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王莽陵和東漢諸帝陵
新朝—新始祖帝陵,王莽的“帝陵“位于湖北保康縣南部邊陲的店埡鎮(zhèn)格欄坪村供銷社門口公路邊。因為歷史上記載王莽的死相比較慘,而且并沒有記載王莽具體是葬在哪里的,所以對于這個王莽墓后人還是存在很多疑惑的。當時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退到了漸臺,王邑等人為王莽殊死一戰(zhàn),但是最終還是不敵綠林軍,與自己的兒子雙雙戰(zhàn)死。而王莽也在戰(zhàn)亂之中被一個叫杜吳的人給殺死了。后來公賓從杜吳口中知道了王莽的尸首位置,就找到了王莽的尸體。將王莽的頭坎下來,懸掛于宛室之中。數(shù)十個將士分裂了王莽的尸體,還有人把王莽的舌頭都給割下來的。后來王莽的這顆頭顱還被歷代的漢室皇帝所保留,直到晉惠帝的時候一次大會,洛陽的武庫被燒,王莽的頭顱也在這個時候被焚毀了。
這么一說,王莽不應(yīng)該有墓才對,因為王莽是被分尸的,而且還沒有頭顱。因此對于這個墓,后人猜測,有可能是為了防止盜墓修的一個衣冠冢。另外就是王莽曾經(jīng)在這一帶活動過,所以后人就為王莽修建了這樣一個紀念性的墓地。另外,還有人說這可能是王昭君給王莽收尸建的墓。因為王昭君出塞的時候,被漢元帝收作義女,這樣王莽和王昭君就有親戚關(guān)系,而且王莽還為了討太后的歡心把王昭君的女兒接了回來。出于感激,王昭君就幫王莽收尸,埋葬在了這里。按石泉先生《古代荊楚地理新探》一書所認定,王昭君當是南漳人,大部分人認為極有可能是格欄坪人,出于感激,給王莽收尸。到底屬于那種,有待進一步研究。
東漢帝陵
東漢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七公里、孟津縣和偃師市交會處的漢魏故城附近。東漢十四帝,除漢獻帝劉協(xié)葬在河南省許昌市曹魏故城的張潘鄉(xiāng)古城村、北鄉(xiāng)侯劉懿早卒和少帝劉辯被董卓所廢未建陵外,其他十一帝均葬在洛陽漢魏故城東南和東北兩大陵區(qū)。其中,東南陵區(qū)有漢明帝劉莊的顯節(jié)陵、漢章帝劉褡的敬陵、漢和帝劉肇的慎陵、漢殤帝劉隆的康陵(在慎陵中)、漢質(zhì)帝劉瓚的靜陵、漢桓帝劉志的宣陵共六帝六陵。
東漢皇陵陵區(qū)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高龍、寇店鄉(xiāng)一帶。東北陵區(qū)有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安帝劉祜的恭陵、順帝劉保的憲、沖帝劉炳的懷陵、靈帝劉宏的文陵,共五帝五陵。陵區(qū)均位于今洛陽市孟津縣境內(nèi)的北邙山上。東漢皇陵從選址、布局到地宮建制基本上承襲西漢。東漢帝陵雖沒有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 但是根據(jù)已經(jīng)發(fā)掘的東漢諸侯王墓推測, 帝陵葬形制為甲字形明券回廊墓
1,漢光武帝劉秀原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zhèn)。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陵園,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cè)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呈園形,土丘,家高20米,周長487米,園內(nèi)現(xiàn)存古柏1500株。
整個陵園郁郁蒼蒼,肅穆莊嚴。陵園側(cè)有光武帝詞一座,其左前方有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新修后漢光武帝廟碑一塊,碑文內(nèi)容是歌頌光武帝由南陽起事,決昆陽之戰(zhàn)、破邯鄲之壘、定都洛陽等功業(yè)。
在詞殿前左右兩側(cè),還豎有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石碑四通,分別記錄了重修詞廟和原陵沿革的史料,十分珍貴。陵前有一塊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里撫碑擇吉問兇: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
2,漢明帝劉莊顯節(jié)陵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zhèn)李家村西南,封土呈平頂圜丘形,南北寬91.9米,東西長96.9米,封土高12.5米。
封土的夯層極為致密,夯層每層厚0.08-0.09米。封土東、西、南三面基本完好,北部取土嚴重,并發(fā)現(xiàn)有燒窯遺址。封土為平頂,東西邊長最長為26米,南北邊長最長為27.5米,分成三層臺地,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等,非常壯觀。可惜的是顯節(jié)陵曾經(jīng)被盜,丟失了很多奇珍異寶?,F(xiàn)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jié)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
《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第二》載:“十八年秋八月壬子,帝崩于東宮前殿。年四十八。遺詔無起寢廟,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帝初作壽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萬年之后,掃地而祭,水脯而已。過百日,唯四時設(shè)奠,置吏卒數(shù)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李賢《后漢書注》:“《古今注》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后焉。明帝顯節(jié)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nèi)。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七十四頃五畝?!兜弁跏烙洝吩唬骸矢粔弁ひ玻?a href='/xibei/' target=_blank>西北在雒陽三十七里?!?/p>
3,漢章帝敬陵
漢章帝劉炟敬陵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zhèn)郭家?guī)X村西南,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平頂圜丘形, 封土完好, 基本被草及樹木覆蓋, 四周辟為一梯田, 共5層, 頂部東西長32.5米, 南北寬31.3米,封土西側(cè)有一水房和溝渠。
漢章帝劉炟敬陵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zhèn)郭家?guī)X村西南,此冢略呈平頂圜丘形,西南大冢,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平頂圓形, 封土完好, 基本被草及樹木覆蓋, 四周辟為一梯田, 共5層, 頂部東西長32.5米, 南北寬31.3米。另有西北大冢東西長95米,南北寬105米,高10米,與李家村西南大冢,白草坡南大冢無論規(guī)模形制都十分相似,郭家?guī)X村所處地理形勢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地帶,冢坐南朝北,背靠萬安山,面對伊洛平原,是“原高土厚,易于厚葬?!钡?a href='/fengshui/' target=_blank>風(fēng)水寶地。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里,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虡皆在,行馬內(nèi)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p>
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古今注》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后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nèi)。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里?!?/p>
4,漢和帝劉肇慎(順)陵,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zhèn)白草坡村東南,東西長94.9米,南北寬93米,高10.1米,平頂圜丘形,,封土完好,,6層臺階, 基本上被草和野棗樹覆蓋,平頂,進方形,東西長33米,南北寬35米,據(jù)當?shù)厝朔Q,墓南有一深溝, 為取土所致,。在耕土以下0 .5 米處曾發(fā)現(xiàn)大量青石渣。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鄧綏的合葬墓。白草坡村所處地理形勢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地帶,冢坐南朝北,背靠萬安山,面對伊洛平原,是“原高土厚,易于厚葬?!钡娘L(fēng)水寶地。
5,漢殤帝劉隆康陵
漢殤帝劉隆康陵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zhèn)白草坡村東北,封土原為方形覆斗狀,東北大冢南北寬85米,東西長86米,高8.6米。后位當?shù)鼐用駸u取土破壞并夷為平地,現(xiàn)地面探明帝陵陵園、祭祀建筑、墓道和墓室位置等遺址。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殤帝康陵,山周二百八步,高五丈五尺。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鐘虡在行馬中。因?qū)嫷顬閺R。園吏寺舍在殿北。堤封田十三頃十九畝二百五十步?!?/p>
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古今注》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后焉。殤帝康陵,山周二百八步,高五丈五尺。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鐘虡在行馬中。因?qū)嫷顬閺R。園吏寺舍在殿北。堤封田十三頃十九畝二百五十步?!兜弁跏烙洝吩唬焊呶逭伤某?。去雒陽四十八里。”
6,漢質(zhì)帝劉纘靜陵位于位于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鄉(xiāng)逯寨村西南,
,西鄰207國道,,北靠310國道,,封土呈平頂圜丘形,保存較好,南北長86.4米,東西長64米,高10米。夯層明顯,每層侯0.35-0.40米,當?shù)厝朔Q為“架子冢”。在墓冢東側(cè)發(fā)現(xiàn)兩塊石構(gòu)件以及一些鵝卵石,墓冢北側(cè)和東側(cè)被現(xiàn)代墳?zāi)拱鼑T诘哿瓯眰?cè)約60米處,為后妃陵寢,東西長33.6米,南北寬26.4米,高9米,同樣夯層明顯,每層厚約0.46米,有夾層現(xiàn)象,夾層厚約0.07米,封土保存狀況不好,四周取土嚴重,東部塌陷,并且形成斷崖。當?shù)厝朔Q為“太子冢”。在東部斷崖發(fā)現(xiàn)一處空心磚殘塊,周圍有現(xiàn)代墳。在兩座墓葬東北還三座矮冢,可能是帝后陵寢的陪葬墓。漢質(zhì)帝是東漢歷史上最為可憐可惜的皇帝,年紀很小,但很聰明,本應(yīng)大有作為,卻遭外戚毒害而死。根據(jù)《帝王世紀》、《續(xù)漢書》等史料記載:“質(zhì)帝靜陵,山方百三十六步,高五丈五尺,為行馬,四出司馬門。寢殿、鐘虡在行馬中,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十二頃五十四畝。因?qū)嫗閺R。《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去雒陽三十二里?!卑矗骸兜弁跏兰o》一書,成書于西晉,所以這里的里就是晉里。
7,漢桓帝劉志宣陵。漢桓帝宣陵位于位于河南省偃師市大口鄉(xiāng)經(jīng)周寨村和周寨村之間,寧村鄉(xiāng)東北。其中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墓冢,東西長56米,南北寬55米,高12.2米。夯層明顯,每層厚0.35-0.40米,封土完好,基本呈平頂圜丘形,頂部呈圓角方形,東西長25.2米。南北長23.5米,當?shù)厝朔Q為最大冢?!稏|漢觀記》載:“七月,祀黃老于北宮濯龍中,以文罽為壇,飾金銀扣器,采色眩耀,祠用三牲,太官設(shè)珍饌,作倡樂,以求福祥。名臣少府李膺等并為閹人所譖誣為黨人,下獄死。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在位二十一年崩,年三十六,葬宣陵?!?/p>
《后漢書·孝桓帝紀第七》:“永康元年十二月壬申,復(fù)癭陶王悝為勃海王。丁丑,帝崩于德陽前殿。年三十六。戊寅,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p>
《后漢書·孝靈帝紀第八》:“建寧元年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廟曰威宗?!?/p>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桓帝宣陵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里?!保ò矗嚎磥頋h桓帝和漢靈帝要么是太混賬了,讓后代史學(xué)家懶得去記;要么是給自己修的墓太過夸張不符合原則,以至于后面的學(xué)者都不去記他們的陵的具體狀況。)
8,漢靈帝劉宏文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劉家井村西北,當?shù)厝朔Q為“劉家井大?!?。
現(xiàn)存封土呈平頂圜丘形,長116.1米,東西寬105.9米,高近20米,夯層明顯,每層厚約0.2米,該墓碑破壞嚴重,東南已被民房侵占,墓頂中央有一個長方形土坑,南北長24米,東西長21.2米,墓東發(fā)現(xiàn)一殘存空心磚,規(guī)格為1.21*0.475*0.135米。1984年文物工作者李獻可考察文陵,在墓頂發(fā)現(xiàn)一穿孔玉衣殘片,在墓冢東南10余米處地表0.5米下發(fā)現(xiàn)兩塊出土黃腸石,石刻上刻有題銘,分別有“建寧五年二月”和“熹平六年二月”等20余字,陵南有南北長57米,東西寬50米,高1.2米的陵寢建筑臺基和大量的磚瓦。
劉家井大冢,在整個邙山上,是僅次于大漢冢的一個超級大墓,封土高20米以上,而且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望到。很顯然是東漢帝王陵墓之一。該墓的夯土層,和夯土的構(gòu)筑法,頗符合漢代墓葬的特點。從
年號和墓葬形制推斷,認為此陵是漢靈帝文陵是比較符合的。
9,漢獻帝禪陵位于修武縣方莊鎮(zhèn)古漢村南,南距修武縣城約23公里。漢獻帝陵現(xiàn)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現(xiàn)呈不規(guī)則方形土冢,南側(cè)和西側(cè)均已呈直立狀?,F(xiàn)存每邊長約20余米,周長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漢代筒瓦、板瓦和鵝卵石。新發(fā)現(xiàn)的清代“漢禪陵基址碑記”和“漢獻帝陵寢碑”立于冢前。
漢獻帝陵現(xiàn)存封土,由于常年自然和人為破壞,現(xiàn)呈不規(guī)則方形土冢,南側(cè)和西側(cè)均已呈直立狀?,F(xiàn)存每邊長約20余米,周長100余米。封土夯筑,但夯層不明顯,夯土中包含有漢代筒瓦、板瓦和鵝卵石。新發(fā)現(xiàn)的清代“漢禪陵基址碑記”和“漢獻帝陵寢碑”立于冢前。
清代洛陽縣令龔松林曾遍訪洛陽周邊帝陵,并一一對應(yīng)為之立碑。他將三漢冢考證為漢和帝順陵,并立“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縣志·文物編·皇陵·名人墓葬》和《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卷》亦認可龔松林的觀點。龔松林立碑于三漢冢前曰:“陵周圍二百五十九弓,高二十一丈;四至:陵至東西各一弓(衍二字)寸,南(衍一字)弓,北一弓,四方各(衍一字)十弓,南北各八十九弓,以上連(兩字脫)陵計地三十三畝三厘五毫,除陵二十三畝零二分三厘五毫,舊占地九畝九分九分九厘,今查清正訖。大清乾隆十年歲次乙丑正月吉日洛陽知縣,今任陜西直隸州知州,紀錄九次龔松林立。”
建國以后,關(guān)于三漢冢墓葬歸屬和對龔松林考證的質(zhì)疑,如陳長安先生在《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一文中糾正龔松林的觀點,認為所謂“漢章帝敬陵”的“三漢?!睉?yīng)為漢沖帝劉炳懷陵,這一觀點也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在“二漢冢”前2005年所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上,亦記有“漢沖帝懷陵”。韓國河(2005)《東漢帝陵有關(guān)問題的探討》亦認可認為所謂“漢章帝敬陵”的“二漢?!睉?yīng)為漢沖帝劉炳懷陵。而最新的考古調(diào)查認為,“三漢?!辈⒉痪邆涞哿暌?guī)制,有可能是東漢兩位廢帝之一北鄉(xiāng)侯劉懿之墓。
歷來關(guān)于東漢南兆域墓冢的考察,觀點的差異重點產(chǎn)生在辨析東漢帝陵的兩種方位系統(tǒng)之差別上。關(guān)于辨析東漢南兆域帝陵,有兩種判定標準,其一是晉記,即皇甫謐《帝王世紀》,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禮儀志》等。另一種是唐記,即章懷太子做注的《后漢書》。兩種記載除了晉里、唐里的差別之外,在具體方位上的記載也存在差別。王竹林、趙振華《東漢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即依據(jù)唐記記載,認為順陵應(yīng)該位于河南省偃師市龐村鎮(zhèn)閻樓村西一代。而韓國河《東漢帝陵有關(guān)問題探討》等文章則依照晉記,認為順陵應(yīng)在白草坡、郭家?guī)X一代。
Hash:d0b88667e608bd87be0b36abbe9a24cfd1f447fb
聲明:此文由 穿越的小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