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性高清视频全过程,国亚洲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乱女伦一级a片 ,特级婬片a片aaa毛片

〔讀城〕四川與韓國(二)—— 新羅王子無相禪師入川之謎

韓國慶山北道慶州市佛國寺,751年景德王在位時,建造的多寶塔

無相禪師,從新羅王子到成都高僧的新發(fā)現(xiàn)

文 / 唐建

“編者按隨著敦煌相關(guān)文獻的出土,百年來,包括胡適在內(nèi)的中日韓等國不少學(xué)者,對成都歷史上聲名顯赫的無相禪師饒有興趣。

本是新羅國王子的大慈寺開創(chuàng)者無相禪師,真是一代傳奇高僧!凈土宗三祖承遠、華嚴(yán)宗五祖宗密、被古代日本禪僧譽為禪宗八祖的馬祖道一,四川三臺琴泉寺、遂寧廣德寺金堂云頂山寺,甚至大唐的玄宗皇帝,大詩人杜甫、高適、岑參、李商隱,都與無相禪師或其門派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當(dāng)前網(wǎng)上關(guān)于無相禪師的介紹,千篇一律,或真?zhèn)涡畔⒒祀s。茲應(yīng)《讀城》公眾號之約,學(xué)者唐建先生將自己十余年來有關(guān)無相禪師的研究成果以及追尋其蜀中足跡的經(jīng)歷分享出來,以此紀(jì)念無相禪師入川近一千三百年?!?/p>

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的南朝時期阿育王頭像 陳新宇攝

新羅王子身世之謎

新羅位于朝鮮半島,系大唐的藩屬國,王城位于現(xiàn)在韓國的慶州。在近百位來到大唐的新羅僧人中,其中不乏與新羅王室有淵源的僧人,但具備真實王子身份的應(yīng)該只有無相禪師一人。北宋成都僧人慧寶注解《北山錄》時記載無相禪師是“新羅王第三太子”。經(jīng)筆者考證,可確定無相禪師是新羅圣德王金興光的第三子。

長安二年(702)七月,新羅國王金理洪去世。由于金理洪沒有子嗣,王位便由其弟22歲的金興光繼承,史稱“圣德王”。無相禪師排行第三,上有金守忠、金重慶兩位王兄。嚴(yán)貞王后,應(yīng)是這三位王子的親生母親。無相有一妹,稱“四召夫人”,所生之子在公元780年成為了新羅國王,史稱“宣德王”。

按當(dāng)時的慣例,長子金守忠于開元二年(714)二月入唐擔(dān)任皇宮宿衛(wèi)。唐玄宗封金守忠為大監(jiān),“賜宅及帛以寵之,賜宴于朝堂”。次年十二月,圣德王立次子金重慶為王儲。兩年后金重慶卒,同年九月金守忠被召歸國。不久,圣德王將金守忠以及久遭冷遇的嚴(yán)貞王后貶出王宮。史籍未交待金守忠的下落,估計其命運兇多吉少。

圣德王于公元722年納炤德王妃,深加寵愛。炤德王妃生下金承慶、金憲英,這二人是無相禪師同父異母的兄弟。724年春,圣德王將年僅3歲的第四子金承慶立為王儲。當(dāng)距此不久,無相出家為僧,此舉很可能是為了避免卷入因王位繼承而引起的斗爭漩渦之中,也是為了避禍保命。

關(guān)于無相禪師出家的寺院,今本《宋高僧傳》載為“群南寺”,具體在今天朝鮮半島的何處,無人知曉。加拿大的四川籍著名學(xué)者冉云華曾撰文懷疑“群”可能是“郡”字之訛。無疑,北宋成都僧人慧寶記載無相出家于“月生郡南寺”,應(yīng)是準(zhǔn)確的。筆者以為,這五字應(yīng)解讀為“月生郡”的“南寺”。

月生郡,即百濟被新羅吞并之前的“月奈郡”,因境內(nèi)有月生山(或稱作“月奈山”、“月出山”)而得名,后改名為“靈巖郡”。月生山坐落于今韓國南端的全羅南道,古代山中分布著不少佛寺,南麓尚存月南寺遺跡,高麗著名禪僧慧諶(1178~1234)曾弘法于此處。無相禪師會不會出家于月南寺呢?

開元十六年(728)七月圣德王派遣王弟金嗣宗入唐進貢,同時向唐玄宗“表請子弟入國學(xué)”,無相禪師隨行來到長安。

737年圣德王去世,王儲金承慶繼位,史稱“孝成王”。五年后孝成王病逝,由無相最年幼的兄弟金憲英繼位,史稱“景德王”?!端胃呱畟鳌酚涊d,新繼位的新羅國王害怕兄長無相奪取其王位,便派遣刺客入蜀欲在成都凈眾寺刺殺無相。這位新羅國王正是景德王。

圖1:公元771年景德王之子惠恭王為紀(jì)念圣德王鑄造的奉德寺古鐘圖2:位于韓國慶州郡的圣德王陵石床圖3:圣德王陵前武士像

雖然無相禪師寓居于僻遠的蜀地,景德王金憲英卻一直未放松警惕。757年春他派遣使者溯長江而至成都覲見唐明皇,唐明皇“嘉其至誠,賜之以詩”。金憲英此舉名為獻貢,暗中當(dāng)意在打探無相禪師的近況。

無相禪師于寶應(yīng)元年(762)五月十九日在成都去世,享年應(yīng)為61歲(按農(nóng)歷)。這個年齡,是筆者根據(jù)他真實的出生年份推算出來的。

關(guān)于無相禪師的出生年份,《宋高僧傳》反映出的信息為680年,而《歷代法寶記》則作684年,但均有問題。首先圣德王出生于681年,其子無相不可能在680年或684年出生。若無相出生于680年或684年,那么742年有63歲或58歲,這一年遠在新羅國的景德王有必要派人到成都刺殺已屆高齡的無相禪師嗎?

無相禪師究竟出生于哪一年?《宋高僧傳》記載無相“于本國正朔年月生”。根據(jù)這條線索可以解開無相的出生之謎。

唐孫穎達疏《禮記·大傳》:“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所謂“本國正朔年月”,應(yīng)喻指無相父親圣德王金興光登基之年月,因此無相當(dāng)出生于公元702年。以此推算,無相來大唐時年齡27歲,742年在成都險遭刺殺時為41歲。

圖1:位于韓國慶州郡的景德王陵

圖2:一百年前,無相禪師生活過的新羅王國宮殿遺跡雁雅池的全景

追尋資州遺跡

唐玄宗親切地接見了無相禪師,安排他隸籍于長安的禪定寺。禪定寺以宣講律宗出名,大唐名僧道宣、鑒真都曾在此學(xué)習(xí)過律法。

大致一年后無相禪師入蜀,打算在資州德純寺向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智詵學(xué)習(xí)禪法。獲悉智詵已去世,無相禪師遂拜智詵的高徒處寂(648~734)為師。“無相”的法名,便是處寂給取的,并非他在新羅出家時的原名。

德純寺坐落于資州盤石縣(今資中城北十里棲神山上,相傳山神以石炬照路引領(lǐng)智詵于此創(chuàng)建寺院。845年德純寺被毀,之后雖然重建,影響遠不如昔。北宋淳化二年(991)十二月,連續(xù)六天有甘露降于德純寺的松柏之上,朝廷視之為瑞應(yīng)的吉兆。三位皇帝為德純寺敕賜御書,其中包括宋太宗所書“芝草”二字。1009年左右,寺院改稱“寧國寺”。不久,希則禪師來此弘揚臨濟宗黃龍系的禪法。

明清時期,寧國寺屢獲培修?!皩氱笄f嚴(yán),紺殿崇閣,茂林修竹中梵音澈于上下,為州屬諸寺之冠”。寺院循山而建。民國初期尚存殿堂五間、兩側(cè)數(shù)十間廂房。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四川省第二行政專署即設(shè)于寧國寺。后來寺址改為學(xué)校,“文革”期間遭到嚴(yán)重破壞,如今僅存大雄殿一座古建筑。殿前原懸“大雄殿”的三字匾額,由明末工部主事蜀人蔡如蕙題寫。后來蔡如蕙率義兵討伐張獻忠戰(zhàn)死,其墨跡不存于世。

732年左右無相離開資州德純寺,駐錫于“盤石縣北一百十里悟空院”,之后結(jié)伴入天谷山坐禪。734年他曾回資州德純寺看望病危的處寂,據(jù)說處寂當(dāng)場將達摩祖師的袈裟作為傳法信物交與無相。

悟空院應(yīng)在唐資州丹山縣境內(nèi)。丹山縣治于今資陽市東北七十里的丹山鎮(zhèn),630年始置,967年廢入盤石縣?!对涂たh志》記載丹山縣治所地南至資州一百三十里。按唐、宋的小里進行換算,前述“盤石縣北一百十里”與唐丹山縣城距資州的路程基本一致。

智詵創(chuàng)建德純寺之前,當(dāng)駐錫于丹山縣的悟空院,“志甘苦空,身處寂寞”。

2007年9月筆者從資中城北上,從雙龍鎮(zhèn)進入資陽市境內(nèi),取道堪嘉、小院、東峰三鎮(zhèn),驅(qū)車抵達丹山鎮(zhèn)。沿途丘陵起伏,東峰至丹山一段地勢略平坦,但路況卻極差。距丹山鎮(zhèn)一里時,發(fā)現(xiàn)右側(cè)山坡有一座醒目的古塔。

古塔,系四方形密檐式磚塔,殘余六層,平面邊長6.3米。底層拱形門,高約2米,寬1.25米,三層以下均設(shè)有佛龕,佛像已毀。第五層嵌有一古碑。每層開窗,檐下施五鋪作斗拱,塔內(nèi)有實心柱,沿蹬道可至頂層。塔頂已毀多年,兩棵女貞樹斜生其上。丹山古塔尚保留宋代遺風(fēng),外形上與金堂淮口宋塔、彭州正覺寺白塔有相似之處。

距古塔不遠,進入丹山鎮(zhèn)的路口有座大佛寺。大佛寺規(guī)模較小,倚山崖而建,山崖當(dāng)與古塔所在山體相連。崖下雕有唐宋石刻十七龕,佛像294尊,大部份佛像的頭部已毀,主像為高四米的大佛,兩旁立菩薩各一尊。巖間題刻中有“乾元元年(758)”的年號。

筆者以為:丹山古塔即悟空院的遺跡,大佛寺的石龕當(dāng)為宋人所載無相禪師的坐禪處——“卓錫龕”。

圖1:建于1463年的資中寧國寺大雄殿,唐建攝于2007年圖2:資陽丹山宋塔,唐建攝于2007年圖3:資陽丹山大佛寺,唐建攝于2007年

考證天谷山足跡

離開資州德純寺后,無相禪師入天谷山的深溪谷巖下坐禪。唐李商隱《四證堂碑》描述天谷山“峰危鳥道,林絕人蹊”,“界絕難通”。

在天谷山的坐禪生涯,極其艱苦。大雪封山期間,面臨缺鹽、斷米的困境,饑餓的無相禪師只能以樹皮充饑。天寒地凍,只能靠裹草作衣、鞋取暖。曾有二只老虎跑來將無相從頭到腳嗅了幾遍后不愿意傷害他而離開。久居深山,無相禪師的頭發(fā)很長,衣服破爛不堪,曾差點被獵戶誤作野獸射殺。

天谷山是否位于資州境內(nèi)?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文獻記載今資中縣境內(nèi)有“天谷山”的地名,何況資中一帶冬無嚴(yán)寒,上世紀(jì)累年平均降雪日不過1.3天,而且雪量很小。唐代的氣溫較今還要溫暖,顯然資中不具有李商隱所述天谷山的地理條件。

有人推測資中城西六里的西巖為天谷山。西巖長約一里,寬六十米,中有小溪流沱江,兩岸“石壁夾道,如城如峽”,公元828年已是當(dāng)?shù)厥考澷p游的場所。筆者在現(xiàn)場考察后發(fā)現(xiàn),西巖的小平壩距四周山巖頂部的高度不過二、三十米,不符合天谷山“峰危鳥道,林絕人蹊”的特征。

“天谷山”實際上在青城山,具體范圍在今崇州市九龍溝風(fēng)景區(qū)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之間的大片區(qū)域。

《玉匱經(jīng)》:“地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為第五洞天、寶仙九室之天,對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相連,撞虛無所宅,祥異則多?!绷恚纤巫D隆斗捷泟儆[》:“天國山在永康縣左,連大面,右連鶴鳴,前臨獅子,后枕大隋等山,有龍池及融照寺?!薄肮取?、“國”二字古音相近,明曹學(xué)佺注解“天谷山”即天國山。清光緒《增修灌縣志》:“天國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亦作‘天谷’?!?/p>

天谷山的主峰系融照寺所在山脊,海拔1975米,地處崇州市、都江堰市的交界處,去兩市的主城距離均為九十里。融照寺,古代別稱天國寺,清代改稱鐘音寺,寺旁有一畝多寬的龍池。此處山體與青城后山的一把麻、石筍峰連成一片,“方圓百里河谷縱橫,壑幽澗邃,土沃林深”,常有野獸出沒。鐘音寺已毀不存。上世紀(jì)末葉寬霖法師在石筍峰上擇址重建圓通禪林,后道場改名為“天國寺”。雖然“天國”的寺名相同,但新、舊二寺并不在同址。

自古以來天谷山有小道與外界相通。筆者曾入青城后山尋訪至麻巖村。據(jù)當(dāng)?shù)卮迕窠榻B,從麻巖村步行約二個小時可出山抵達大觀鎮(zhèn)。

今青城后山尚存多處唐代佛教遺跡,如兩河鄉(xiāng)大庵崗三佛洞就有摩崖造像150余尊。通過現(xiàn)場考察,筆者認(rèn)為:有可能無相禪師在此處坐禪修行過,后來信徒們在山巖雕造佛像加以供養(yǎng)。

圖1:無相禪師隱居的天谷山,地點麻巖村,唐建攝于2007年圖2:天谷山的三佛洞唐代摩崖造像,唐建攝于2007年

消失的凈眾寺和草堂寺

結(jié)束天谷山的坐禪后,無相便到城郊傳法。白天駐足于荒墳地,夜里在樹下坐定入睡,以“頭陀行”所表現(xiàn)的苦行僧形象面世,從此蜀地百姓別稱其為“金頭陀”。

隨著無相的名聲遠播,大致740年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迎接無相來成都凈眾寺弘法。凈眾寺又名萬佛寺,東晉末年已創(chuàng)建,是成都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寺院之一?,F(xiàn)已不存,舊址在今成都城西的通錦路。

無相禪師去世于凈眾寺。弟子們在寺內(nèi)建造影堂,供奉嵌有無相舍利子的塑像。無相的舍利塔立于寺內(nèi),規(guī)模宏大,蜀人稱之為“東海大師塔”。875年新羅僧人行寂在凈眾寺的影堂見到無相禪師畫像時,由衷地欽佩這位“唐帝導(dǎo)師、玄宗之師”,感嘆道:“真遺憾同鄉(xiāng)卻不同時,不能聆聽前輩的教誨,如今只能追思遺跡。”

行寂離開凈眾寺僅一年,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修筑羅城,官府的差役領(lǐng)命在成都城內(nèi)外各處挖掘古墓或石塔以獲取筑城用的磚材,加之凈眾寺緊鄰羅城的西北城墻(今北校場西路一線),因此東海大師塔未能幸免,被徹底毀壞。

圖1: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的南朝時期佛像圖2: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的南朝佛像無相禪師在成都草堂寺度過了較長時間。757年規(guī)劃建造大慈寺期間,正住在此處。二年后的冬天,大詩人杜甫舉家逃難至成都,先借寓于規(guī)模宏麗的草堂寺,之后在友人幫助下構(gòu)筑了浣花草堂。

杜甫是來投靠官居成都尹的好友裴冕,而裴冕是無相禪師的虔誠信徒,他曾經(jīng)給無相禪師施舍過一件袈裟。顯然,杜甫是通過這層特殊關(guān)系才借住在草堂寺。至于他和無相禪師是否接觸過,則不清楚。

草堂寺最遲建成于四世紀(jì),它坐落于成都城西的一座山丘上,蜀人俗稱為“山茨(山上茅屋)”。725年左右著名書法家宋儋撰有《成都草堂寺報愿記》,此后唐玄宗當(dāng)為該寺敕額為“衡山寧國寺”。830年草堂寺繪有十四位治蜀名人的畫像,西川節(jié)度副使李德裕從中選出功德昭著的五人,募繪于州郡的廳堂內(nèi)。

845年寺毀,大中初年重建。“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去浣花亭三里?!币凿交ㄍ樽鶚?biāo),草堂寺舊址當(dāng)在今四川省人民醫(yī)院一帶。850年南詔軍隊圍攻成都,草堂寺應(yīng)毀于兵火。二十六年后,高駢修筑成都羅城,“環(huán)城十里取土,皆劃丘垤平之”,草堂寺所在“林壑”被平整,地貌改觀,舊址消失(由杜甫草堂改建的梵安寺,后來別稱草堂寺,但二者不在同址)。

大慈寺開創(chuàng)者

當(dāng)在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在成都的行宮召見了闊別近30年的無相禪師。

《佛祖統(tǒng)紀(jì)》卷四十:“上皇駐驊成都,內(nèi)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廣衢施粥以救貧餒,愿國運再清、克復(fù)疆土,欲于府東立寺為國崇福?!匣蕫?,御書‘大圣慈寺’額,賜田一千畝,敕新羅金禪師為立規(guī)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qū)?!?/p>

倡儀創(chuàng)建大圣慈寺(簡稱“大慈寺”)的“僧英干”,很可能是無相禪師的弟子安干。安干,來自西域安國(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759年曾負責(zé)凈眾寺的鐘樓下院,依照無相的吩咐安排無住禪師入住該處。

此外,還有四份宋代文獻提到成都大慈寺的開創(chuàng)時間。北宋黃休復(fù)《益州名畫錄》卷上:“至德二年起大圣慈寺。”另,黃休復(fù)《茅亭客話》稱“益州大圣慈寺,開元中興創(chuàng)”,文中的“開元”當(dāng)為“至德”之訛。南宋初年成都人郭印《超悟院記》:“成都大慈寺曰‘圣慈’,唐至德初所建也?!蹦纤畏冻纱蟆冻啥脊潘旅P記》:“中寺自中三門北至水陸院,東至如意輪正覺院,系髙力士同僧英干建”,“前廡東壁畫起寺金和尚、髙力士像”。

在宋人眼中,成都大慈寺由無相禪師開創(chuàng),是毫無爭議的。而著名的藏文獻《拔協(xié)》還記載了無相禪師修建大慈寺的細節(jié)。

吐蕃國王赤祖德贊(704~754)晚年想引進漢地佛法,曾派僧尚喜、色朗等五人前往大唐求法取經(jīng)?;赝罗局猩邢?、色朗等人駐留成都,發(fā)現(xiàn)“有一附著精靈的巨石擋路,來往旅客誰也不敢通行”,據(jù)說一旦觸摸巨石“就會腫脹而死”。他們遇到了以繩系虎正在散步的金和尚。修行中的金和尚從肩脛到胸前套著絆胸索帶,被委任為住持,負責(zé)把“精靈的巨石”弄碎,準(zhǔn)備在該處修建一座寺廟。

“金和尚”指無相禪師,“巨石”則指成都城東天涯石。上古時期蜀地流行巨石崇拜。而唐代成都少城以外這些巨石不少,多被稱為“天涯石”或“支機石”,自古以來蜀人對之敬畏有加。南宋張世南《游宦紀(jì)事》記載“人坐其(天涯石)上,則腳腫不能行”。這與《拔協(xié)》所載大同小異。

無相禪師規(guī)劃的大慈寺支院,可能不超過二十所。767年當(dāng)由北宗普寂禪師的弟子體源和尚續(xù)建。九世紀(jì)歷任西川節(jié)度使大力培修或擴建。前后蜀時期大慈寺得到皇家的慷慨資助,規(guī)??涨?,最終形成96院,閣、殿、塔、廳、堂、房、廊共計8524間。宋代的大慈寺被譽為“四川學(xué)?!?,華嚴(yán)宗、律宗、禪宗、密宗等聚于一剎,尤其華嚴(yán)宗的講論水平位居國內(nèi)首列。

清順治末年,懶石覺聆重建遭兵火焚毀的大慈寺。1866年,真印禪師耗銀三萬余兩中興佛剎,重修了大殿、觀音殿、彌勒殿、法堂建筑,可惜占地不過四十余畝。1881年,真印的弟子圓光和尚重建山門,著名書法家黃云鵠為山門題寫了“古大圣慈寺”寺額。

近年來,有一說法廣為流傳:成都大慈寺創(chuàng)建于魏晉時期,玄奘在“大慈寺律院”接受了具足戒。此說令人非常困惑,因為它完全顛覆了古文獻的記載,也否定了無相禪師開創(chuàng)成都大慈寺的事實。

此說的源頭,出自雷庵禪師于1204年所撰的《嘉泰傳燈錄》。該書提到有一位叫“千歲寶掌”的印度僧人,“魏晉間,東游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此后游歷浙江,657年示寂于浙江浦江縣,自稱活了1072歲。該記載,荒誕無稽。如果沒有其它文獻佐證,僅憑“留大慈”三字就認(rèn)定成都大慈寺創(chuàng)建于魏晉時期,顯然過于草率。難怪,民國十年大慈寺《圓乘和尚塔銘》對此說有所變通,只是稱:“成都大慈寺自隋開山,至唐大盛,代有名德?!?/p>

“千歲寶掌”之說,實際上是1186年杭州中天竺寺住持法華禪師編造出的故事。數(shù)年后雷庵禪師在中天竺寺任首座,知道此故事,便抄載于《嘉泰普燈錄》中。初唐浙江確有寶掌禪師,逝于627年。而北宋末年峨眉山有一位“千歲和尚”,白云宗的清覺和尚曾入蜀參拜過他。法華禪師故意將二者混為一體虛構(gòu)出“千歲寶掌”的人物,初衷應(yīng)是為了抗衡白云宗所推崇的“千歲和尚”。

至于玄奘,他于618年來到成都,寓居過多所寺院學(xué)習(xí)。接受具足戒的寺院名稱,古文獻中未見記載。

玄奘曾在多寶寺向高僧寶暹學(xué)習(xí)過《攝論》。多寶寺舊址在今多寶寺路的沙河北岸,是成都歷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明代該寺規(guī)模不大,淪為了大慈寺的支院,是否有律院,則不清楚。1435年大慈寺遭遇火災(zāi),寺僧一度遷至多寶寺暫居,直到正統(tǒng)年間才返回。既使玄奘是在唐多寶寺接受具足戒,也不能將“唐多寶寺”與明代“大慈寺律院”簡單地劃上等號,否則混淆了不同的年代,極易誤導(dǎo)后人以為玄奘曾經(jīng)寓居過當(dāng)時尚未修建的大慈寺。

圖1:清代嘉慶華陽縣志上的大慈寺圖圖2:2005年9月27日,大慈寺重新恢復(fù)為寺廟圖3:2005年,大慈寺前的清代字庫

迷茫的丹景山

丹景山位于彭州以北三十里。今山頂金華寺大殿北側(cè)立著1631年《蜀府重修丹景山殿宇暨補造功德記碑》,碑文稱:“大唐金頭陀沿舊繕新,因行宮以創(chuàng)‘大乘’?!?/p>

清嘉慶《彭縣志》卷五:“金頭陀經(jīng)修(寺),始植牡丹。今巖左尚有古植牡丹數(shù)株,高丈余。”

在丹景山最早種植牡丹,以及創(chuàng)建大乘寺的“金頭陀”,正是指無相禪師。925年前蜀皇帝王衍偕太后、太妃游丹景山。太妃徐氏題金華宮的詩中有“梵宮”、“蘭若”二詞,可知大乘寺是金華宮的主體部份。后蜀名士范禹偁年青時曾在丹景山從師苦讀,之后考中進士,大乘寺當(dāng)為其靜讀之地。

丹景山的大乘寺與成都大慈寺淵源較深。北宋嘉祐年間大慈寺高僧繼舒去世,其舍利塔即立于大乘寺側(cè)。

今丹景山尚存一些古代摩崖造像的殘跡,即宋人程公許筆下所描述的“寶龕嚴(yán)石像”。永寧院是大乘寺的支院。北宋末年黃龍元肅的法嗣信詮禪師在此宣講臨濟宗。乾道年間陸游《天彭牡丹譜》稱:“永寧院有僧種花最盛,俗謂之‘牡丹院’。春時,賞花者多集中于此?!?/p>

明代丹景山為蜀王府的藩園,寺院規(guī)模遠甚于唐宋。十六世紀(jì)明人楊慎贊道:“苔壁蘿龕大士家,連層蘭若愿王車。招提仿佛梁同泰,景物依稀晉永嘉?!?/p>

清末丹景山分布著多寶寺、金華寺等九寺。山頂金華寺,即建于大乘寺舊址,因修佛、道二教,俗稱“東岳廟”,廟內(nèi)尚存明嘉靖年間所鑄鐵獅。

1880年湖南著名學(xué)者王闿運來游丹景山。多寶寺僧光璽介紹道,山上四十余株牡丹中只有“二株是唐時舊窠,從石縫中出,才高七、八尺”。王闿運對“金頭陀”頗感興趣,回成都后在日記中寫道:“此寺花為金頭陀所植,未詳唐何代人?”

據(jù)2009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彭州丹景山上有古代僧人舍利塔23座,“分5行橫向排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歷史年代從唐至清。

為尋訪古塔林,2011年元月筆者再游丹景山。自山麓至頂約十里,“其間積峰積翠,清泉幽壑”,快登至山頂發(fā)現(xiàn)“金華寺金頭陀園”項目工程正在古塔林附近施工。三個工人正用機械開鑿和平整巖石,噪音轟動,灰塵彌漫,余暉下積翠的山峰染上了一絲血色。圍墻上張貼的宣傳介紹,“與佛緣同步,與圣者比鄰,在風(fēng)水寶地上留下一個永久的席位!”

圖1:金華寺所立1631年石碑,唐建攝于2007年圖2:金華山石碑所刻的“金頭陀”,指無相禪師

23座古代舍利塔在哪里?放眼四周,筆者只找到四座尚存完好,大多數(shù)舍利塔已垮塌,構(gòu)件散落四處,由于部份山巖已開裂,構(gòu)件隨時要崩落下去。

從塔形判斷,丹景山舍利塔多數(shù)應(yīng)立于明代,是這座名山不可缺失的重要文物和信息載體。由于古塔林已遭破壞,之中是否有北宋高僧繼舒舍利塔,難以確定。

近日從韓文網(wǎng)站中了解到,韓國人崔錫煥先生為尋找無相禪師的遺跡,于2019年4月專程參訪了金華寺的金頭陀園。從圖片看,個別塔基構(gòu)件上刻有牡丹的圖案,而當(dāng)時筆者未曾見到過。此外,該園的宣傳欄稱“園中有古代遺留下來的二十四座佛塔,正中最高的塔就是為紀(jì)念金頭陀禪師而建”。假若最高的塔確為古物,那今人根據(jù)什么認(rèn)定其與無相禪師有關(guān)呢?

為示對無相禪師的尊重,在文史、考古等方面的專家們考察和慎重論證之前,筆者建議相關(guān)單位不要將該塔與“無相禪師”過早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圖1:丹景山古塔林遠景,唐建攝圖2:丹景山古塔林遺址上俯瞰,唐建攝

撰文/唐建 供圖/唐建 雪巢主編/晨曦 編輯/SS 設(shè)計/SS

Hash:0c88a85c8a1a6a251c311c422cda8f0b1c4735ba

聲明:此文由 讀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