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上世紀的9個古村落
迷失在上世紀的9個古村落
傳武則天執(zhí)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
這里是全國著名的溫泉名城,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這里,還散落著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沒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詩情和畫意。
一起來看看武義最美的9處古村落,你可曾去過幾處?
一
武義,山下鮑古村。坐落于武義縣南面的大溪口鄉(xiāng),古風悠悠的淳樸靜美地。“水抱孤村懷,山通一徑斜”。古詩里描寫的美好村落,山下鮑像得很完美。
山下鮑村,可以說是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說它低調,是因為它不算景區(qū),平時壓根沒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環(huán)山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選座浙贛山區(qū)建筑代表,寫入了《中國建筑史》一書當中。
村子四面環(huán)山,坐落在東西兩山相夾的一條崎嶇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條徑斜(小路)可走。有兩條名字分別叫金溪、崗壇澗的小河從北往南匆匆流來,像兩個頑皮淘氣的兒童一路蹦跳著,來到村子北頭匯合,繼而又繼續(xù)嬉鬧著以“S”形從村中流過。這股清澈的溪水從崇山峻嶺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投入甌江母親的懷抱。
這個隱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站在村子中心,但見溪兩岸的古民居建筑隨地勢高低毗連,參差分布。古意濃郁,勝似一幅水墨國畫。駐足建造于民國時期的名叫“金溪橋”的玲瓏石拱橋上,可觀賞到湍急的溪水遇攔水壩濺起的細白水珠。一切都顯得格外美好。
據(jù)說,古時山下鮑只有很少幾個鮑姓居住,“山下鮑”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實際上現(xiàn)在村里卻是涂姓為絕大多數(shù)。山下鮑《雙溪涂氏宗譜》中記載,此村涂氏祖先名叫涂國文,清雍正年間,從福建長汀來到一個名叫雙溪住下,并在勞作過程中與一位山下鮑女子相戀,后成為了山下鮑的上門女婿。涂國文遷居山下鮑后,每天上山開荒,還在山上種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并在村里建起了10口直徑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制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生產方式,在與外界近乎隔絕的一隅祥寧之地,繁衍著一代又一代涂姓子孫。
而此后涂氏家族逐漸發(fā)展壯大,至清代宣平年間,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之一。他們秉持山下鮑梁氏家族開創(chuàng)的耕讀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在清一朝亦培養(yǎng)出了秀才48人,增廣生、太學生27名。
山下鮑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為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多數(shù)建有后院。正屋和廂房的前檐均設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為通廊,既在視覺上增添了建筑美感,又弱化了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極具武義南部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村內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縣級文保單位。這處建筑保存比較完好,主體結構未遭破壞。祠內的雕刻、彩繪、墨書墨畫飽滿充盈、莊重儒雅、古色古香;門樓和廳堂的匾牌、題額、楹聯(lián)字跡遒勁古拙、哲思深蘊、寓意吉祥。
山下鮑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狀態(tài)的代表,奇跡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tǒng)農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結構、建筑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tài)人文狀態(tài)。
二
俞源古村
俞源村坐落于武義縣西南方向的余源鄉(xiāng),是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叫人設計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極星象村,傳聞此地風水極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條S型的小溪,將塊塊水田圈成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讓人感受太極星象的玄妙。誰能想到,這這個名氣不大的村子,藏著1200多間宋元明清古建筑群。而古建筑內木雕、磚雕、石雕之精致之華麗,讓人嘆為觀止。
古村不華麗,白墻黑瓦的建筑,參天的古木、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聚了時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著1200多間古建筑,從宋朝到清朝的建筑都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蘊藏著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木雕、石雕、磚雕等都栩栩如生,讓游客嘆為觀止。
三
郭洞古村
郭洞村怕是武義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個,有“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肮怙L光古,洞中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墻上的楹聯(lián),揭示了這個600多年歷史古村落的隱世美好。
郭洞村歷史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執(zhí)中。據(jù)說,何執(zhí)中的后人仿學《內經圖》營建的古村,村中橋梁水井無不按風水理論排布,極為講究?!吧江h(huán)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對這個村莊給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處都值得游人尋找。村邊的山也是必須登的,透過百年老樹的樹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種別樣的幽深寧靜。
四
范村古村
武義全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tǒng)建筑,像這樣質樸的古村落,總是令人眷戀和向往。位于武義縣履坦鎮(zhèn)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兒后代的聚居地,位于武義縣城的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落,曾因清嘉慶年間的一場特大洪水幾近摧毀,全村僅留下一棵大樟樹和現(xiàn)范氏宗祠東邊民居的一堵老墻。
如今,這株見證了當年那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挺立在武義江邊,在歷經數(shù)百年的風雨之后越發(fā)粗壯,要5個人才能抱得攏。重建后的范氏宗祠內有三塊遠近聞名的石碑,分別位于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墻中,且都鑲嵌在墻體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廳不得不去。走進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繪木雕技藝的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奪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個個木雕圖案歷經風霜卻依然清晰可見,透過它們你仿佛能看到匠人雕琢于其中的心思與心境。廳堂的正中間懸掛著古色古香的燈飾,待到夜晚來臨,這些承載著厚重過往的文物在花燈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氣之美,欣賞起來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廳,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當數(shù)量的古建筑,散落在村中。走過花廳的門口,沿著村巷右拐,在轉角的回廊之下又是一處古建筑。再往前走,又是一處。隨便選擇一幢走進去,都仿若夢回千年,感受著歷史帶來的濃濃韻味,不經意間就會發(fā)現(xiàn)未曾見過的驚喜。
古建筑內外還有著為數(shù)不少的綠植,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發(fā)郁郁蔥蔥,成為村中的又一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喜歡攝影的市民在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藝范十足的美照。
五
華塘古村
華塘古村落。
這里風景秀麗,人杰地靈,歷史上曾出過不少人才,是武義南部地區(qū)傳統(tǒng)“耕讀文化”村落的典型。
華塘村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huán)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云霄,舊為宣陽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華塘村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連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古建筑內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鵝卵石拼鑲成精美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村北側有云華鄉(xiāng)政府舊址,建于民國時期,由四合院和兩座附屋組成,二層結構。四合院內,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歲月斑斕的白墻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閑適的鄉(xiāng)村生活,華塘村沒有城市的喧鬧聲,遠離車水馬龍,村里古木成蔭,溪水潺潺,鳥鳴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東溪的云華溪從華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過。大坪尖頂兩組花崗巖柱,當?shù)厝朔Q“岱石雙峰”,亦稱“寶劍峰”。巨大的巖柱從上到下都垂直節(jié)理,風化地貌十分明顯。大坪尖山體終年流水不斷,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村里人就從山腳的巖隙中引水建池作為全村的自來飲用水,在山的西側一處涌泉作為農田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縣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茶葉,所產茶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質量上乘。
《重修華塘陳氏宗譜特序》中記載:“據(jù)考證,穎川陳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寧乙酉(1105)年于栝城遷徙宣慈馬口,二世孫廿三公由馬口來坳塘,觀其山川環(huán)抱,林壑泉美,岱峰聳起,生態(tài)盎然,羨其世外桃源風光……遂卜筑而居焉?!?a href='/daziran/' target=_blank>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積淀,使這個古村形成獨特的山水風光。
華塘村四周群山環(huán)繞,古樹參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兩畈為平坦的百畝良田,四周山巒起伏、山川環(huán)抱。東側有鑿壇后、前山、龍腳山、水口山。村后(西側)有鐘壇腳、后山、上庵等山,闊葉林、苦櫧、楓樹、松樹鋪天蓋地,特別是只有華塘龍腳山特有的一樹種,當?shù)厝朔Q青紫樹,葉如紅豆杉,高大挺直,材質堅硬,屬上等好材。原在華塘涼亭邊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松樹,樹干挺拔筆直,民國時宣平縣政府派人來砍此樹,結果被村里紳士罵一頓而阻止。
華塘村陳姓祖宗非常重視山林的保護,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就設立春分護林會?!蛾愂献谧V》記載,宣統(tǒng)二年就制訂保護農業(yè)、林業(yè)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民國八年(1919)《陳氏宗譜》修譜時族人陳倜記:“林業(yè):環(huán)華塘皆山也,土質瘠薄,惟宜于林。村東前山松柞雜木素禁樵採,自昔密茂特甚。林內諸山育苗養(yǎng)護,則肇始于學棟公(1797—1862),若米挈塢、鑿壇后、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猶公之手植也。嘗聞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棟公造林栽苗,保護躬親其事,巡回往來日夜不休,僻靜之處更筑室招工守山,親勤五十余載,村內童山始蔚然成林?!比蘸蟀l(fā)現(xiàn)“私砍之風甚熾,前功不致盡棄。”“民國八年(1919)組林業(yè)公會,族孫均為會員,輪流值日巡山護林,年終則開會商討改進之方?!蹦杲K時“分發(fā)丁谷以為子孫護林之獎勵,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筑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優(yōu)美,蒼翠宜人,應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p>
六
陶村古村
陶村古村。位于桃溪鎮(zhèn),當?shù)匾颉坝刑仪涠妹?。而陶村,作?a href='/taoyuanming/' target=_blank>陶淵明后裔聚居地,更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猶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勝。
據(jù)清嘉慶年間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譜》記載,陶村人是陶淵明后裔,至今保留了許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連成片,氣勢非凡,相當精美。
據(jù)統(tǒng)計,陶村現(xiàn)存各種歷史建筑89處,除了元代建筑1處,還有明清建筑就有37處,民國建筑39處。
只要走過陶村東西二溪上的鎮(zhèn)瀾橋、普濟橋、永隧橋,眼前定會出現(xiàn)石門、灰磚粉墻、造型宏闊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后山腳、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兩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幾乎每一幢古建筑與陶淵明都有一些淵源。
陶氏祠堂墻上畫有族譜系圖表。據(jù)介紹,陶村作為陶淵明后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轄自然村還有一個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筑。這座千年古剎始建于唐天成二年,重建于元代延祐四年,采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筑,整座大殿梁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建筑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征,是江南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
老寺歷經700年滄桑,有著飽經時光洗禮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四壁為明清時繪制的山水佳作和草書。大殿前有一座長方形長生池,圍欄斑駁,荷花熠熠,一只小龜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語。
七
上黃古村
上黃古村。座落在武義、遂昌、松陽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層疊依山而居的古樸人家。
上黃村離武義縣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錯落有致鑲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壯觀。
古村落背靠著1100米海報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義縣柳城畬族鎮(zhèn)。村民介紹,茅山尖是把龍椅,整個上黃村就坐在龍椅上,龍椅兩側及對面山峰是青龍白虎引領獅子、駿馬、神牛奔騰……
歷史悠久的上黃村,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黃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遷入。早先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黃泥壘墻,村道基本采用巨石打造,層層疊疊,頗為壯觀。
以石塊為屋基,以黃泥為土墻,屋頂片片黑瓦。大部分建于清代民國期間,古樸秀美。雖是泥墻,大部分屋子都還堅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種墩實厚重、淳樸美好的感覺。
盤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黃泥土屋層層疊疊,似梯田一般向上積累,足有10層之多。整個村莊坐落在一個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長滿竹子的大山,兩側亦是群山高聳。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這幢房子蓋在這里,另一幢房子就處在這幢房的屋頂。雖然當時造房沒有規(guī)劃設計,但每家每戶造新房時都會圍著村中心布局,于是就形成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壯觀景象。以致人拍照發(fā)現(xiàn),上黃村房屋布局有點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也成了攝影者的熱門愛好地,也被譽為”江南版布達拉宮“。
八
上周古村
武義上周村,位于武義縣坦共鄉(xiāng)境內,海拔約800余米,雨量充沛,常有云海翻滾,風光優(yōu)美。
上周村是一個原始村落,村莊中大部分為黃泥土房,適合紀實攝影。云海最佳觀賞點有一座亭子,其實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沿途可以發(fā)現(xiàn)美景就可以停車拍照。
九
烏漱古村
烏漱古村。位于武義柳城畬族鎮(zhèn)烏漱村,烏漱村地處黃歷岱尖山脈東半山腰,很有韻味的古樸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層的烏漱村落,整體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幾乎全部用石塊、卵石鋪就,層層疊疊的建筑富有節(jié)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著山坡成排成片,幾塊大巖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后邊巍然而立,遠遠看去很是雄偉。
據(jù)《吳氏宗譜》記載,烏漱村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吳氏始祖吳寄生、吳寄白兄弟倆打獵至此,點燃篝火居然數(shù)月不斷香火,他們就從麗水遂昌四都鎮(zhèn)梧桐口舉家遷居“香火堂”發(fā)祥繁衍,烏漱古村就以香火堂為核心沿上屋、下屋、后山壇、五房頭、烏漱后、牛欄壇、烏漱嶺腳連片發(fā)展。村落發(fā)祥發(fā)展已有近600年歷史,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樹眾多,迷蹤交錯的巷道,錯落有致的屋子別有一番韻味。
吳氏遷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國初年改名“烏哨”,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明山鄉(xiāng)鄉(xiāng)長文生參政吳紹良見宣平縣城隍廟有副對聯(lián)叫“江水泱泱綠巖譚,青山巍巍烏漱嶺”,就將“烏哨”改名“烏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吳姓人口占全村94%左右。
吳氏一族于清嘉慶庚辰年1820年修建吳氏宗祠作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吳氏宗祠,白色的墻與周圍的清一色的黃形成鮮明對比,獨具特色,宗祠邊上有一口無井圈的井,內壁用石塊砌成,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幾百年來,它孜孜不倦的見證著人們興衰起落。吳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廳、后廳、兩側廂房組成,進深22.8米,寬14米,總面積319.21平方米,泥磚古瓦,重歇山頂魚翼起翹,封檐棟,浮雕梁,人物禽獸,裝飾特別講究,粗梁巨柱。
烏漱溪穿村而過,山山嶺嶺山環(huán)水繞,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黃歷岱尖半山腰,門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烏龍尖,往來宣平、松陽、遂昌等地古道交織其間。烏漱溪村前流過,與門前村口風景林組成“門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烏漱古村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歷史遺存也相當豐厚,至今村內保存著大量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眾多,古驛道穿村而過,古井、古橋、古樹、寺廟殿宇等歷史環(huán)境要素散布古村各個角落,是明代古村落烏漱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見證。
注:本文圖文來源于古村記,如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chuàng)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收藏
舉報
Hash:e7b240066337e19a5d1c676e8f9d2bd0113aa5f9
聲明:此文由 特色小鎮(zhèn)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