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印紋硬陶的相關問題研究
從出土有印紋硬陶墓葬的墓主情況來看,西漢早期的廣州市西漢南越王趙眜墓;湖南長沙象鼻山漢墓的墓主人為漢長沙王劉發(fā);馬王堆一號漢代的墓主人為漢轪侯利蒼的夫人辛追;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二號漢墓的墓主人可能是南越國派駐當?shù)氐南喈斢谕鹾钜患壍墓倮艏捌渑渑?;?a href='/hanzhong/' target=_blank>漢中期的湖南永州市鷂子山西漢“劉彊”墓、長沙咸家湖西漢曹女巽墓等,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均比較高,出土的印紋硬陶數(shù)量及器型也相對較多。
從西漢中晚期開始,出土有印紋硬陶的墓葬數(shù)量大幅增多,但每個墓葬中出土的印紋硬陶數(shù)量卻急劇減少,在一些墓葬規(guī)格較低或隨葬品較少的墓葬中,如新莽時期的江蘇揚州東風磚瓦廠漢代木槨墓群M4、浙江上虞蒿壩東漢永初三年(109年)墓、湖北武漢江夏區(qū)廟山東漢墓等墓葬中,只發(fā)現(xiàn)隨葬有1件印紋硬陶。說明此時印紋硬陶的使用已經不再是統(tǒng)治階級、貴族的專屬用品,而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一、印紋硬陶使用人群的族屬問題
關于漢代以前的使用印紋硬陶的人群的族屬問題,目前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都傾向于印紋硬陶代表的人群應是百越族(包括東甌、閩越、南越等)?!捌湓?a href='/fujian/' target=_blank>福建,是古代閩越族所居之地;其在廣東是古代南越族所居之地;其在浙南,是古代甌越族所居之地。無論閩越,南越或甌越,都屬于百越族,所以以幾何印紋陶為主的文化的居民,可能都是(或大部分是)屬于百越族的。”
漢代的印紋硬陶只是發(fā)現(xiàn)在南方的10個省市,北方尚未有發(fā)現(xiàn)。據史書記載,西漢初年生活于今浙江南部的為甌越族、生活于福建附近的為閩越族、生活于廣東的為南越族,在西漢早期晚段,這幾個族屬所建立的政權均被漢武帝派兵征服,劃歸漢政權的版圖。
這些漢代墓葬中可以辨別族屬的只有西漢早期的廣州南越王趙眜墓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二號漢墓,其墓主人為南越國的君主及高官。而其他已知墓主身份的墓葬,其墓主人如劉發(fā)、辛追、劉彊、曹女巽等均為漢族,而且地位比較高,從其隨葬品看,印紋硬陶只屬于其中的一類,還有大量的其他陶隨葬品。因此,依據漢代墓葬中出土印紋硬陶的情況來判別墓葬所屬族屬尚存在較大的難處,需要從墓葬形制及其他隨葬品的組合等考古資料綜合考慮。這是同商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很大區(qū)別,說明漢政權對邊疆地區(qū)統(tǒng)治力的增強。
此外,從漢代出土印紋硬陶統(tǒng)計中可以看到,出土有印紋硬陶的墓葬中,多數(shù)墓葬同時還伴出有泥質灰陶(包括彩繪陶)、鉛釉陶或原始瓷等,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還出土有灰陶 16 件、彩繪陶11件;長沙象鼻山漢長沙王劉發(fā)墓還出土有灰陶 148 件;浙江安吉縣上馬山5座西漢墓還出土有灰陶 26 件、釉陶 60 件,浙江龍游縣東華山12號漢墓還出土有原始瓷 10 件;湖北武漢江夏區(qū)廟山東漢墓還出土有灰陶6 件、青瓷 17 件。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印紋硬陶的數(shù)量在出土陶器中占據多數(shù)。
還有部分墓葬只出土有印紋硬陶,沒有其他的陶制品,如江西高安市碧落山西漢墓 M1、湖南保靖粟家坨13座西漢墓、廣西貴縣北郊漢木槨墓、廣東始興縣禾場嶺東漢墓M5等。這說明這些墓葬的主人具有顯著地百越族文化因素,雖說受到了漢文化因素的影響,但當?shù)匕僭阶逦幕囊蛩厝匀痪又饕匚弧?/p>
二、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關系
《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中曾對多個時期的陶器、印紋硬陶和原始瓷胎質的化學組成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印紋硬陶的化學組成介于陶器和原始瓷之間,但更接近于原始瓷,可以說印紋硬陶施釉后就是原始瓷。并且,從出土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器型和紋飾上也幾乎完全相同。從燒成溫度上看,印紋硬陶的燒成溫度為 1200℃左右,而原始瓷的平均燒成溫度為 1230℃,二者十分接近。但由于原始瓷施有石灰釉,需要的燒成溫度高,因此從燒成溫度在 1200℃的器物比例來看,原始瓷占 32%,而印紋硬陶只有 4%,說明原始瓷的工藝水平要更高。從以上角度來看,原始瓷應當是在印紋硬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可以認為印紋硬陶的出現(xiàn)孕育著原始瓷的誕生。
三、印紋硬陶的產地
我國南方和北方制瓷的原料是不同的,通過對各地區(qū)瓷石原料進行分析,我國南方地區(qū)的瓷石是由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組成,是一種漢氧化硅較高、氧化鋁較低且有一定量助熔劑的制瓷原料;而北方的瓷石多為二次沉積黏土,是含有氧化鋁較高、氧化硅較低,并含有一定量氧化鈣的制瓷原料。因此,高硅質瓷和高鋁質瓷往往成為區(qū)別我國南北方瓷器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中曾對商代至漢晉時期的 71 個原始瓷胎的化學組成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在陜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出土的 23 個原始瓷標本的成分和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區(qū)的成分十分接近,均為高硅瓷石,說明這些原始瓷的產地為南方地區(qū)。從化學分析來看,北方地區(qū)的陶器和瓷器的化學成分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和印紋硬陶、原始瓷也不相關,因此,我國在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原始瓷及少量印紋硬陶也應是利用南方生產的瓷石類原料在南方燒制的。
四、漢代印紋硬陶衰退的原因
西漢早期,發(fā)現(xiàn)印紋硬陶的省份最少,只有浙江、湖南、廣東和廣西四省,但在南越王趙眜、南越國駐廣西的高官及長沙國的幾處墓葬,它們的級別均很高,出土了大量的印紋硬陶;而到西漢中期以后,發(fā)現(xiàn)印紋硬陶的省份逐漸增多,墓葬數(shù)比西漢初期均有增多,出土數(shù)量最多,但在規(guī)模和級別上有所降低,墓葬大都是中小型墓葬,每座墓出土的印紋硬陶數(shù)量都不多;
到西漢晚期,出土印紋硬陶的省份是最多的,但在原印紋硬陶的主產地浙江、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中原形制的灰陶器、低溫鉛釉陶陶器數(shù)量增多;到東漢后,發(fā)現(xiàn)印紋硬陶的省份逐步減少,而印紋硬陶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走向衰退,出土青瓷器的數(shù)量有所增多 ,而中原形制的灰陶器、鉛釉陶陶器數(shù)量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楚國勢力的不斷強大,特別是在滅掉越國之后,在東方和南方已經沒有力量能阻擋楚國的征服,百越族只能向深山及海邊遷移,隨著人口的移動,作為其文化特征的印紋硬陶出土的范圍也逐步縮小,印紋硬陶呈現(xiàn)衰退的趨勢。秦代以武立國,軍事實力強大,在滅了六國,統(tǒng)一中國之后,又派軍隊南征南越,修建了靈渠。由于秦始皇的去世及秦末農民起義,秦的南征被迫停止。
漢代初期采用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同周邊政權保持和平相處。在嶺南地區(qū)封趙佗為南越王,都廣州;封無諸為閩越王,都福建閩侯;封搖受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都浙江溫州。此時出土有印紋硬陶的幾個省份均為中央政權勢力的邊緣,是百越族的主要聚居區(qū)。在長沙國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較多的印紋硬陶,說明長沙國作為制衡南越國的一個封國,同南越國關系密切,在葬俗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漢政權對周邊地方政權和少數(shù)民族采取了攻勢。公元前 138 年,東甌人為了避免閩越的威脅,請求內附,漢王朝把他們的一部分遷至江淮之間,正式成為西漢的編戶齊民。公元前 112 年漢軍攻入南越,南越國滅亡,西甌也一同歸漢,在該地設立了珠崖、南海、蒼梧、合浦、交趾等九郡。公元前 110 年,漢軍數(shù)路攻入東越,東越國除,漢軍把越人遷至江、淮之間,江淮間的東甌人和閩越人此后逐漸和漢人融合,留在原地的百越人則分散在山嶺中,與漢人來往較少。
隨著百越族割據政權的的滅亡,印紋硬陶在統(tǒng)治階級中首先急速消失,只是在中下層社會的原百越族中還有少量存在。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征服,必然會從政權、文化、社會生產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百越族被征服后,漢民族的各種先進文化及生產技術勢必會自上而下推行到百越族中,并逐步同化、融合為一體。進入東漢后,發(fā)現(xiàn)的印紋硬陶數(shù)量急劇減少,表現(xiàn)出漢族先進的文化不斷對百越文化征服、同化,而百越文化逐步被融合的過程。
漢代印紋硬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漢中央政權集權統(tǒng)治的加強,漢文化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征服與同化的結果。而生產技術方面的原因只是政權更替對生產力改變影響的一個方面,是次要原因。南方,尤其是浙江地區(qū)在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成熟的瓷器,它在材質、釉色、安全性等各方面都超過了印紋硬陶,這也是印紋硬陶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總結
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印紋硬陶衰退的原因,目前還存在著一些爭論,有人從生產技術方面討論這一問題,如王子崗在其所著《論江南地區(qū)印紋陶的衰落》一文中認為印紋硬陶的消亡是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引起的,是受到鉛釉陶、青瓷、青銅器和漆器等產品的沖擊,而走向了沒落。李放在其所著《關于南方地區(qū)幾何印紋陶產生、變化和衰退原因的分析》一文中認為, “使南方地區(qū)幾何印紋陶衰退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中原的快輪制陶、轆轤拔、拉坯技法制坯以及陶器器表的施釉、描畫與彩繪工藝在南方地區(qū)的大興起?!?/p>
而有人則有不同的觀點,如彭適凡在其所著《我國南方古代印紋陶衰退原因考》一文中認為印紋硬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的原因,由于受到楚國不斷征剿,以印紋硬陶為特征的百越族逐步沒落,原有的印紋硬陶文化區(qū)域的變化同楚國擴張的歷程是相同的。此外青銅器、漆器和青瓷器的廣泛使用也是印紋硬陶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結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印紋硬陶衰退及漢代印紋硬陶的分布及出土情況,認為印紋硬陶的衰退主要是戰(zhàn)爭及民族征服的原因,其次是先進文化的生產技術對當?shù)厣a技術的同化影響。
Hash:2e599e5b3eb8923ee04201dc9892613e6dd5a047
聲明:此文由 小馬評科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