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的記憶(中)
五葉雞鈕蓋瓶(北宋)
中國的陶瓷藝術發(fā)展到宋代,已經達到了舉世公認的巔峰,從思想內涵到工藝技巧和藝術形式,無不臻至化境。
五葉狗鈕蓋瓶(北宋)
隨著宋都的南遷,大量中原地區(qū)的手工藝人包括制瓷工匠隨之在臨安附近重新聚集。臨安及其周邊的制瓷業(yè)、玉雕業(yè)、織造業(yè)等也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人才和技術,制瓷技術有了飛速的提升,為后期龍泉窯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盤口雙系長頸蓋瓶(五代)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同理,也不能孤立的看龍泉窯,南宋官窯對龍泉窯制瓷工藝和燒造工藝的影響可謂深遠。先簡單說下南宋官窯。
宋葉真《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p>
盤口長頸雙系蓋瓶(五代)
就是說宋高宗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于修內司",遺址即為今天杭州鳳凰山腳下老虎洞窯址。后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而"郊壇官窯"則位于杭州的烏龜山一帶。
覆蓮瓣紋五管瓶(五代)
為了做出區(qū)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被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做工精致、釉色瑩潤,"新官"輕薄且整體質量大為下降。
覆蓮瓣紋五管瓶(五代)細部
南宋“舊官”(鳳凰山老虎洞“修內司官窯”)和“新官”(烏龜山“郊壇下官窯”)對龍泉窯的制瓷工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歷史性的革新。
八角碗(宋代)
龍泉窯的鑒別方法之一是南宋以前的釉是石灰釉,南宋時由于中原地區(qū)的制瓷藝人和技術的輸入,龍泉窯的釉是石灰堿釉。
唾盂(宋代)
石灰釉的特征是高溫中燒造黏度較小,釉層較薄,釉流動性強,易于流釉,質薄而透明度高,光澤較強,釉中氣泡和未熔石英顆粒很少,釉色青黃。
杯(宋代)
而龍泉窯數(shù)代工匠經歷了上百年的不斷努力和不懈探索終于在南宋時期燒造出來的代表龍泉窯特點的釉水是石灰堿釉。石灰堿釉的流動性減弱,允許工匠在胎體上數(shù)次罩釉,數(shù)次入窯燒造。
觚(宋代)
青瓷所施青釉色澤天青,青中泛藍,多數(shù)光亮透徹,透明性強,只有那種粉青色釉,色澤柔和,沒有浮光。釉層厚度常常超過胎壁。為了獲得厚釉,通常都上三,四道釉。這種現(xiàn)象在標本的口沿部經長期腐蝕呈現(xiàn)出3-4釉層痕跡推測。
洗(宋代)
宋 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十 沙聞舊梓本: “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號秘色。又曰出餞王。今處之龍泉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很清楚地指出了秘色瓷的出處、龍泉的特點和龍泉與越窯的釉色差別。龍泉窯釉色的主要特征是粉青色,越窯是艾色。
碟(宋代)
八角杯(宋代)
小碗(宋代)
洗(宋代)
朱伯謙先生在《龍泉青瓷簡史》中記載:“龍泉大窯新亭窯址發(fā)現(xiàn)的瓷觚殘器,在斷面中可清楚地看到釉層分四層,說明它是經過四次素燒四次上釉的。”
圖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謝謝!
Hash:74b64216c699d0b86699a0959c8995c4a477f7e9
聲明:此文由 御凰品冰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