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性高清视频全过程,国亚洲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乱女伦一级a片 ,特级婬片a片aaa毛片

天岳幕阜山之宗教歷史與文化

天岳幕阜山存在深厚的宗教歷史和文化,由于以前人們在這方面關(guān)心甚少,缺乏研究,所以這種深厚的文化被埋沒了,栁宗元說:“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香草并不因隱蔽的時間長而失去芳香,宗教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富有很深的哲理,所以我們應(yīng)當加以發(fā)掘。天岳幕阜山的宗教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有獨特的色彩,在此章中將作詳盡的記述。

天岳幕阜山的宗教文化有三種:第一是道教文化,第二是佛教文化,第三是茅山文化。過去,道佛兩家稱茅山術(shù)法為“旁門左道”,其實茅山道士也有他的獨特理論和信仰,自成體系,所以我們也要加以發(fā)掘。

天岳幕阜山是古時道佛兩家的競爭場所,在晉代至清代,這種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在將近兩千年的時期內(nèi),道佛兩家各自演繹著自身的歷史,雖然互相尊重,其實也在暗自較勁。俗曰:“天下名山佛盡占”,佛家在中國所有的大山上,幾乎都建有寺庵,而道家也不示弱,道家以“國教”自居,將華夏境內(nèi)的所有名山都納入了“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以及七十二福地,由此可看出兩教的競爭之勢。在天岳幕阜山上及其周邊地區(qū)曾經(jīng)有過百多寺廟觀宮,道佛兩家分布基本平衡。

天岳幕阜山道佛兩家的分布格局是旗鼓相當?shù)模?/p>

一峰尖上道家有驪山老母廟,佛家有天門寺。

流水庵一帶道家有天樂堂,佛家有流水庵。

仁義村道家有清陽宮,佛家有普濟庵。

道家在遠靈山有東岳觀,佛家有云騰寺。

阜山村道家有沖真觀、東岳廟、佛家有云騰寺、金盆庵。

注竹崗左有道家玉清宮,右有佛家天壽庵。

柘樹坪道家有紫清觀,紫篁觀、佛家有古澄寺。

瑤田村道家有陳大仙廟,佛家有瑤田寺。

長慶村道家有王文正祠,佛家有長慶寺。

蔡海村道家有法春慈王案、三爺廟、三仙案,佛家有龍?zhí)端隆?/p>

鳳陽村道家有馬元帥廟,佛家有延壽庵。

阜峰村道家有祖師殿,佛家有老庵里。

......

至于茅山教,也占有一席之地,天岳幕阜山的茅山教代表主要是鄒伯賢師主,民國十五年,在昌江建立道顯祠,1992年,鄒璉玉、鄒增南在上屋竹園改修。另外還有忠義祠,即現(xiàn)在的昌江文化中心,主神是抗元名將鄒風(?)將軍,同時供奉鄒伯賢師主神像。在大江洞的路邊,鄒伯賢的墳?zāi)贡4媪己茫?/p>

下面,我們分別將天岳幕阜山各教的活動情況記述于下:

道教

道教是晉代太康初年傳入平江的,由徐道箓為首任道長。宋代以后,道教迅速發(fā)展,宮觀分布各地,道士遍及全縣。平江共有9觀36宮,天岳幕阜山的沖真觀和玉清宮、紫清觀、東岳行宮均在此時建成。道教派別屬正一教,又名天師派,下分崇真派、金鋪觀派、普化壇派,天岳幕阜山道教屬崇真派,共傳四十七代,道士有200多人。

清光緒年間,有李鐵樵、吳明海等道人在天岳幕阜山設(shè)壇主持,道家主要從事“應(yīng)赴”,超度亡人,即是上門為亡人做道場,念經(jīng)拜懺;為患病者上門“上鎖”、“渡關(guān)”、“遣船”等。在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幾天,為各家送灶碼?,F(xiàn)沖真觀旁的陳岳平,祖上都是崇真派系,一直從事道教。道家的功課和活動具體內(nèi)容,以下會作詳細記述。

驪山老母廟:

此廟位于一峰尖山坡中,明代建筑,花崗巖條石砌成,內(nèi)供奉觀音圣母,玉皇大帝神像。原為天岳寺,由魯?shù)涝粗仡}“天岳寺”門扁,后來此廟被佛家所荒廢,后被道家所用,改為娘娘廟,廟中供奉驪山老母,即女媧娘娘。其意深刻,因傳說伏羲葬于山下太平尖,娘娘廟座東面西,讓其夫妻遙遙相望,天長地久,可見其建造者的用心良苦了。2009年,由岳陽市道教協(xié)會會長劉圓誠拆毀在原址前方興建老母殿,為太元天宮重要標志建筑體。新建的老母殿氣勢磅礴,金壁輝映。改原單廟為建筑群,其縷雕石龍柱,精緻美觀,造型獨特。大殿內(nèi)女媧神像高二丈,面目端莊慈善,金光閃閃。更為神奇的是,此殿改建中,誰也沒有刻意設(shè)計,但卻從停車場登大殿的石階梯恰好是250級,寓意此處是二十五洞天。是巧合?是天意?不得而知!

新建的老母殿遠遠勝過當年的天岳寺,成了天岳幕阜山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15年7月,由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羅格斯大學舉辦的“國際首屆道教文化前沿論壇會”在此召開,有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香港、澳門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道 教人士和學者參加。并將此廟定于“國際道教文化論壇中國永久性基地”。進一步在國際上提高了天岳幕阜山的身價和名望。

天樂堂:位于天岳幕阜山的中段,殘址中線為北緯29度,北偏東5度,東經(jīng)113度5秒,原址占地五百多平方米,現(xiàn)有“天樂堂”石門扁藏在文革后由知識青年建造的小廟右邊草叢中。這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為什么叫“天樂堂”?有專家認為這是道家專事研究道教音樂的地方,天樂,即是天上之樂,道家尊自已的音樂為天上之樂,并不難理解?,F(xiàn)小廟內(nèi)存在一個大石像,原是廟中供奉的神明之一,造型獨特,工藝粗糙,象是遠古時期的工藝品,廟前三百米有一小廟,內(nèi)有一小石人,手執(zhí)一樂器,文革中雖被人打掉手中之物,但與“天樂”的關(guān)聯(lián)卻無法抹剎。

另有人認為:天樂堂是上古天文觀測中心,原平江縣縣長、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專家陳硯發(fā)先生曾在此見過“魁屋”石碑一塊,以此論斷天樂堂為上古天文壇。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劉俊男博士在《上古星宿與地域?qū)?yīng)之科學性考釋》一文中曾指出:天岳幕阜山“其緯度28度左右,既能很好地觀察北斗,又能很好地觀察28宿,其又居?xùn)|西之中。因此,湘東地區(qū)的天岳幕阜山便成為古代觀天象的首選之地”。這里所說的緯度28度實際就是天樂堂。湖南理工大學教授朱仁夫先生和平江旅發(fā)委主任宋煉鋼在《誰是中華民族的“爺爺”“奶奶”?》一文中說到:“天岳幕阜山,有兩處十分顯目的文化遺存,一是天樂堂,二是沖真觀。”這里所說的文化遺存當然是指道教文化,主要是伏羲八卦文化,因為這兩處都是道觀。朱教授認為,天樂堂彰顯了數(shù)萬年來華夏古先民認識世界、認識萬物、認識人類自已的至簡符號。

青陽宮:

青陽宮,位于虹橋一邊,從白龜沸沙池南面的三角塘左拐,走十來里便可到達。從虹橋則走仁義村直上,現(xiàn)有公路相通。此宮建于何時無明確記載,估計與沖真觀建筑年代相同,現(xiàn)存石門樓,雄偉十分,造形獨特,全部花崗巖結(jié)構(gòu),單就建筑而言,也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在1960年時,此宮還保存完好,分上下兩層,上部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當年幕阜農(nóng)林墾殖場場部就設(shè)在此,大小房間有數(shù)十間,二樓有跑馬吊樓,有記載的是清光緒年間,道士李鐵樵、吳明海在此宮設(shè)壇播道,當時此宮為道教活動中心。

沖真觀:

沖真觀位于石漿阜山村,坐北朝南,處東經(jīng)113度46分54秒,北緯28度58分54秒,首建西晉末年,原名玉清宮,建于宋代紹興中期,以道士董老為首興建。宋英宗賜沖真觀之名后,由皇家擴建廟堂,將玉清宮搬往五里外的麻姑石,此廟有三級皇壇殿,門首有皇家坪,迎恩橋,接官亭,相傳前代多遣官致祭,并入通志。宋時趙琥有《題沖真觀》一詩,“琳館絕埃塵,溪山是四鄰。煙霞千古色,花木一庭春。月白琴聲朗,風情鶴唳頻。閑中時復(fù)醉,應(yīng)笑市朝人?!贝藦R分三殿,上殿供奉玉皇大帝,中殿供奉三清道人,下殿是七級皇壇,皇壇有四十八柱、四十八燈,上有伏羲神像,文革中皇壇被毀,但其石柱、石燈還有多根棄于后園草叢中和砌在中殿階級下。此廟是皇家祭祀之地,古時平民不準入內(nèi),每年遣州官至祭。(見《同治平江縣志.地理志.山》)此廟的級別之高,可從現(xiàn)存砌在墻上的,同治九年復(fù)修青石碑文中看出,此次復(fù)修的捐助人有:清軍府衙特授湘潭縣調(diào)署、平江正堂加十級李欽、加州同銜特授平江縣右堂、特授岳州府儒學;另外在中殿圓石柱上,有加靖二十年丁丑字樣,也是復(fù)修年號,可見沖真觀的歷史之悠久。

天岳幕阜山周邊有六座“敕封”道觀,分別為奉真觀、葆真觀、顯真觀、沖真觀、玉真觀,六觀之中以沖真觀為最。從神像的擺放次序看,前殿有伏羲,中殿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殿有玉皇大帝。這是道家視為正統(tǒng)、級別最高之神,由此可見,沖真觀在道觀中的地位非等閑?;蕢赃€有一土地廟,后人稱皇壇土地,這土地也非等閑,有一傳說至今: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宋英宗趙曙登基執(zhí)政,此時是北宋財政最寬裕的時期,歌舞升平,百業(yè)興旺,道教發(fā)展很快,地位日升。趙曙降旨修建玉清宮,并賜“沖真觀”之名。宋英宗為何要在這偏遠的山區(qū)修建此觀呢?原來,在宋英宗還未登基時,在鄂州一次戰(zhàn)斗中兵敗,被敵兵追殺,千鈞一發(fā)之際,來了一老者,肩挑油籮,攔于路中,將籮筐中馬蜂放出,螫退追兵,救了皇帝?;实壑笓]敗軍掩殺過去,反敗為勝?;实蹎柪险呤呛翁幦耸?,老者說家住岳州府平江縣石漿玉清宮。宋英宗登基后,為了酬謝老者的救命之恩,幾次派人到石漿尋找老者不獲。第三次使者攜老者畫相到石漿,在道觀中見到土地菩薩塑像酷似畫上之人,才知道是土地顯圣救駕。宋英宗下令建造皇壇,故人稱皇壇土地。自古至今,沖真觀內(nèi)馬蜂不斷,觀內(nèi)后檐有一馬蜂窩,大如巴斗,但并不傷人,據(jù)說這是觀內(nèi)的護觀之兵(見《湖南道教》第十九期)。

沖真觀的興起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大氣候所致,從顯德二年(955)起,后周皇帝柴榮發(fā)起抑佛運動,這是繼“三武”(北魏太武、北周武帝、唐武宗)滅佛后的又一次抑佛運動,使得道教得以庇護和提攜,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有功之觀,沖真觀當時的地位和名望可想而知了,觀內(nèi)傳人先后在天岳幕阜山周邊創(chuàng)建的道觀達14處之多。

后人稱沖真觀為伏羲祠,因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葬于沖真觀旁的太平尖,稱祠也合情合理。

紫清觀:

紫清觀位于虹橋一邊的柘坪村,雷公峰側(cè),宋瑞平時(1234——1336),由沖真觀第四代傳人胡之嵩率弟子李宗源、吳宗溪二真人建,宋嘉熙三年勅封。元時也是遣官致祭,太元洞天由此產(chǎn)生,據(jù)《同治平江縣志》記載,此觀入郡志,順治年間毛從文子姓公修,乾隆間,毛姓與眾姓重修其東院,道士自創(chuàng)西院,毛姓捐基與眾姓合修正殿,基址亦毛姓捐出。同治十三年,從文子姓捐田數(shù)畝入西院,計歲租十大擔。此觀分上觀下觀,現(xiàn)均已屺毀,成魯?shù)铎`光。上觀當年供奉的是觀音老母,門前有四根古銀杏樹,排列整齊,合抱之圍,毀于七十年代,現(xiàn)在老樹的枯枝上又長出一樹,有數(shù)十年歷史。觀中曾有一面破鼓,相傳是呂洞賓有次在廟投宿,晚上在大殿神案前借光看書,子牌時分,突然一妖怪立于殿中,青面獠牙,張開血盆大口,向呂洞賓撲來,洞賓是有道之人,并不懼怕,提起朱筆,往妖怪口中一投,“咚”的一聲,妖怪不見,當晚無事。第二天清晨,道士在念早經(jīng)時,發(fā)覺廟中的大鼓破了一個大洞,鼓打不響了,眾人愕然,原來是大鼓成了精,幸好被呂洞賓制伏了。現(xiàn)上下觀殘跡均存,石門框還立在風雨之中。

紫篁觀:

紫篁觀在天岳幕阜山后山,南嶺之下,紫清觀十二代傳人彭盛昌(字元聰)所建,明代紳士胡鵬舉施山場田土作宅基地,并同時在此觀側(cè)建平田新觀,清代存,近代毀。

七星宮

沖真觀十二世傳人李盛聰創(chuàng)建,位于南源村,

迎仙宮

位于天岳幕阜山北雷公峰,與流水庵相鄰,后屺毀。

祖師殿

位于阜峰村,有巨石似人形,明成化年間,羽客作一夢,按夢中所示雕真武像并建殿宇,由李特松、李彤松捐田。殿中供奉的主神為真武大帝,又稱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俗稱慈航道人,是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教中尊為鎮(zhèn)天真武靈應(yīng)佑圣帝君。民間稱之為蕩寇天尊,報恩祖師,披發(fā)祖師。道家尊為七宿之首,即南斗星君,為北方最大神明,其職能主風雨,司旱澇,持陰陽交感,演化萬物象征。執(zhí)龜蛇,司壽命,理人之禍福,為世間萬民崇敬,歷代帝王所尊。明代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允文(?)發(fā)動“靖難之變”,祖師顯靈,護佑燕王朱棣平息叛亂,取得王位,成為明成祖,后明成祖封祖師為北極鎮(zhèn)天真武玄大帝。古時香火旺盛,信士眾多,但因建在阜峰群山之中,路途遙遠,香客漸少,于1992年壬申歲遷往阜西村陳家老屋后山,由陳高材主持修建,新修后的祖師殿,規(guī)模比原廟更大,仍然供奉披發(fā)祖師。廟內(nèi)金壁輝映,廟外有山門,有祖師巨形石像,有亭、有石龜、石鳳,有常駐廟人員,香客比老廟更多。

東岳觀:

東岳觀位于遠靈山,即阜山村,又名東岳行宮(長慶也有一東岳行宮,由劉傳義所建),系明代何朝敬建,廟中有龍泉,明大臣艾穆有記述,并捐田二石二斗。廟中供奉東岳大帝,是天岳幕阜的大廟之一,但現(xiàn)已被毀,只留有不多的幾個石頭,全部夷為農(nóng)田,村民稱此地為廟灣里。但至今在電子導(dǎo)航圖上還是以東岳廟為座標。可見影響之大。

陳大仙廟

陳大仙廟,位于虹橋瑤田村,現(xiàn)留遺址,本文在《尊岳封洞府》一章中提到了道譜和相關(guān)著作記載,天岳幕阜山的統(tǒng)管神仙是陳真人,陳真人即陳大仙,瀏陽人,在天岳幕阜山成仙,按道家的說法真人即仙人。所以此廟是一座專管天岳幕阜山的殿堂。可惜對陳真人和陳大仙廟找不到相關(guān)詳細記載,但在青峰村的小青峰山麓靈官廟,也供奉著陳大仙神像,但陳大仙廟的存在和陳真人此人,我們應(yīng)有相關(guān)的傳記。

除上述重點記述的道教廟堂外,天岳幕阜山周邊還有以下許多廟宇:

上塔市龍?zhí)栋福毫⒂诿鞒苫觊g,奉龍?zhí)对栏?/p>

永康鋪茅山案:奉茅公師主毛樹豐,2014年遷于上塔市。

冬桃山總山神案:奉楊原相公、總山神魏正賢,分壇五將軍。

葉家洞丁丁宮:為唐代道教天師葉法善道場,建于1015年。

白家坳中清儺案:位于中清段上墩園,奉園掌仙師、三爺、觀世音、驪山老母、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平、周侖。

九仙觀,位于集義村華家尖,供奉關(guān)帝圣君等九個神仙。

馬安毓芳屋新興案:位于毓芳屋東側(cè),建于清雍正十六年,奉總管神爺,關(guān)圣帝君、歐陽金甲將軍、四神合案。

小青峰靈官廟:位于小青峰之麓,建于明代中葉,奉五圣靈官、華光太子。南極仙翁,陳大仙、圣母娘娘、趙氏娘娘。

西坌慈王殿:位于橋西村下南坌孟家沖,供奉的是二圣慈王,統(tǒng)兵元帥、儺古標、鎮(zhèn)殿將軍,建于宣統(tǒng)六年,

鐘家洞大王將軍廟:位于跌馬鞍,供奉大王將軍江周,建于順治年間。

帥春案:位于五角山下鐘家洞,供奉許法春、康大元帥、麻衣仙師、大王將軍,建于民國二十年。

朱天案:位于五角村善屋場,供奉朱大將軍、何爺、鐵將軍、藥王仙師、尖山岳府、馬元帥,始建于唐代,后改建。

忠義祠風(?)將軍案:位于昌江鄒氏宗祠,即昌江文化中心,供奉抗元名將鄒風(?),建于明天啟五年。

洞虛案:位于昌江鄒氏宗祠左側(cè),供奉南岳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將軍。建于明代,后拆毀修昌江中學。

三軍廟:位于柏樹村,建于同治九年,原廟位于大江洞石皮上,后經(jīng)三次搬遷。供奉歐爺、慈王、披發(fā)祖師,共三殿。殿外有石塔,

法春慈王案:位于蔡海村,建于乙亥歲九月,供奉許發(fā)春、慈王,風(?)將軍,新像三軍城隍。

三爺廟,位于蔡海村,張家、吳家兩屋之間,供信士擇婚娶喪葬卜期,供奉三爺。建于清代。

三仙案:位于蔡海村,供奉的是開化元君,即《封神榜》中的聞仲太師,二是三虎將軍,巴陵藉陣亡將士,三是鄒公師主鄒伯賢。

馬元帥祠:位于風陽村,明代建于官莊,原址在中坪,因修大江洞電站,搬于風陽村,供奉的是金雞尖靈官,馬大元帥,觀音圣母。

武當廟:位于漿田村與大灣村交界處的石門洞,獨立于一座小山峰上,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觀音、石頭江社主城隍趙子牙,由梧桐山亞武當分衍來此。

會仙洞:位于大坳,原名雷公洞,老廟失修,后建于后江背,供奉觀音、關(guān)帝、真武祖師。

三峰案:位于上坪村,坳里偏西,清代建造,主神系三爺,即三輔將軍,姓雷名萬春,河南睢陽人,生于甲申年二月二十六日,唐代將軍,在平息安史之亂中,緊隨主帥張巡,身中六箭,仍奮勇殺敵,后皇封為“忠勇神”,此廟歷史久遠,2001年民間復(fù)修。供奉三爺、三峰岳府、十八羅漢、二十位諸天等。

五顯祠:位于群聯(lián)村石彎廟,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2007年,因修公路重建,供奉五顯靈官、十四都城隍。

南市城隍廟:

南市城隍廟,位于南江鎮(zhèn)南街,與南江鎮(zhèn)同期建于隆慶年間,幾經(jīng)復(fù)修,規(guī)模較大,占地三畝多,有正殿,辦公室、食堂、守廟人員宿舍。此廟不同凡響,注重廟堂文化,有旅臺人士何岺喜先生所贈廟聯(lián),有南江鎮(zhèn)書畫協(xié)會眾多會員所書的廟堂對聯(lián)若干幅。文化底蘊很深,香火一直旺盛。

染坊坪土地廟:

此廟雖是一只土地廟,但不同于一般土地廟,位于南江鎮(zhèn)西街中心地段,占地近兩畝,起源于桃花洞老君堂,明萬歷四十三年御賜名叫染靈的縣吏為都土地神,生于癸未歲二月初二日申時。時有一生意人名何香飛,合三伙計開染坊,常去敬土地,生意十分興旺,所印布料色彩鮮艷,顧客盈門,何香飛為首于隆慶三年(1569)在南江鎮(zhèn)西街后、昌水河西邊楊家坪建土地廟,以供四時祭祀。2006年(乙酉歲)5月,以殷應(yīng)求為首重新復(fù)修,規(guī)模擴大,為南江鎮(zhèn)僅次于城隍廟的宗教活動場所。

以上是天岳幕阜山及其周邊的主要道教活動場所,還有幾十座城隍廟和規(guī)模較小的廟宇,如上塔市北鄉(xiāng)總城隍,白士東方廟、曾家洞楊四廟、小水伏龜山東方師主廟、秋千山廟、爾靈廟、栁家沖來神太子廟、荷花金雞石靈官廟、冬桃山總山神案、仙人石仰山二圣慈王廟、何家侖曾公師主廟、高田水口靈官廟、中清儺案、繼樹嘴靈官廟、馬安新興案、岳府總管大夫廟、北鎮(zhèn)案、下沙塘十三代明師廟、楊家案、華家山觀音案、南鎮(zhèn)殿、五角緣祠、西穎祠、朝庭案、尖山案、坪頭丘祖師殿、梅樹灣歐爺、鳳陽馬元帥廟、廖家灣洞府岳府廟、石漿案、湴湖湘陽案、黃裴洞石門案、長潭五圣娘娘廟、麻枯石觀音廟等等。這些廟宇都是圍繞天岳幕阜山分布的,有許多是從山上分遷下來的。足以說明道教在此山十分興旺。

佛教:

佛教于晉代初期傳入平江,傳入平江之后,首先就占據(jù)天岳幕阜山,高僧慧明在上臺創(chuàng)建長慶寺,開始佛教活動。明代佛教發(fā)展很快,天岳幕阜山在此時形成佛教文化。明代成化年間,高僧宋守(覺悟)系臨濟派十七代弟子,來天岳幕阜山傳教,山上寺廟從此時起相繼建立,到解放時共傳有46代。佛教的出家教徒,男稱和尚,女稱尼姑,均在寺院念經(jīng)拜佛,少數(shù)行者在外方游。佛教有一種外圍組織叫居仕林,居仕林中男的稱優(yōu)婆塞,女的稱優(yōu)婆夷,不出家,不入寺,在家念經(jīng)拜佛。天岳幕阜山周邊有不少居仕林成員,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家念經(jīng)敬佛,寺中有重要活動,也積極參與。

佛教的活動主要是和尚、尼姑在寺祀佛、焚香、念經(jīng)、拜懺,俗稱做功課。也兼做社會公益活動。佛教教義是勸人為善,普渡眾生,天岳幕阜山善男信女奉佛教者眾多。

古寺古庵:

天岳幕阜山古寺古庵也與道廟道院一樣,星羅棋布,古老的寺庵有:

龍泉庵,據(jù)《同治平江縣志,祀典志.三》記載,由僧人寶樹建于康熙年間,規(guī)模宏大,現(xiàn)屺毀,無從考究,具體位置不詳。

空(?)前庵:縣志亦有記載,現(xiàn)屺毀,無從考究。

普濟庵:位于天岳幕阜山下虹橋鎮(zhèn)仁義村,與清陽宮相距不遠。為古庵之一,建于明代。相傳建庵時,因庵中所塑觀音像尚未開面,按規(guī)矩要等第一個到來的黃花閨女,借其面型而塑為觀音面容。但由于多日下雪下雨,無人上山敬神,工匠只好坐等人來。一日天氣放晴,有兩個婦女上得山來,工匠問明來者是姑嫂二人,遂對著姑娘道喜,嫂嫂問喜從何來?工匠答:“姑娘有緣,觀音神像借令妹其容顏而塑金身,合家之福矣”。姑嫂二人下山回家,不料姑娘當晚無疾而終,雪地上一路腳印直奔普濟庵而去了。

金盆庵:

金盆庵位于阜山村與永強村交會點,老庵曾有過一幅對聯(lián):神現(xiàn)靈光速,盆傾雨澤多。系民國鄉(xiāng)紳方佛林先生所作,現(xiàn)存有半幅在庵。這對聯(lián)是有出處的,民國14年夏,平江大旱,井枯河涸,禾苗盡焦,民不聊生。外出逃荒者無數(shù),知縣楊少云,長沙人,頗有憂民之心,坐立不安,但又束手無策,只好帶領(lǐng)鄉(xiāng)民備三牲祭品至三聯(lián)臺源寺求雨,但無效,仍是紅日當空,赤土一片。一晚楊知縣夢見一老者,白發(fā)銀須,仙風道骨,對知縣告白曰:“難得知縣一片愛民之心,貧道有一言相送:沸水傾盆,方解旱情?!睏钪h大喜,問道:“多謝道長指點,只是卑職愚鈍,不解其意,還請明示?!崩险咴?:“天機不可泄漏?!毖粤T飄然而去。知縣醒來,細想夢中之事,不得其解,次日遂將夢中之事說予衙役等人聽,有師爺畢升獻言:既然是仙人指點,何不向寺院僧尼打聽一下,什么叫沸水傾盆?知縣差人到寺廟打聽,有臺源寺住持悟覺長老告知:“沸水是指天岳幕阜山的白龜沸沙池,盆傾乃是山下的金盆庵也。如到此兩廟求雨,有求必應(yīng)?!睏钪h半信半疑,但也只能依言而行,遂率眾人到南江,轉(zhuǎn)道天岳幕阜山,在白龜沸沙池和金盆庵擺上祭品,眾差人和地方官員跪了一坪,并懸掛起楊知縣親手所書的“皇恩浩蕩,龍雨淋漓”對聯(lián),由知縣親讀疏文,誠心求雨。是夜,狂風大作,一場大雨傾盆而下,讓枯苗返青。從此,白龜沸沙池和金盆庵名聲大播,方佛林老先生遂作了“神現(xiàn)靈光速,盆傾雨澤多”這幅膾炙人口的對聯(lián)。后來拆廟重修,也還是采用此聯(lián),只是原聯(lián)是木板所刻,現(xiàn)重新用大理石所雕,但其文未改。此后每逢旱年,均有信士來此庵求雨,數(shù)百年來,香火不斷。

庵旁有一石碑,為《金盆庵記》,其中大部份文字還可辯認,但有一小部份嚴重風化,碑文曰:“金盆禪林,系我祖月軒公創(chuàng)建 ,其觀音圣像愈久,彌靈年朝拜甚重。惜梵宇狹,是以我公后裔,鑒神靈之丕顯,念祖德之宏深,意欲......今丙子歲擇秋十月初八日巳時良時新創(chuàng)下棟,則菩薩愈見,金光速現(xiàn),而信家自必獲福無疆。......光緒二年丙子歲冬月下浣吉旦,陳月軒裔孫公立。”

金盆庵旁有兩根古樹,一是檀樹,(俗稱抝春檀),另一根是紅豆杉,這更是珍貴的樹種,此兩樹至今仍未被有關(guān)部門發(fā)現(xiàn),兩樹相互依偎,如華蓋,如帳蓬,遮蓋著樹下的門宮土地,此樹見證了金盆庵的興衰過程,也同時經(jīng)歷了此庵的風雨歷程。

金盆庵正處于天岳幕阜山一峰尖下,在將來的旅游風景區(qū)游客中心附近,靠近公路,正在索道下方,交通方便。其地如玉碗,如金盆、群山掩映,水綠山青,鳥語花香,曲徑通幽,清新氣爽,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站在庵上極目遠眺,山下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庵內(nèi)有素菜膳食,對吃多了大魚大肉的人們來說,卻也別有風味!

天壽庵

天壽庵位于永強村和群聯(lián)村交界的注竹崗,右有天壽寨,左有白水寨,有南北城門關(guān)閉,前有陽鷲江,建于清咸豐年間,地勢險峻,原寺規(guī)模很大,和尚眾多,庵后有神泉,民國元年,大雪封山一月之久,寺中和尚因斷了火源,被凍斃餓斃四人,從此衰敗,現(xiàn)存大門石立柱、石水缸。有師祖延宗寶塔(墳)、太祖航渡寶塔、師祖愿成上人石碑。

老庵里

老庵里坐落在阜峰村,原名青林村,正在天岳幕阜山天樂堂山腰。原是一座很大的寺廟,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由于山高苔滑,行路艱難,毀于一旦,現(xiàn)只存地名。

瑤田庵,又名瑤田寺,位于虹橋鎮(zhèn)瑤田村第一組,又名五馬奔槽,現(xiàn)留遺址,其地如燕巢形,遺址中有泉井、石柱枕、占地約四畝?,F(xiàn)瑤田村存有和尚寶塔墳十多座,有兩座被盜掘,墓室內(nèi)有坐化仙缸,約一米高,直徑約六十公分,由缸體和缸蓋組成,是上釉陶質(zhì)品,釉下有圖案,缸體內(nèi)僅留碳渣和泥沙,無其他物件。石塔有二層和三層的,石碑上有字跡,但已嚴重風化,無法辯認。目前,此地的佛塔是我縣保持最為完好和數(shù)量最多的地方,老百姓自覺維護,不準盜掘。大多石塔隱藏于樹木之中,外人難以發(fā)現(xiàn)。從此可以看出當年瑤田寺的規(guī)模相當宏偉。

太平庵

太平庵位于石漿村與馬安村交界的外垅,建于乾隆癸酉歲,由王氏十五世祖勝柏公所建,所以又稱王氏太平庵。歷史悠久,與道家鳳凰山新祖師殿相距一里;分上下正殿,十字橫廳。庵內(nèi)上殿供奉觀音老母、四洲菩薩、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佛祖、披發(fā)祖師;下殿供關(guān)帝、關(guān)平、周侖。傳說此庵不能碓米,一碓米長沙城內(nèi)就發(fā)火,此庵一直未毀。

金錢庵

位于林場村大、細二洞之處,地處偏僻,清代從金盆庵分衍而來,上殿供如來佛、觀音菩薩,王母娘娘、藥王師,中殿供四洲菩薩、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下殿供關(guān)圣帝君、地藏王、財神,此庵至今香火旺盛。

蓮花庵

蓮花庵位于鳳祥村,平江古名隘查盤關(guān)下,始建于乾隆年間,有二百多年歷史。解放后,一度冷落,庵房曾一度倒塌,1975年乙卯歲復(fù)修。上殿供驪山老母、觀音菩薩,合案正坐。中殿供如來,下殿供四洲菩薩。

延壽庵

延壽庵位于鳳陽村,鳳凰山下,宋微宗三年由江西黃龍寺遷往平江昌江五角山圓通寺,清康熙七年,遷鳳凰山。2014年由蘇偶蓮女士為首拆除新建,門首有和尚塔墓,此廟稱之為紅色寺堂,大革命時期,傅秋濤、曹瑛、肖助國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開展革命活動,白天躲在山上,晚上下山發(fā)動群眾干革命。詠生縣委曾一度駐于此寺,寺中和尚積極掩護紅軍,給予幫助,提供食物。在開發(fā)幕阜的過程中,此處將會作為紅色景點。

乾隆庵

乾隆庵位于板江三江村的高山上,與岳陽渭洞相鄰,據(jù)寺碑文和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先祖王秀于明成化二年(1466)捐梵剎二所,用田地山場,建一庵一寺,即為泉龍庵 ,福臨寺,乾隆庵已有550年歷史,中途遭遇火災(zāi),燒毀大部,幾經(jīng)維修,才留存現(xiàn)貌,今人都稱此庵為乾隆庵,傳說乾隆皇帝曾至此寺尋找其父(?)和尚,故此寺有一對聯(lián)很出名:“佛祖鎮(zhèn)天宮,九州萬國皆禮拜;圣天登寶殿,五湖四海盡來朝”。此聯(lián)推測為乾隆所書,但原聯(lián)已毀,現(xiàn)存的為后人所復(fù)制。

斗子庵:

斗子庵位于顯高村湘濱洞,古寺名剎,石條建造,規(guī)模很大,1958年,平江縣砂礦曾在此設(shè)工區(qū),毀于文革。

廣福寺

廣福寺位于南江橋(鎮(zhèn))西街,建于元代,明成化年間(1445)由佛家“臨派”第十七代弟子高僧宋守(法號覺悟)擴建,后住持悟機和尚募眾資重修,寺中供奉觀音、彌勒、四州、關(guān)帝、藥王、地藏、羅漢等菩薩。門外即九眼橋,清末明初稱作九如橋,橋上有亭,橋墩甚寬,鎮(zhèn)民常以橋為市。

廣福寺僧歷代為眾生行善,代代有高僧,松月、悟機和尚均是功德圓滿、經(jīng)書滿腹的大師。乾隆年間,平江縣令路經(jīng)廣福寺,在寺前碰到松月大師,與其交談,縣令問:“請問大師,世間什么東西最好吃?”松月答道:“饑好吃?!笨h令驚曰“出家人不傷生靈,何出此言?”松月笑曰:“貧僧說的是肚饑好吃?!笨h令又問:“大師常在橋頭,請問每天有多少人從橋上過?”松月答:“兩人?!笨h令曰:“來者千千,去者萬萬,何止兩人?”松答曰:“阿彌陀佛,晨雞初叫,昏鴉爭噪,哪個不在紅塵鬧?可憐橋上之人一半為名,一半為利,如此而已,豈有他哉!”縣令折服。

廣福寺僧為南江大橋修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南江人民是永志不忘的。雍正十一年(1733),廣修和尚,見南江大橋已倒塌八十九年,人們過河十分不便,發(fā)起修橋義舉,跪在橋頭募捐,得眾人相助,將橋修好,橋成之日,廣修圓寂。幾年后南江橋又倒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廣福寺僧又募捐修橋。

民國三十五年(1946),春夏之交,山洪暴發(fā),南江大橋危在旦夕,廣福寺方丈率眾僧冒雨跪于橋中間,口中念念有詞,幾十個和尚風雨不動,把生死置之度外,嚇得鎮(zhèn)民提心吊膽。也許真的是感動天地,大橋最后還是被大水沖倒了,但只倒東邊三孔,和尚跪的三孔卻安然無恙。

廣福寺僧常做好事,每年三、四月春荒時節(jié),廣福寺便在寺外搭竹棚一個,擺數(shù)口大鐵鍋,施粥濟貧。其粥的稀濃度都有標準,以插筷子為準,粥熟時,在鍋中插上一竹筷子,筷子不倒,粥便合格,筷子倒了,加米重熬。

廣福寺衰于解放前幾年,其寺曾被國民黨警察所占用,后院為廣育女校。解放后改為糧管站,1970年改為南江農(nóng)機廠。而后又成為民居點。

1990年,以居仕林歐陽咸光為首,在梅樹灣后山坡中建新廣福寺。新建寺場香火旺盛。2014年10月6日至8日,平江佛教、道教在此聯(lián)合舉行首次誦經(jīng)祈福法會。有二百多佛、道弟子參加,熱鬧非常。

云騰寺

云騰寺,位于天岳幕阜山往老龍溝一邊,古時也是大寺之一,衰敗于民國,現(xiàn)今不存。唯有其名和下放知青改建的民房。后分一寺在阜山村沖真觀旁,至今沿用其名,香火沿續(xù)。

長慶寺

此寺是平江十大古寺之一,位于虹橋長慶村幕阜半山腰。由晉代僧人慧明創(chuàng)建。由于時代久遠,無人專管,現(xiàn)已蕩然無存。

天門寺

天門寺位于天岳幕阜山二峰尖,建于1987年,由釋云大師徐崢嶸師太興建,分大雄寶殿、玉皇殿、觀音殿,放生池等,系大型建筑群,上下三重,莊嚴肅穆,金壁輝映。寺中佛像均由外地運來,造型莊重美觀,數(shù)十年來,釋云大師四處奔走,化緣募捐,其寺不斷擴大。寺中尼姑有十多人,均正式剃渡為尼,其佛法水平很高。有游客想試探一年青尼姑的佛學深淺,有話無話的找一個由頭問道:

“小師傅,貴庚幾何?”

答曰:“出家人,不計歲月,無庚可告?!?/p>

問曰:“年輕出家,想家嗎?”

答曰:“出家人以四海為家,無家可想?!?/p>

問曰:“每天念經(jīng),寂寞不?”

答曰:“萬佛為伴,胸有佛祖,何來寂寞?”

問曰:“青春年少,思凡嗎?”

答曰:“阿彌陀佛,施主言多了,請前殿聽經(jīng)?!?/p>

言罷再不出聲,只聽木魚經(jīng)聲漸高。可見,天門寺中女和尚修煉之深。

太保寺

太保寺位于鳳橋村與永康村交界處的水庫山?jīng)_口,始建于明末年間,為天岳幕阜山四十八案之一,2014年改建,占地380平方米,仿古結(jié)構(gòu)。寺中菩薩一度被偷,后重塑金身。寺中供觀音像二尊,地藏王、關(guān)帝圣君、十八羅漢。信士眾多,遍布湖南湖北。

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天岳幕阜山的西對門,處南江的集義、羅洞、板江南源、冬塔聯(lián)心四村結(jié)合點,兩山遙遙相向,一高一矮,就象童子拜觀音。此山原名白云山,所以稱為白云寺。漢代以后,因有漢軍師張良到此山辟谷,遂易名為張師山。五十年代,寺中有一米多高的張良塑相,羽扇綸巾,斯文雅典,上懸“漢天一柱”木扁,對面照墻上有一米大的“忍”字,傳說漢高祖到此山尋張良勸其返朝,張良早已看破紅塵,堅而不返,并當著漢高祖的面升天為仙?,F(xiàn)山上有張良修道的金洞,寺中有《張良入山詩》小冊子,岳陽縣有“高祖尋張良”漢劇劇目一套。有詩人李一本所作的《過留侯辟谷處》五律一首:

一介塵埃士,興劉杖秘訣。

殊中超百代,蚤見異群侯。

借箸開基遠,封留雅志酬。

泛湖同比跡,遠害去遐州。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曾封萬戶候的張子房會到此小山辟谷呢?這是經(jīng)得起考究的事實,第一,《史記,留候世家》記載:張良隱居于白云山白云寺。而張師山以前也叫白云山,其寺也叫白云寺。張良之所以到此山來是有人引來的,此人就是吳實。秦時有“商山四皓”,是秦朝的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用(?)里先生周術(shù)。其中吳實故里就在通城,據(jù)吳氏族譜記載:吳實是吳氏五十五世祖,生于周赧王四十六年癸巳歲,系“三楚圣地雋水天城鄉(xiāng)欽上里人”(古屬下雋縣,在今通城縣境內(nèi)),商山四皓在輔佐太子劉盈登基之后,便各自隱居山林。吳實邀請夏黃公別稱黃石公,即張良的師父,到通城隱居于相師山,而張良辟谷隱居,就是隨師父來到通城附近的張師山的,這是極有可能的了,并不是空穴來風?,F(xiàn)通城有吳實的故里狀元橋,通城人常到張師山來敬張良,與吳實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張師山在文革時曾遭洗刼,菩薩全毀,后有集義村羅福清自告奮勇上山守寺,并籌款恢復(fù)神像,維修寺堂,才得以讓古寺保存至今,后有傅國輝接任羅福清,李門基接任傅國輝,各自守護多年。

現(xiàn)今,從集義村的水泥路直通張師山頂,是羅福清、羅譜然、劉道福三人為首所修。

上塔市政府已著手開發(fā)張師山,在古白云寺旁建張良廟,將景點延伸到張公尖一帶,其遠景更加美好。

西隱寺

西隱寺位于漿田村文峰坳,起源于江西“七佛案”,后分衍到五角山圓通寺,清道光癸未歲再度分衍至新隱寺,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由新隱寺分衍到文峰坳,更名為“西隱寺”。2009年,原新隱寺宗師何危高、住持王妙法,關(guān)門五代謫傳弟子湛帽軍為首,對老寺進行翻修,鐘池洲、湯金書、湯明書、歐陽植兮等信士捐修“七佛”神像。

龍?zhí)端?/p>

龍?zhí)端挛挥诖蠼促惞珮蛑先倜?,門首有著名景點秤砣石,2014年甲午歲,以鄒繼 為首修建,歷經(jīng)二年,得以竣工。寺中供奉觀音老母、地藏王菩薩、藥王仙師、十八羅漢、彌勒菩薩,鄒公師主,是一處寂靜的仙鄉(xiāng)圣地。

雨花寺

雨花寺,位于板江流江村,清康熙十九年(1681)由僧人貞定師與板江湖竹洞村民共建關(guān)公廟,選址于涼亭坪(今黃蘇村黃白初屋場處),取名庵里,乾隆十六年(1751)由本地名紳李顯明提議遷址,并捐出大板洞四千平方米地盤作香火山,邀請三省邊境會首,包括貞定師徒孫道宗師在內(nèi),在流江村現(xiàn)址重建,占地二千多平方米,當年十月竣工,竣工之日天上飄下花絮,就象下雨一樣,故取名為雨花寺。此寺與天龍寺、福云寺、廣靈寺、乾隆庵緊緊相連,古有“十里三寺”之說。此寺已有340年歷史,是天岳幕阜山的宗教大寺之一。寺內(nèi)供奉關(guān)圣帝君、釋迦三佛、西方三圣、觀音、地藏王、彌勒、韋馱、玉皇、十八羅漢、文殊、普賢、二十四位諸天、四大天王,香火旺盛,經(jīng)久不衰。

福云寺

此寺位于板江與大洲鄉(xiāng)交界的福云山頂峰,系天岳幕阜山余脈,西接通明山、渭洞、距張谷英25公里。寺前百米處有楓樹亭,開國少將秦化龍在大革命時期,曾養(yǎng)傷于此寺,中將張藩、江渭清均到過此寺,也是一處紅色寺場。

始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歷代維修。2014年五修并擴建后殿,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寺內(nèi)走廊環(huán)繞,行梯通達,寺外群峰相映,風景宜人,有眾多自然景點,是一個修心養(yǎng)性,修閑度假的好所在。

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五角山南端,靠三墩鄉(xiāng)一邊,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6),由朱元璋封為圣寺,香火鼎盛時期,寺中有一百多僧人,當時佛界有名的復(fù)興大師就是此寺住持。歷史上有“湖南圓通寺,江西慈化寺”之說,可見名氣之大。后因?qū)以獗?,寺廟凡度屺毀,曾荒廢多年,改革開放后,老百姓捐資重修,但規(guī)模不及當初十分之一,現(xiàn)寺中有復(fù)興大師弟九代弟子清高和尚主持,寺中還有朱元璋所賜和田玉三寶印一顆。為鎮(zhèn)寺之寶。其地址十分清靜。

黃龍寺

黃龍寺位于天岳幕阜山之東,黃龍山東麓,為宋代江南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是中國佛教禪宗黃龍宗發(fā)源地,始建于唐代乾寧二年(895),為超慧禪師所創(chuàng),超慧姓張字誨機,法諱真熹,清河(今江蘇淮陰)人,進士出身,官至鳳翔太守,擢福建節(jié)度使,后棄官出家,曾受法于青原六世玄泉彥禪師,到黃龍山后,受法于永安寺馬和尚,繼主永安寺。由于永安寺風水不好,另擇址建黃龍寺,超慧在此幫南下避安史之亂的徐安貞、劉光謙、白祺、陳希烈四人(人稱四相)定居平江。此寺名氣極大,日本和韓國的禪宗黃龍宗弟子至今常組團來此寺拜謁。

崇恩禪院

此寺也在黃龍山,相傳曾盛名于天下,但只能從陸游的《崇恩禪院三門記》一文中看出其盛況,唐宋時期,天岳幕阜山和黃龍山的佛教是空前興旺的。

蘭若寺

蘭若寺位于通城黃袍山中,原有上、中、下三寺,從黃龍寺分衍而立?,F(xiàn)存中寺,從殘跡考究,當年的規(guī)模也是相當宏大的,由此看出,天岳幕阜山的佛教幅射面十分寬廣。

茅山教廟祠

為什么要將茅山教派作為一個獨立教派來陳述?因為它有不同于佛教和道教的地方,自成體系,不能混淆。天岳幕阜山周邊的山民,對茅山教是很信奉的,有以下廟堂是同時供奉茅山師主的:

葉家洞丁丁宮

此宮右側(cè)供奉茅山師主神像,身高八尺九寸。

忠義祠

此祠供奉的主神是鄒(?)將軍,為昌江鄒氏先祖,而鄒伯賢也是鄒氏名人,且有很多故事流傳在民間,特別是鄒伯賢老龍?zhí)杜c惡龍斗法的傳說,永受人們尊敬,所以鄒氏族民要將他供奉在鄒氏祠堂。

道顯祠

道顯祠供奉的是鄒伯賢師主和李公師主神像。

龍?zhí)端?/p>

蔡海村的龍?zhí)端?,正是鄒伯賢大戰(zhàn)惡龍的地方,所以也供奉他的神像。

三仙案

三仙案將鄒公師主的神像擺在中間位置,可見習其地位之高。

上面只談到天岳幕阜山宗教的硬件,未涉及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函和底蘊軟件。天岳幕阜山宗教文化是一朵奇葩,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記述和對聯(lián),即“廟堂文化”,列舉于下:

聚福城隍?qū)β?lián):做個良民,身正心安夜夢穩(wěn);行些善事,地知佛鑒神明歡。

雙江嘴城隍廟對聯(lián):忠肝須照膽,善惡本由心。

南江城隍廟對聯(lián):善源于本,城護在隍;福源于心正,靈根自佛藏。

五角松柏廟對聯(lián):為人休作惡,怕我不容情。

冬塔冬桃廟對聯(lián):作事但憑行正道,求神首要問良心。

金盆庵對聯(lián):神現(xiàn)靈光速,盆傾雨澤多。

南江一土地廟對聯(lián):公公十分公正,婆婆一片婆心。

冬塔有一門宮土地對聯(lián):五行居其末,三才位列中。

天門寺對聯(lián):天門攬勝,盡收云海千重,更無分屬佛屬儒,大塊文章謀國泰;古寺參禪,各獻心香一瓣,猶有愿驅(qū)邪驅(qū)惡,四時雨露護民安。

天門寺圓通寶殿對聯(lián):圓覺盡六根,菩堤廣種;通玄昭三楚,甘露洪施。

云騰寺對聯(lián):廟小菩薩大,山高客仙多。

五顯祠對聯(lián):雙流溪泛酒,千迭石鳴鐘。

廣福寺聯(lián):廣施功德,大慈大悲,佛法無邊行仁術(shù);福蔭人群,救苦救難,觀音有道濟蒼生。

廣福寺聯(lián):千年廣福三界外,萬載禪堂五行中。

白云寺對聯(lián):相耶,將耶,千古名利成幻影;師也,友也,一天風月話神仙。

道教在天岳幕阜山有很深的內(nèi)涵,葛洪在此完成《抱樸子》、《肘后備方》等著作。并傳播了老子、莊子的《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等道家觀點。正一教的八大神咒:凈心神咒、凈口神咒、凈身神咒、安土地神咒、金光神咒、凈天地神咒、祝香咒、玄蘊咒為歷代弟子所必念。是修身養(yǎng)道的必修功課。如凈心神咒:“太上臺星,應(yīng)變無停,驅(qū)邪縛魅,保命護身。智彗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這是一種正能量,它讓人凈化身心,排除雜念,安定心神。入于冥寂,返觀道心;如凈身神咒:“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杖紛紜,朱雀玄武,侍衛(wèi)我真?!敝荚谙順I(yè),擁護身形。保衛(wèi)道體,以清凈之身,感召神靈。道家人物葛玄、葛洪、許元信、徐道錄、吳明海、李鐵樵等人在天岳幕阜山除了煉丹養(yǎng)生之外,還弘揚了道教理論。將“希求和平,與世無爭,平等自由,安居樂業(yè)”的入世思想傳之于眾生,同時也大力宣揚了“無為化導(dǎo)自身,去除私心雜念,讓心態(tài)處于常清常靜,外生死,免輪迥”的出世思想。讓天岳幕阜山民有一種信仰。道教與別教有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樂生、重生,不象他教把人生看作是“苦?!?,否認“天命論”,讓人珍重人生。同時也宣揚壽命的長短不取決于天,而取決于已,“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觀點,提倡“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因之而生,五行因之而成”,勸導(dǎo)人們認真修養(yǎng)道德,達到得道成仙的目的,所以天岳幕阜山道教著重宣揚葛玄成為天師、葛洪羽化成仙,吳猛得道升天,陳真人統(tǒng)管天岳的故事。讓天岳幕阜山成為了眾仙成功的平臺。是造就仙人的“洞天福地”,所以2016年7月在此舉行的“首界國際道教文化前沿論壇會”要將天岳幕阜山定為“中國永久性研討基地”。用我們局外人的話說,就是:因為這是一個造就和培訓(xùn)仙人或真人的“仙人基地”!

現(xiàn)時在天岳幕阜山的道教傳人有陳德崇、陳岳平、王箭忠、陳孟君、劉要根、黃赦愆、方創(chuàng)忠等人,他們繼承并發(fā)揚了天岳幕阜山的道教文化。

佛教在天岳幕阜山有那么多的寺庵,幾千年來他們又干了些什么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一是因為一般人很少了解寺庵,二是天岳幕阜山的老百姓對佛教的神秘感較深,只知道和尚尼姑是念經(jīng)做佛事,超渡亡人,而對其教義不甚了解?!胺饘W浩如煙海”,其實,佛教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天岳幕阜山還有許多佛教人員,如天門寺的徐崢嶸(法號釋云大師)是在南岳正式受戒皈依的,還有應(yīng)門佛職人員王和平、何艾南、羅淼濤、湛帽軍、何柱規(guī)、黃哲民、鄒望權(quán)、王得意、鄒毅輝、鄒長征、陳真、劉航洲、余光明、方治國、方快秋、何俊民等,都一直從事佛教活動,也同樣在弘揚佛教理論。

從天門寺、雨花寺、圓通寺的大師處了解到:佛教教義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因果與修行的理論,二是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其道德說教與道教有共通之處。

其教義具體為九個方面: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湼盤、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

緣起有十一個意義:無作者義、有因生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動作義、性無常義、剎那滅義、因果相續(xù)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

法?。菏侨ㄓ ⑺姆ㄓ?、五法印。

四諦:苦諦、集諦、滅謗、道諦。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元入、觸、受、愛、取、有、生、表死。

三界六道:三界:欲界、色界、無道界、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三十七道品:四念柱、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湼盤:作員、寂天、滅度、

密宗法義:六大體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

用我們聽得懂的話來說,佛家主張的就是一切皆空,布袋和尚有一首《即心是佛》詩:“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勸導(dǎo)世人清心寡欲,此偈流傳在天岳幕阜山區(qū)。

佛光星云大師的《一半一半》偈語也至今流傳在幕阜寺中:

白天一半,晚上一半,善良一半,邪惡一半。

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真的一半,假的一半。

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

你一半,我一半。

這個世界誰也無法統(tǒng)一另一半。

努力好的一半,壞的一半自然減少。

接受美好的一半,包容短缺的一半,

才能擁有全面的人生。

總之,佛學是勸善之學,其豐富的佛學理論,在民間起了很大的教化作用。現(xiàn)流傳在天岳幕阜山區(qū)的佛學經(jīng)書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解深密經(jīng)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jīng)

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jīng)

悲華經(jīng)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jīng)

十一面神咒心經(jīng)

不空羅索咒心經(jīng)

血盆經(jīng)

枉生經(jīng)

金剛經(jīng)

在南江地區(qū),六十歲以上的人很多都會念幾種經(jīng),雖然不完全懂得其意,但對心經(jīng)、枉生經(jīng)、血盆經(jīng)是耳熟能詳?shù)?。這是佛教文化在天岳幕阜山的影響。

茅山道派和火居道派文化

上文談到,在天岳幕阜山除了正式的道教和佛教人員之外,還有一種教派也從事宗教活動。有言道:“僧做道場道打醮,火居道士行夜教 ”,古時天岳幕阜山從事這一教派的有鄒伯賢師主,李公師主,趙公師主,以上列舉了幾個寺廟也有他們的一席之地,有人將他們看成旁門左道,但信奉的人也不少?;鹁拥朗孔苑Q為王母教,為人驅(qū)邪趕鬼治病,其法事有:還福、點太平燭、打遣送、唱關(guān)、上箭、上鎖,其中還福又稱還愿,上箭叫度鐵蛇關(guān),打遣送又叫還高簽,打夜卦,禱路,等等。

造盤

有一種叫造盤的法事,是為人治病的,在竹盤箕中,扎一只茅草船,船上立一茅人,盤中放神紙,三牲祭品,火居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其詞曰:

“爐中香火起紛紛,香煙渺渺奏天庭,奏的天門四邊開,神從天庭下凡來,弟子有事焚香請,無事不敢亂相迎。要請何人來造 盤,奉請張良魯班到來臨。張良造盤先造底,魯班造盤先造弦,造起盤頭高萬丈,造起盤尾透青天,張良造起峨眉月,魯班造起月團圓。造起東方甲乙木,造起春夏并秋冬。大茅郎,小茅郎,千斤擔子你擔當,賞你刀頭并紙馬,翻身笑納下?lián)P州,......” 接下來是退病,退病咒曰:“今夜親自來退病,定教病者早安康,你也休,我也休,兩下同在一起丟。你不休,我不休,捉你邪鬼解酆州。......

招魂

火居道士認為病人丟了魂,便要帶陽兵陽將到野外招魂,用一桿舊時的大秤,枰鉤上掛病人的汗衣,剪刀,尺,五色線,口中唱道:“若是魂在隔山隔水不得歸,祭起王母寶尺,化作萬丈金橋渡魂歸;若是魂在深潭大澤不得歸,祭起王母五色旗,化作萬道金綯金線釣魂歸;若是魂在三叉路口不得歸,祭起王母金剪剪魂歸。

送白虎

送白虎神咒:白虎神,白虎神,我今送你上天庭。芒筒做箭滔滔去,枰砣落水永無蹤。弟郎送出三重門,改禍呈祥見太平。登程起馬,起馬登程。

送亡神刼煞

其咒為:屋前屋后神煞,屋左屋右神煞,床前床后神煞,床左床右神煞;身前身后神煞。現(xiàn)病人名下年煞月煞日煞時煞,兇神大煞,盡行遣上五色香盤。......收伏諸邪鬼,寸斬不留蹤。攝送魁罡下,化作成清風,敢有不伏者,嚴枷不縱容。

唱關(guān)

是為小孩治病,因八字上有鐵蛇關(guān),所以要上箭化解。小孩在十二歲之前有各種關(guān)煞,有離娘關(guān)、四季關(guān)、斷橋關(guān)、百日關(guān)、深水關(guān)、雞飛關(guān)、落井關(guān)、均要請火居道士唱關(guān)解脫。道士每唱一段,就高呼:該斬不該斬?旁人就答:該斬,遂將黃瓜或紅薯劈斷一截。而后要患病小孩從拿掉甑箅的飯甑中爬過去,再給小孩手上臷上銀手圈,即為過關(guān)化吉了。

上鎖

上鎖是對病危之人的救治措施,意思是邪神野鬼將病人的三魂七魄勾引去了,由道士給病人上鎖、退病、送師,息壇。

關(guān)仙乩

關(guān)仙乩即為卜問,置一沙盤,由兩人扶丁字架,好象鬼神附體,畫沙作字,以兆禍福。仙乩手上場時,往往會唱歌或賦詩。有一個故事在幕阜山區(qū)流傳很久:1951年,有幾個反動份子暗中組織“反共青年近衛(wèi)軍”,到橋西慈王殿關(guān)乩,不便明說,只問前途,乩手在沙盤上寫了一個“口”字,眾人不解,旁有一農(nóng)民,大字不識,也不知這幾個人在問什么,便隨口應(yīng)道:“這也不懂?有口難言嘛?;蚴撬拈T無路嘛。問乩之人愕然。三天之后,東窗事發(fā),反動組織被破獲,這幾個人大部份槍斃了,鄉(xiāng)人認為仙乩神靈。

假夜

此即處師所為,處師即是巫師,每年插秧之后,收割之前,處師不要人請,自覺為地方叫夜,這叫”假青苗夜“,必須要有真本事,要斗得過妖魔鬼怪;“假黃禾夜”要輕松得多,因為有五谷神保佑。假夜時,處師要穿草鞋,腰插楊栁枝,手拿法器,一邊假一邊敲梆子,口唱:“那摩,觀圣音菩薩”。稻谷收割之后,處師則每家每戶去收新米,作為假夜的報酬。

還齋飯

還齋飯是一種常見的活動,人有輕微病痛,就請人還個齋飯。患者家屬備茶盤一個,內(nèi)放茶酒各一杯,熟雞蛋一個,飯一碗,三根香,多片神紙,首先是燒紙請神:”召奉正德皇帝親敕令,一心奉請叩請,拜請某某城隍,某某山神,某某土地,......到壇監(jiān)齋,今有某某縣某某都,某某城隍轄下信士某某身患某病,服藥無效,特備此雞子齋飯,必然求神有應(yīng)。奉請東方東道靈官,西方某某靈官,南方某某靈官,北方某某靈官,中方某某靈官,東方某某泉神,東方古木精,東方游思野鬼,東方傷神。三日請神請不盡,四日點兵點不齊,已請的請到,東來東坐,西來西坐,南來南坐,北來北坐,中間起的蓮花寶座,就憑今夜雞子齋飯,來有香煙奉請,去時有紙帛錢財,強者不可多得,弱者不可全無,皆因病者無知,絆動了你的車頭,扶起你的車頭,絆動了你的車尾,扶起你的車尾,絆動了你的車左車右,扶起你的車左車右,有事勸散,無事自散。陰間有事要人勸,陽間有事要人和,保得病者脫體全安,大家快樂?!睙松窦?,敬了酒之后,便要送神:“有車請上車,無車請上馬,無車無馬各歸天下,有壇堂歸壇堂,無壇堂各散四方。走一彎又一彎,絕莫回頭向此間,走一程又一程,絕莫回頭向此人?!比缓髮⒉栾垶⒃诘厣?,將飯拋向四方,一路不得回頭,將茶盤放置在患者床下三天三晚,那個雞蛋則歸還齋飯的人吃。

也有將還齋飯咒語簡化為:“上頭菩薩請下來,下頭菩薩請上來,江背菩薩莫過來,只有這么好的吃作,免得你打度赤腳”。

另外還有收嚇、寄關(guān)、拜石干娘、箍瘡、畫九牛水、止血、止痛、藏年命,打猖等,都是茅山師主所傳。比如小兒晚上不睡覺,啼哭不止,謂之夜啼關(guān),要請懂茅山法的人用紅紙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娘),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有的寫“新打斧頭三斤三,去到天曹請魯班,魯班仙師下凡塵,一斧劈破夜啼關(guān)”。

畫九牛水咒:“奉請茅山李老君,祖師大法鎮(zhèn)乾坤,化骨丹,吞骨精,猶如九牛下潭深,不怕邪魔與妖精,魚骨魚剌一口清”。

鎮(zhèn)患咒語:“天無忌,地無忌,年無忌,月無忌,日無忌,時無忌,天地陰陽,百無禁忌,......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是煞退位,今有茅山弟子到此,天煞歸天去,地煞歸地藏,一百二十四位兇神惡煞一齊退位,急急如律令!

茅山道術(shù)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現(xiàn)今很少有人相信了,但在解放前后一段時期內(nèi),民間卻很風行,因此也留下了一些頗有趣味的東西,但現(xiàn)時還是有其痕跡,如我們現(xiàn)在還能在電桿樹上看到用紅紙寫的寄夜啼關(guān)的咒語。

宗教歷史和文化,在天岳幕阜山如其大山老潭一樣,幽深一致。

作者:楊衍秋,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會員、岳陽市作協(xié)會員、岳陽市李元度學術(shù)研討會會員、平江縣黨史地方志協(xié)會會員

Hash:1d44a8567e8d44d5caa46bad5b75f841cbe837d2

聲明:此文由 新岳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