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有國寶丨上世紀至今依舊輝煌不斷
《武林新說》第30期
杭州是我國桑蠶絲織生產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杭州的先民已經開始植桑、養(yǎng)蠶、織帛和制造簡單的繅絲工具。下城區(qū)自元、明、清以來,一直是杭州絲綢手工業(yè)的中心。如今,這里不僅有享譽全國的絲綢批發(fā)零售市場——杭州中國絲綢城,而且坐落在鳳起路上的國內首家織錦博物館——都錦生織錦博物館,同樣是杭州絲綢的重要標志。今天的《武林新說》,我們和您一起走進都錦生織錦博物館,去了解都錦生織錦的傳奇故事。
都錦生織錦博物館位于鳳起路519號,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中陳列室500平方米,于1997年5月15日建成開放。博物館分陳列室、織錦技藝傳承館和產品展示展賣廳三個展區(qū),館內有近千件實物和圖片,詳盡地介紹我國傳統織錦的兩千余年歷史,和當代織錦的后起之秀——都錦生織錦的形成與發(fā)展。館內藏有世界第一絲織長卷《江山萬里圖》、巨幅毛主席肖像、梵高的《向陽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美妙精致的織錦作品。
△世界第一絲織長卷《江山萬里圖》
△館藏巨幅毛主席肖像
△梵高 《向陽葵》
△達芬奇 《蒙娜麗莎》
都錦生,生于1897年。1919年,畢業(yè)于浙江省甲種工業(yè)學校機織專業(yè),后留校任教。在教學實踐中,他沉迷于絲綢織錦畫的研究,親自軋制花版,織出“九溪十八澗”風景圖,開創(chuàng)了用織機將西湖美景織入絲綢錦緞的新技藝。1922年5月15日,都錦生絲織廠在茅家埠掛牌。由于產品新穎別致,很受社會歡迎。1926年,廠遷艮山門外,廠房占地10多畝,有手拉機近百臺、軋花機5臺,職工130多人。同年,一幅絲織精品《宮妃夜游圖》榮獲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質獎狀,成為當時轟動國際市場的工藝珍品。從此,都錦生織錦蜚聲海內外,遠銷南洋和歐美國家,走出了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一條新路子。
時光流逝,世事變遷,與其它傳統民族工業(yè)品牌一樣,都錦生織錦的發(fā)展也幾經沉浮,歷經風雨。1939年,整個廠房被日本侵略者全部燒毀。解放后,老廠迎來新生。1956年,工廠遷址鳳起路,成為杭州市重點對外開放單位,都錦生織錦被定為國家禮品之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都錦生絲織廠陷入生產瓶頸。在企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時刻,都錦生人勇走改革之路,將生產基地遷往郊區(qū),并利用城區(qū)地塊發(fā)展第三產業(yè),協助政府將武林路打造成杭州著名的商貿休閑街區(qū)。企業(yè)轉制后,杭州都錦生實業(yè)有限公司堅持產品高檔化精品化發(fā)展方向,實現了絲織裝飾工藝品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G20峰會期間,都錦生織錦臺毯和織錦靠墊作為“國禮”,贈送給與會的20國元首夫人,中國絲綢再次驚艷世界!
俗話說,“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都錦生織錦是杭州絲綢的金名片,1990年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2004年,列入首批杭州市傳統工藝美術重點保護品種和技藝名錄;2005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都錦生織錦博物館呈現給世人的是江南織錦的璀璨結晶,她既是杭州市著名旅游景點、杭州市國際旅游訪問點,也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基地。她濃縮了杭州近代絲織工業(yè)的發(fā)展歷史,也展現了杭州人自古就有的精耕細作、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必將啟發(fā)和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奮發(fā)向上、追逐夢想。
來源:區(qū)文明辦、武林街道
編輯:沈文雄
Hash:fb0d6a2f905c54732ff25471eeca5872096718f9
聲明:此文由 下城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