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屏都是文化!走進海口這個古村,追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鄉(xiāng)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府城至攀丹村,是美舍河中游流域,其中因興修學校、教化學生、尊崇儒學,文星最為閃耀的莫過于唐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府城攀丹村,明代僅攀丹一村就誕生了8位進士,其中有3對父子進士,可謂科甲聯(lián)芳,光耀門楣。
古色古香的書院內(nèi)檐。
走入攀丹古村,尋找那段???/a>歷史文化的記憶,追溯時間見證的那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鄉(xiāng)愁。雖然故人已逝,住所、書院、古井等已成古跡,然而美舍河畔的文化還在延續(xù)……
西洲書院
歷史文化的“根”與“魂”
一走進西洲書院,古樸的長廊,整潔的路面,一排三進的仿古建筑很顯眼,其建筑材質為玄武巖、青磚、實木和瓦片等,未見水泥混凝土。抬頭望上,第一進建筑的石刻門匾刻著“唐氏大宗”4個剛正的楷體大字,被描上金水后更加奪目,右側有一行直書的小字“道光二十九年仲春吉旦”,左側為“合族重修”。似乎一下就將記憶拉回了從前。
國興街道文壇社區(qū)書記王小星領著記者細細觀看西洲書院。他介紹,該書院是明代攀丹村進士、官至戶部侍郎的唐胄于明代初年所創(chuàng)辦, 其前身是攀丹唐氏遷瓊始祖唐震在南宋設立的“攀丹義學堂”,而西洲書院初名則為“養(yǎng)優(yōu)書院”,參議張簡還曾為“養(yǎng)優(yōu)書院”題寫匾額。而至正德十四年十月, 瓊州按察司副使王弘將養(yǎng)優(yōu)書院易名為西洲書院。
西洲書院作為海南較早成立的書院之一,在促進海南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據(jù)歷史考證,該書院作為海南較早成立的書院之一,在促進海南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海瑞、鄭廷鵠等海南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師出西洲書院。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 西洲書院承載了瓊山悠久歷史文化的“根”和“魂”。
??谑?a href='/wenwu/' target=_blank>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副科長藍春寶說,西洲書院當年培養(yǎng)了許多家族內(nèi)外的學子,丘濬、海瑞和王佐等海南先賢,都曾得益于攀丹唐氏的教誨,其中丘濬還是進士唐舟的女婿,海瑞曾與唐胄的3個兒子唐穆、唐秩和唐稼同窗共讀。
“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西洲書院,并非是從前的樣子?!?藍春寶說,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仲春吉旦,先后兩次對西洲書院進行重修。2012年,唐氏宗親集資,對西洲書院及唐氏大宗祠按照清代仿古建筑進行修復。修復后的西洲書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1135平方米,建筑面積383.5平方米,三進建筑。
“我們在重修過程中,找到了兩件文物,一件就是這塊牌匾,1849年重修祠堂的印記,至今163年?!焙D咸剖蠒L唐錦鐘表示,“另一件時間更早,是乾隆丁酉年所立的《唐氏祠碑》,現(xiàn)放在第三進的廊下,擇日再將它重樹起來?!碧棋\鐘稱,上個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唐氏大宗祠遭到極大的破壞,很多文物被毀,當時有族人悄悄將這兩塊碑、匾埋起來,直到最近幾年才重新找到和挖出。
而今,當時的“唐氏祠碑”石碑靜靜地豎立在廊下,敘述著過往的歷史文化,上面的文字雖已模糊,但依舊能看得出字體剛正美觀。唐氏宗親稱,西洲書院是在原來的基座上重建的,未曾挪移分寸,希望能將它納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胄墓”,以讓后人更好地緬懷這位為海南文化、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先賢。
2012年,按照清代仿古建筑對西洲書院進行修復。修復后的西洲書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1135平方米,建筑面積383.5平方米,三進建筑。
記者在西洲書院內(nèi)細細觀察,發(fā)現(xiàn)每進的房梁上,均用彩繪刻畫了一些小巧精致的畫作,達到十余幅,據(jù)說是依據(jù)當時授課內(nèi)容而作,大致為勤勉好學、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等。從這層面上來看,不難想到當年西洲書院作為學校性質存在的重要性。
此外,在西洲書院中,唐氏宗親經(jīng)過考證而制作的先人的十余幅畫像和人物介紹,整齊掛于墻上,后人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從前的歷史,緬懷先人。王小星說,“每年唐氏后人都會從五湖四海,甚至從海外趕回來,因為他們的根在這里,鄉(xiāng)愁在這里,每年對祖先的祭拜,是一種儀式,也是文化的一種傳承。”
攀丹村的教學文風如同蒲公英般,隨著溫暖的春風吹向各地。據(jù)《瓊州府志》記載,自宋代到清朝,美舍河沿河興辦了瓊臺書院、蘇泉書院、崇文書院、東坡書院等10多所學府,蘊育了幾代名人,給子孫后代們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攀丹唐氏
海南文化教育的縮影
古時有“海外無雙唐氏,天南第一攀丹”的說法,這里的攀丹,說的就是今天府城的上丹村,自宋至清,攀丹唐氏累朝出名宦,明代進士、戶部侍郎唐胄曾在家鄉(xiāng)辦學和修志,對海南文化傳播功不可沒。
三亞學院講師劉霞介紹,由于海南教育資源以及名門望族、儒學世家多集中在海南北部瓊山以及周邊州縣,所以明代海南明賢也呈現(xiàn)出往瓊山及周邊地區(qū)集中的態(tài)勢。而明代衣冠望族中最具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當數(shù)瓊山府城攀丹村熠熠生輝的唐氏家族。自南宋年間進士唐震初任瓊州刺史,子孫世代居住在海南瓊山。
明代海南60多名進士中,瓊山占了40余人,而唐氏后代就占了6位,分別是唐舟、唐亮、唐絹、唐鼎、唐胄、唐穆。其中,唐舟和唐亮、唐胄和唐穆是兩對進士父子,可謂科甲聯(lián)芳,門楣閃耀。這是海南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罕見之事,也是明代科舉史上的美譽之事。近600名舉人中,瓊山占了近300人??梢姡鞔D檄?a href='/shandi/' target=_blank>山地區(qū)乃海南科舉人才的淵源。
除進士外,明代海南唐氏子弟中還有唐翱、唐虔、唐卿等三十多人鄉(xiāng)試中舉,其中有兩名解元和兩名亞員。此外,唐氏子弟中還有府貢生唐秩等。明代海南唐氏家族興師重教,不僅唐氏族人人才濟濟,連帶姻親家族、學徒門生也都明賢輩出,如明代海南本土明賢王佐、海瑞等皆為唐氏門人?!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這基本上也是當時整個海南文化和教育的縮影?!眲⑾颊f。
“唐氏祠碑”靜靜地豎立在廊下,敘述著過往的故事,記述著當年的歷史。
常年研究唐氏族譜文化的海南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鄧玲表示,從唐氏科甲來看,最鼎盛時期為明代,集中在前十世,20名進士舉人中占了13名,這正是使得攀丹唐氏聲名鵲起的原因所在。而根據(jù)唐氏族譜記載,“以鄉(xiāng)試之次年三月為試期,亦分三場,規(guī)例盡同鄉(xiāng)試。詩文策共十四藝,不過精益求精……”可見,唐氏族人對于科舉考試這一塊格外用心。
此外,唐氏族譜還收錄了光緒壬午科舉人二十七世唐丙章的應舉人試的諸文及全部閱卷評語,以及二十一世瓊山光緒年間府貢唐聲教被學使錄取為學府一等一名補廩的文章。這些內(nèi)容在海南其他家譜中未曾見過,既是難得一見的可靠地方史料,也足見得唐氏后人于科舉一途之用心。修譜者希望后人以之為學習的榜樣,同時也可拿來作為習作的摹本。
唐氏在科舉以及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明監(jiān)察御史吳納曾給唐氏族譜作序者的對聯(lián)小結了明朝中期以前唐氏之繁盛:“文物彬彬入珂里草木猶帶書香屈指明賢若舉若進若元若魁海外無唐氏,風徽奕奕登華祠幾筵留英氣稽世宦而公而卿而居牧天南第一攀丹”,明代的攀丹,曾是海外無雙,天南第一的家族。清代優(yōu)貢王國憲則用一副對聯(lián)將自宋迄清的唐氏功名進行了總結:特奏肇開基九征六進士二解元解元十舉人累葉相承禮樂詩書光甲第,多蔚起五名賢三儒林兩孝友八循吏聯(lián)翩濟美文章氣節(jié)振宗風。
攀丹唐氏在明代能夠成為海南望族,究其原因,鄧玲認為,除了明朝官府高度重視教育外,海南人文蔚起這樣的時代背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氏非常注重傳承中原文化,建立宗祠來團結族人。攀丹村的唐氏大宗祠,大門祠聯(lián)突出地反映了對于中原文化的傳承,上聯(lián)為“晉汾世澤 鄉(xiāng)賢崇祀光南國”,下聯(lián)為“臺閣家聲 青史流芳拱北宸”,橫聯(lián)為“唐氏大宗祠”。這一副對聯(lián)正是攀丹村唐氏承接中原文化,開啟南國歷史心聲的自然流露。
攀丹村是海南的文明村之一,是明代海南望族唐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明代是海南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而攀丹唐氏的發(fā)展軌跡恰似明代海南文化發(fā)展的縮影,大量的唐氏弟子取得功名,使唐氏家族在仕途上走得平穩(wěn)順利。隨著唐氏向文昌、萬寧等地播遷,文化傳播更為廣闊,然而攀丹村留給世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可貴的借鑒啟示仍在流傳。
文化古村
悄悄述說當年的故事
攀丹村在府城東廂,古稱蕃誕、蕃蛋,當時因瀕臨海邊和南渡江入??冢臼钳D民聚居地而得名。
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表示,根據(jù)明萬歷《瓊州府志》中記載,當時美舍河并未經(jīng)五公祠從海甸溪入海,而是從今天攀丹村的南面流入南渡江。在明代之時官府將此河修到府城東門外,流經(jīng)攀丹村的水道便成了舟楫往來、輸送百貨的黃金航道。直到民國這條水道還在,如今早已干涸,蹤跡難尋。
據(jù)史料介紹,連接府城東門至上丹村的青云路以及青云橋,是根據(jù)唐胄的建議修建的,橋頭高處立有唐胄題名的“青云橋路坊”,橋尾不遠處有一塊空地,立有“青云”、“進士”、“會魁”、“省魁”、“聯(lián)桂”、“聯(lián)璧”等10余座牌坊,均為官府和當?shù)厥棵駷殪罕砗图o念唐氏先賢而建。青云橋以及青云路是連接南渡江水道和府城東門的必經(jīng)路。當時,青云路和青云橋車馬行人南北來往,絡繹不絕,熱鬧興旺。唐胄父親唐正曾在其自家宅門外開挖了一個大池種荷養(yǎng)魚,后因修建青云路北填平。唐胄便在不遠處參照其父原來所挖河池的大小,再挖一口新池,池中筑有小丘,四畔種上柏樹和翠竹,為紀念生父,唐胃命名為“像池”,池邊樹有一記文石碑。
攀丹村有“竹根泉”、“峻靈泉”、“養(yǎng)桂泉”三口古井,至今仍在飲用。其中竹根井為唐胄被罷官居家時所鑿,井壁上所嵌一塊石碑上,刻著唐胄親筆寫的直書“竹根泉”3字。
竹根井承載了攀丹村很多老一輩人的記憶和念想。
作為市級文物古跡的竹根泉,井口呈圓形。王小星介紹,該井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戶部左侍郎唐胄所鑿。石砌,圓形,井圍高40厘米,直徑0.85米,外徑105厘米,深約2.5米。在井的正面圍墻鑲嵌有竹根井碑刻一方,碑高約90厘米,寬約35厘米,碑文為行體字,每個字約25厘米見方,字跡清晰可辯,相傳碑文是唐胄手書。該井于1938年重修,旁邊立有碑文。
居住在攀丹村60余年的張阿婆告訴記者,打從記事起,家里的大人就時常提起竹根井的故事,還打趣說喝了井水智力更加開竅,“雖是打趣說的話,但竹根井的井水清涼味甜,盡管已用上自來水,以前仍舊有不少村民還經(jīng)常到竹根井打水洗衣服和洗菜等?!?/p>
經(jīng)歷700余年的滄桑,竹根井就像一位長者一樣,迎來送外,經(jīng)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歸去新來,依舊保存完好。在周邊蒼翠大樹的映襯下,竹根井顯得安靜沉穩(wěn),“現(xiàn)今井水已經(jīng)不能使用,井下也有了一些堆積物,但因其是文物,不能隨意清理搬動,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及早保護和修繕,讓古井文化能夠更好傳承?!睆埌⑵耪f。
12月的風吹佛在臉上有著瑟瑟的涼意,但細細走了一趟攀丹村,腦海里對其的印記不單單是“文化古村”,更多地融入了人文、鄉(xiāng)愁、追憶等重疊的情感。而攀丹村也會像市民朋友所期待的那樣,通過美舍河文脈的修復,延續(xù)美舍河畔的文化,追憶攀丹古村的曾經(jīng)……
人物簡介:
唐胄(1471年~1539年),瓊山府城東廂攀丹村人,字平侯,號西洲,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唐胄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成舉人,十五年(1502年)成進士。王弘誨為他寫的《神道碑》稱他鄉(xiāng)試、會試“皆以《禮記》魁其經(jīng)”,就是說他在廣東(廣州)舉行的鄉(xiāng)試以及在北京舉行的會試(由禮部主持的進士考試)中,都以單科《禮經(jīng)》(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奪得第一名而成為“經(jīng)魁”,成進士后獲得的官職是“戶部山西司主事”。
人物作品:
唐胄在家閑居時寫下了為海南普通民眾深受貪官污吏壓迫剝削而呼喊的一首長詩《詠萬州藤作女工》:
劍門藤絲如發(fā)細,
纖巧爭先出新意。
萬寧土瘠民多貧,
家家藉業(yè)為生計。
纖纖閨指稱奇絕,
牡丹荏染鳳交嬉。
官工家派多精致,
細遲過限爹遭笞。
十八嫁裙無一幅,
朝朝暮暮勞官役。
豈知生業(yè)反為魔,
遂甘自盡家難息。
滿城感泣增悲憫,
禍州尤物何時窮?
英靈胡不上訴帝,
條蔓枯盡山為童。
九州厥貢古來有,
篚薦隨方那敢后。
交州荔枝建州茶,
驚塵濺血民始咎。
珠崖地在大海中,
漢因玳瑁始開通。
未幾禍起廣幅布,
東都復縣伏波功。
永平濫觴儋耳貢,
后啟紛紛非土任。
瑁宮珠殿尤苦劉,
紫貝鼊皮聊緩宋。
惟我祖宗憐遠土,
兩朝優(yōu)詔特矜楚。
公使逾法許具聞,
氣焰權奸猶斂阻。
后至先皇弘治初,
大禁貢獻民熙和。
振儋金香罷唐例,
南寧銀姜無宋科。
民賴優(yōu)游三十載,
肇此厲階誰復再?
分賄私貢恐已遲,
誰體圣心存海外?
妻號兒哭無朝夕,
催吏那知更下石。
誰能臨武叫天閽,
守有徐方留郡跡。
來源:海口日報
記者:吳雨倩
編輯:陳美君
Hash:6bcf4f83bb58a22e8ed2786d2499e9a4c694c8af
聲明:此文由 文明???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