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大林村
三都楊四都陳,五都潘宅是前村。水南坎頭來經(jīng)過,垟頭下邊是大林。
——《仙居歌謠·路經(jīng)歌》
文/落日樓主 供圖/落日樓主
大林村是位于橫溪鎮(zhèn)西面的一個村落。明代時,其屬于遂寧鄉(xiāng);清代時,屬誠正鄉(xiāng)(四都鄉(xiāng))。建國初,沿用民國舊制,屬于誠正鄉(xiāng);一九五四年,民主建政結束時,大林設鄉(xiāng),其村屬大林鄉(xiāng);一九五八年,仙居以區(qū)建設,大林鄉(xiāng)歸并至橫溪人民公社;一九七零年,“撤區(qū)并社”,原橫溪、張莊、溪口合并為紅旗公社,大林村屬之;一九八二年,公社名稱標準化處理,紅旗公社改作橫溪公社,大林屬之。一九八五年,橫溪批準為建制鎮(zhèn),大林村屬之。嗣后,大林村一直屬橫溪鎮(zhèn)管轄。
遠處的山坡及吳時來目的所在
大林村名之來歷相傳與朱氏的卜居有關。相傳朱氏祖先朱一奇曾祈夢于城隍廟,夢見“西門頭掛著一百個血淋淋的人頭”(舊時仙居西門頭為處決囚犯之地),立即驚醒而泣。翌日,解夢先生認為是“吉兆”,并說“只要擇日往西走一百里,定居下來,他日定成富翁”。朱一奇照此辦理,行至現(xiàn)大林村附近時,就地歇息。俄爾,風雨大作,山洪暴發(fā),大于當頭淋下,如同湯雞,無法再前行,只得定居該處,后終成為富翁。朱氏子孫,為了紀念自己祖先,將村民定為“大淋”,后演變?yōu)椤按罅帧?。不過,朱氏似乎并非大林村最早居住的姓族。據(jù)《樂安范氏宗譜》記載,南宋時期,仙居田市范氏的始遷祖范士龍,精通岐黃之術,因臺州官宦相請,由蒼嶺入仙居。因見大林山水佳美,遂寓居其地。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時,方才有范紹祖自大林遷徙到了田市。而朱一奇卜居大林的時間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后期,相較于范氏晚了將近五百余年。
建國后,大林鄉(xiāng)鄉(xiāng)政府所在地
大林在古人看來似乎一直是個風水寶地。其地依山面水,土地平闊。南宋時期,有范氏士龍,慕其山水佳美,寓居于此,子孫相繼安居數(shù)百余年;清代時,又有朱氏一奇卜居,立業(yè)興族。至明代時,因大林村南山的地龍在輿地師的眼中有“金高椅”之勢,遂為左都御史吳時來的佳城。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記載,吳時來的墓在縣西南七十里四都大林。萬歷年間,由朝廷遣官員專門營造。吳時來的墓規(guī)模宏大,多用巨大的石板建造,曾一直留存到建國后。不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其墓遭到了破壞,原先鋪設在墓周邊的石板都被裁損為了修路、建渠的建材。依照村民的介紹,大林村內穿村而過的水溝,其兩旁的夾堤所用石板及鋪蓋皆來自吳時來墓。對此,筆者的確發(fā)現(xiàn)該類石板大多系雕有各類花紋、圖案的石板。
大林村的所在為湫山垟小平原的東端。歷史上,其村還是橫溪通往湫山、溪港、安嶺以及永嘉、縉云的通衢所在。清末明初的《路經(jīng)歌》曾唱道“三都楊四都陳,五都潘宅是前村。水南坎頭來經(jīng)過,垟頭下邊是大林(又作走轉過渡樟樹橋,垟頭下邊是大林。六都坑外是上錦。水南坎頭頭連近。)舊時,自橫溪出發(fā),渡過小埠頭的溪流,經(jīng)寅頭,穿過大林村,再翻越樟樹橋嶺,近可以抵四都、溪港、安嶺一帶,遠可達永嘉、縉云諸縣。如今,村內依稀可見的石子路,曲折的小巷,以及角落里書號有“小店”的小屋,皆可見村落舊時的商貿景象和風習。
大林村內的古建大多營造于清末民初。雖然現(xiàn)存的古建大多已經(jīng)傾圮,但從營造的選材多為青磚、長石和大木看,仍依稀可見昔日村落因農耕、商貿所帶來的富庶。如《樂安朱氏宗譜》載,大林朱氏即為精于經(jīng)商,善于營謀之族。清代乾隆年間時有朱韜,是一個“才識復精,相土物宜,殫樹藝力,出有考,入有稽”的精明之人,卜居大林不數(shù)年,便積儲恢擴而資產(chǎn)日益以饒。康乾隆年間的朱懋修也是一個“精積居之術”的人,家道富裕,樂善好施,曾在洋山潭設渡船以便行人,還在裴之原建郵亭,以憩行人。另據(jù)村內的朱棟(95歲)老人回憶,大林村曾有旗桿三對,由巨石作旗桿石,為早些年村內有功名和家境富庶的大戶所立。此外,村內現(xiàn)存有白鶴殿(修建于嘉慶甲戌年)、朱氏宗祠各一座和文革時被損壞的牌坊殘柱數(shù)截,從建筑的規(guī)模,營造的選材上看,布局恢弘,選材精上,亦非仙居諸多村落的古建所可比擬。
水溝上的石板據(jù)說來自吳時來墓
朱氏自清代后期開始便是大林村內的大姓。大林朱氏系出東門河橋。與民間傳說的大林朱氏始遷祖為朱一奇不同的是,《樂安朱氏宗譜》所載的為朱韜,字翼岐,號鳳山。朱韜生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為河橋朱氏三房族人,朱養(yǎng)直系18代孫,于康熙后期遷入大林。其后,又有河橋三房朱爾謹,字崇醇,生于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09年),為朱養(yǎng)直十九代孫,大約于清雍正年間遷入大林。大約過了一百年左右,大林朱氏開始人丁興旺,族人亦有逐漸外遷者。如朱圣林,字秀竹,號三多,又號林申,大約于清光緒年間(公元1876至1908年)或清宣統(tǒng)年間遷居冷水坑;又有朱圣連大約于清光緒朝后期遷居王巖莊安楊四。而至上世紀八零年代時,大林村共計有一百八十多戶,六百七十余人,其中朱氏占絕大多數(shù),儼然成了仙居西鄉(xiāng)的大族。
大林朱氏亦屬于仙居西鄉(xiāng)的望族之一。其祖自清代康熙年間遷入后,三百余年來人才輩出。自始遷祖朱韜開始,有清一代大林朱氏族人共計有國學生十五人、縣庠生十五人、貢生三人、縣增生三人、縣廩生一人,共計三十七人。其中,乾隆年間的朱熙令,學名鳴路,字景行,號螺溪,被例授從九品;朱肇珫,學名聚奎,號寸耕,以歲貢生,候選教諭;嘉慶年間的朱源芳,字鐘蘭,號芬香,國學生,兼加六品軍功;光緒年間的朱圣膽,學名樹勳,字秀敏,號子俊,別號梅溪,以歲貢,候選縣教諭。又有朱肇珳,又名兆芬,字啟芳,號攬芳子,年輕時曾游歷杭州、蘇州,因繪有《焚書圖》而不容于時,終身為秀才,晚年隱居大林,卻為縣內以及江浙一帶有名的山水畫家,被時人朱亢宗、王魏勝譽為畸人。
知識拓展
攬芳子傳
攬芳子者,吾仙居之畸士也。以畫隱。幼讀書,有文名,晚始獲一衿。其作畫也,必飲無算爵,始下筆。當其酒酣耳熱,據(jù)案疾揮,山色水聲、花容鳥語拂拂從十指間出,識者謂不減王石谷、吳梅邨。而襟懷沖曠,樂易近人,無時下名流矜異習氣。有求者,靡不應,得錢輒付酒家。故東南之藏書畫者,類皆有先生墨跡。平生愛游,足跡幾徧江以南。錢塘、姑蘓,居或一載,或二三載。若天臺、雁宕,曾不知其再至、三至也。山川之勝,人物之奇,無不攄之胸中,儲為粉本,故落筆逈非凡近可擬。余嘗駕一葉舟,出椒江之海門,縱觀東海波濤淜湃,與日光上下,情移者久之,以路遠不能屢至。昨從友人處獲觀攬芳子浴日圖,天風浪浪,尺幅中具千里之勢,輒不啻置身海門外也。吾鄉(xiāng)自柯丹邱九思后,不乏書畫名家者。鄭蕭縣恕善書畫,見吾學編;王文通少師一寧,草書得懷素自敘法,見續(xù)書史會要,而鄉(xiāng)里無片楮之留,殊為恨事。近朱檉園明經(jīng)庚年亦擅其長,頗為藝林珍重,戚鶴泉進士、宋確山孝廉尤推重之。然賞鑒家猶評其蒼潔有余,細潤不足。畫雖細事,豈易言哉?余所見攬芳子畫特伙,山水重峯迭嶂、煙云繚繞,雅近北宋人手筆。蟲魚花卉,秀韻特出。嘗創(chuàng)為殘書格,歷本搢紳法帖、尺牘之屬,新舊古今,縱橫交錯,閱者莫測其端緒。人效之,輒不能肖。朱紫笙為余言:攬芳子所居小圃,以己意累石為小山,位置天然,花竹成林,令人作濠梁間想。然則攬芳子之繪事,殆得于性者,余又烏得而知之哉!
攬芳子,朱姓,名芬,邑西大林人。幼習儒,年逾艾,始青其衿。覩是傳,躍然曰:“是足以傳我矣!”畫二折扇見贈。一仿小米,寫空山雨景,蒼翠撲人;一寫纖竹數(shù)十竿,棲黃雀百余,其細如豆,形飛色舞,栩栩欲活。又大幅日升松茂圖,祝先君六旬壽者。余皆裝潢謹藏之。兵燹后,雨景及大幅俱亡矣,唯黃雀一扇尚存篋中。時出把玩,愛莫能釋。名人遺跡,宜何如寶貴也!志此以告我后之人。杏邨自志
(本文致謝朱士新先生,部分資料由其提供)
Hash:8f48177d3cd00424fc24247a0b7074b987e927f5
聲明:此文由 仙居物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