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磨子口孫蔭庭故居
瞻磨子口孫蔭庭故居
文圖/陳潔
中華慈善是中國寶貴文化資源之一,也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慈善情懷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積德行善”一直被譽為美德和良好行為規(guī)范。
提起大慈善家,人們往往會想到享譽海外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和鼎鼎有名的世界巨富洛克菲勒先生,卻鮮有人知道我們大寶應在民國時期也曾有一位大慈善家以仁愛之心賑濟一方,聲名遠播呢。
一個周日的上午,我來到縣城磨子口孫蔭庭故居。
磨子口,地處城北,西與北門外大街百歲坊相接。過去因這一帶磨坊較多,故稱磨子口。磨子口7號是慈善家孫蔭庭故居。進了這條巷子,一路走去幾乎沒碰到人,兩邊的住房都比較舊,門大都關著,主人大概都外出了,有一家的圍墻里長了一棵泡桐,碩大的樹葉活潑潑掛了一樹。越往西走,門牌號愈小,到了巷子的7號,便是孫蔭庭故居。
孫蔭庭故居坐北朝南,屬晚清建筑風格,灰瓦白墻、磚混結構的平頂建筑,兼有徽派建筑和江南民居的特色,端正而清雅。屋頂上瓦片整整齊齊,門樓上裝飾著精致的雕花。共有房屋16間,門廳3間,占地470平方米,主體部分的原貌保存完好,格局大方,軒敞明亮。紅色的清式大門,門楣上鐫刻有“孫蔭庭故居”五個金字。左右兩側墻壁上分別刻有“寶應慈善紀念館”和“孫蔭庭故居”的石碑標記。走進去,照壁正中一幅書法遒勁的“慈”字圓形磚雕實為點睛之筆。穿過一條過道便來到天井,孫先生舊居的主體部分。房屋門窗均采用江南式的玻璃格柵,布局既簡明又雅致。天井不大不小,小巧的照壁上雕刻有一個端端正正的“善”字,合起來恰為“慈善”二字。院落里還保留著舊時的井臺,井口上長滿青苔。天井的南側是一道小小的院墻,旁有一座假山。庭院北角種植了一株桂花,郁郁蔥蔥,綠意盎然,可見原主人謙遜端莊的性格。正廳大門兩邊是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慈同運水千秋濟,下聯(lián)為:善與東海萬古清。中間是廳堂,正面墻上懸掛著“萬流景仰”四個字的匾額,正中是孫先生的青銅半身像,面貌儒雅,神態(tài)慈祥,飽蘊悲憫蒼生的大情懷。左右兩側是展廳,設置了反映孫先生家世、生平事跡的展板多幅,并附有照片,史料翔實,文情并茂。一邊研讀,一邊思索,不禁被帶回到民國年代。
孫蔭庭(1890—1936),寶應縣城人,幼年即才華出眾,深得師長喜愛。少年時心懷壯志,把賑災濟民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民國期間在上海義賑會等機構任職,親往浙江省寧??h古渡鄉(xiāng)等地救災多次。
與寶應縣城相距幾百公里的浙江寧海縣東南瀕海的一座山峰上,有一廟宇臨海而立,廟里一尊塑像正襟危坐,面對浪濤拍擊的海堤。浪花似人們的無限眷戀,聲聲呼喚著孫蔭庭的名字。
1928年8月31日,浙江省寧海縣東南50公里處,颶風驟起,巨浪狂卷,奔涌的海潮像兇猛的怪獸般嚎叫著撲向古渡鄉(xiāng)。眨眼間,村壩堤被沖倒,近2萬畝農田和大多數(shù)房屋被沖垮, 5000多村民流離失所。
上海中國濟生會聞悉后,即派孫蔭庭赴寧海調查災情,商議決定籌資重建海堤。1930年3月,孫蔭庭肩負著還古渡百姓以生存環(huán)境的強烈愿望,重返古渡,組織民工,走上了修筑海堤的艱難的路途。
工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他辛苦勞作的身影,聽到他調兵遣將、亮如洪鐘的聲音,甚至他還經常帶頭跳入洪水中……上海濟生會的經費本來就不足,偏又遇到初筑海堤倒塌、毛嶼土匪搶劫修堤錢款等眾多磨難,使經費更是難以為繼。此刻,孫蔭庭毅然變賣家產資助海堤工程。寒來暑往整三載,終將海堤修成。5000多災民得以重返家園。寧海百姓皆感孫公恩德,不僅將海堤定名為“濟生堤”,更將孫公喻為“再生菩薩”。
二十多年中,孫蔭庭所得俸貼均納入賑款之中,以致家道中落。但他仍兢兢業(yè)業(yè)于賑濟之事,即使身體染病嘔血也從未后退。他還曾與周恩來表哥陳式周在寶應創(chuàng)辦育嬰堂、收養(yǎng)孤兒寡母。
1935年,孫蔭庭幫家鄉(xiāng)貸款復墾荒地,因條件限制未能如愿,貸款按期償還無望,又聞濟生堤倒塌的訛傳,素守信義的孫蔭庭深感愧負友朋,帶著未酬的遺憾投身黃浦江。噩耗傳至寧海、寶應兩地,運河嗚咽,大海悲聲。
為感謝孫公“再造之恩”,古渡鄉(xiāng)民為之立廟塑像,數(shù)十年如一日祀奉。1992年元月孫蔭庭百年誕辰之時,寧??h古渡鄉(xiāng)干部和群眾代表還專程來寶應向孫蔭庭故居贈送匾額,上書:一生行善未為己,解囊助人濟災黎。別離故土抗水患,身先士卒筑海堤。古渡業(yè)績垂千古,寧海留芳載縣志。夫人生前秉公道,節(jié)衣縮食育后裔。
孫蔭庭先生以其清正的品德、高尚的人格贏得了人們永遠的懷念,海浪叩擊海堤的回聲久久伴著他圣潔的靈魂。
走出孫蔭庭故居,街道依舊。站在小石橋上,對岸房屋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深沉,悠悠遠去。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慈善永在中國人的血脈中流淌。今天,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已駛入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公益捐贈、志愿者群體紛紛崛起,其勢正昌,中國慈善正在譜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壯美篇章。孫蔭庭先生若泉下有知,當會感到欣慰。
原載于《寶應文化月刊》2018年3月號
Hash:ca52aac94179fdea212f05f7214a4c1270300822
聲明:此文由 荷鄉(xiāng)寶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