(qū)在歷史某一時期所占據(jù)的地位。”王守功說。比如,縣西巷曾出土大量唐宋時期文物,結合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宋代城墻,便可以更充分翔實地對宋代社會生活進行解讀。
史籍記載及種種跡象顯示,濟南老城區(qū)建城的歷史很有可能要早于宋代,其最早能到何時,目前尚是一個謎,有待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探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由,自北平起兵造反南下,于六月初八兵臨濟南城下。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憑借堅固的城池率兵固守,燕兵久攻不下,屢屢受挫,圍城三月未果,只得退兵。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繞過濟南,攻下南京,奪取帝位,遂再次率兵攻濟南,鐵鉉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從容就義。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繞過北京進攻山東,迅速占領16處州縣,兵臨濟南城下,十萬清軍用炮火和云梯向城區(qū)猛攻。山東巡撫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率領千余名守軍和民眾拼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堅守了十晝夜后,于第二年正月初二兵敗城破(詳見本報3月16日9版《明末清初:濟南有場保衛(wèi)戰(zhàn)》)。清兵破城處在濟南城西北角,此處與趵突泉北路6號相去不遠,“這段城墻很有可能也是當年的主戰(zhàn)場之一?!鄙綎|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發(fā)展學院教授朱亞非推測道。
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曾經(jīng)雄偉的城墻逐漸殘破。由于沒有認識到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解放后在城建中被逐步拆除?,F(xiàn)今,人們只能通過歷史舊照一睹濟南城墻逝去的雄姿。
采訪中,記者提出去考古挖掘現(xiàn)場看一看,郭俊峰一愣,說:“現(xiàn)場已經(jīng)蓋樓了。”
這是一次搶救性考古挖掘,出土的宋代城墻恰如曇花一現(xiàn)。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已被建成公園免費向游人開放。那么,出土的濟南城墻遺址是否也可以建成公園呢?
郭俊峰說,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手段可以對出土城墻進行有效保護,即使有,也將耗資巨大。王守功卻認為,花些錢保護古城墻是值得的,“為子孫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留下這座城市的記憶,其意義是非凡的?!?/p>
Hash:4a36a87acd8d72edec99368a7d2a5ebf1af2aaa7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