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的足音——揭開遼源建城始末
▲夕陽輝映魁星樓。
遼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一個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清朝康熙年間(1661-1722年),遼源一帶正式劃為盛京圍場,專為皇室狩獵用地。清光緒4年(1878年),盛京將軍增祺向清廷奏請開禁。光緒28年(1902年),開放圍場,清政府在圍場一隅辟縣設治,始稱西安縣,后改為西安市。
1952年4月,西安市以東遼河發(fā)源于此易名為遼源市。
1983年10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遼源市改為省轄地級市,城區(qū)設龍山、西安兩區(qū),同時恢復東遼縣建制,將東遼縣、東豐縣劃歸遼源市。
歷史告白之
幾千年前的人類文明
根據考古發(fā)現,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時期,大致相當于中原的夏商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們的生存足跡。從遼源市區(qū)水源地遺址發(fā)現的“人”字形刻制紋陶片和東豐、東遼幾處遺址中采集到的打制石器可以得到證明。
據文獻記載,商周時期東北廣大地區(qū)一直為肅慎、穢貊、東胡等少數民族和原始部族所居住,史書中將這些民族統(tǒng)稱為“東北夷”。此后,夫余、鮮卑、高句麗、契丹、勿吉(女真)等民族都曾在這里活動過,這從地上地下保存的古代遺址都可以得到證實。
從目前發(fā)現的各個時期的遺址分布情況看,遼源地區(qū)的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大多“依山谷以為居”,居住場所一般坐落在丘崗的自然陽面緩坡。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經濟的發(fā)展,到了青銅器時代,人們?yōu)榱巳∷?a href='/jiaotong/' target=_blank>交通或捕撈的需要,開始移居到較為平坦的地域,沿河而居了。從遺址中采集到的文物可以看出,先民們的生產工具主要是打制與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鐮、石鋤等,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壺、杯、鼎等陶器。
到了鐵器時代,從發(fā)掘的遺址看,遼源地區(qū)的先民們仍然居住在較淺的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從事著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生產勞動。但制陶、縫紉等手工生產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掌握了青銅器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事一些比較簡單的鑄造。
歷史告白之
漢代后出現城池
到了漢代,出現了城池。城池一般位于地勢險要、緊扼水陸交通要道的山丘上,規(guī)模較小,周長大多在220—520米之間,城垣為山皮土堆筑,有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往往設兩重城垣。漢文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活動于渾江、鴨綠江流域的高句麗奪取了遼東,遼源地區(qū)進入了高句麗時代。此時,遼源市區(qū)內的龍首山是一座重要城池。此外,在距離市區(qū)不遠的工農山古城和城子山古城也是兩座較為重要的城池。
遼金時期,遼源地區(qū)的活動人口增多,僅發(fā)現的城址、遺址墓葬就達近百處。這個時期所筑的城池,按所處地理形勢異同可分為山城和平原城兩類。無論是山城或平原城,大多依山傍水,以便于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現今,東遼縣安恕鎮(zhèn)城仁村小城溝古城是當時最大的城,它周長達2000米,城內灰色方磚、布紋瓦較多。根據《東北古印鉤沉》一書記載和當地農民介紹這里曾出土過一枚“合里哥謀之印”?!爸\克”是“百夫長”的意思。金代在實行路府州縣制的同時,還推行猛安謀克制?!叭賾魹橐恢\克”。可以看出,金代時期小城溝古城是當時這一帶的統(tǒng)治中心,最高統(tǒng)治者合里哥勃極烈就居住在這里。
在距離遼源市區(qū)不遠的西安區(qū)燈塔鄉(xiāng)高古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平原地帶,也有一處古城。古城呈方形,周長1120米。從采集到的一些遼金時代文物看,800年前的契丹、女真族在這里居住過。
到了周朝時期,設遼東郡,遼源地區(qū)在遼東郡的北部邊沿。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設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管理東北地區(qū),那時,遼源地區(qū)所屬遼東郡北部邊沿。
歷史告白之
與中原的關系及政權建設
早在秦朝之前,地處東北境的遼源地區(qū)與中原有著一定的聯系。自三國時起,中原地區(qū)除晉朝有一段暫時的統(tǒng)一之外,基本上處于封建割據的混戰(zhàn)之中。此時,東北的高句麗時服時叛,并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曹魏時期,又一次擴大到東遼河上游一帶,此后一直到隋朝,遼源地區(qū)基本上屬于高句麗的勢力范圍。
唐滅高句麗后,原居朝鮮屬靺鞨族的大祚榮隨其父仲象徒居營州,后又來到今敦化縣址。大祚榮被武則天封為渤??ね?,唐玄宗時改稱渤海。渤海興盛時期,其地域廣大,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遼源地區(qū)當時隸屬長嶺府和扶余府,東豐縣屬長嶺府西境,東遼縣屬扶余府。
遼滅渤海國后,基本結束了北方的地方政權割據局面。公元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設上京、東京、西京、中京、南京五道,遼源地區(qū)隸屬于東京道長嶺府。到了金代,金在東北設上京、咸平、東京、北京四路,遼源地區(qū)隸屬咸平路成平府管轄。元朝時,沿金制,遼源地區(qū)隸屬于遼陽行省開原路咸平府管轄。明朝,廢除了行省制,建立了十三布政司,轄全國府州縣。再后來,明朝政府又設置三萬衛(wèi)管理東北北方各族,遼源地區(qū)由三萬衛(wèi)管轄。直至明末,遼源地區(qū)屬于海西女真的哈達部、葉赫部被努爾哈赤領導的建州女真所征服。
▲依次為紅衣陶雙耳鼓腹罐(新石器時代);陶、瓷、粗瓷缸胎殘件(遼金時代);雙耳球腹陶罐(高句麗時期)。本報記者 隋二龍 攝
歷史告白之
葉赫國東城的昨世今生
明朝末年,位于遼源市區(qū)的龍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倫部葉赫那拉家族的東城所在地,史稱“葉赫國東城”。
葉赫國東城之所以修筑在龍首山上,是因為這里南臨東遼河,山勢陡峭,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難攻。
當時,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分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分,海西女真各部中扈倫部又下分葉赫、哈達、輝發(fā)、烏拉4個小部,在這4個小部中,葉赫部又最強大。哈達部活躍在東豐一帶,輝發(fā)部活躍在輝南一帶,烏拉部活躍在吉林一帶,而葉赫部則活躍在今遼源市區(qū)、東遼縣、西豐縣、伊通縣南部、梨樹縣東南部的廣大地區(qū)。
居住在龍首山的葉赫部族的祖先原姓土默特,后改姓那拉,建立了部族政權,號稱“葉赫國”。其始祖是星根達爾漢,曾經任明朝塔魯木衛(wèi)的衛(wèi)指揮使。星根達爾漢死后,根據世襲最后傳位太杵。太杵死后,他的兩個兒子清佳努和楊吉努統(tǒng)一了葉赫各部落,都作了葉赫那拉族的貝勒,依險修筑兩座城池,兄弟二人各居一城。清佳努居西城,在“吉林界葉赫站”,即現在的梨樹縣葉赫鄉(xiāng)。楊吉努居東城,在“縣城東之龍首山,土人云大疙瘩者也”,也就是現在遼源市區(qū)內的龍首山。
▲遼源設治建城百年慶典現場。
歷史告白之
遼源設治建城統(tǒng)攬
清朝康熙年間,遼源境內正式劃分為盛京圍場,直到光緒四年(1878年)盛京將軍增祺以“鮮圍場地多被流民私墾”為由,向清廷奏請開發(fā)。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經奉天督軍增祺奏請,在今遼源境內西部、東部各建置一縣,西部稱西安縣,東部稱東平縣,隸屬奉天省海龍府。
1912年,成立西安縣、東平縣行政公署,由遼寧省管轄。1914年,廢除海龍府,是年6月,遼寧省改為奉天省,西安縣、東平縣歸奉天省遼沈道管轄,同年3月,東平縣改名東豐縣。1920年,西安縣、東豐縣歸奉天省直屬。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實行省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西安縣、東豐縣隸屬遼寧省管轄。
1948年10月15日,中共遼北省委決定建立西安市,屬遼北省直屬。1952年4月3日,因西安市與陜西省西安市重名,更名為遼源市。1954年6月,遼東省撤銷,遼源市和西安縣、東豐縣劃歸古林省通化專區(qū)管轄,遼源為省直屬市。1956年8月1日,西安縣更名為東遼縣,東遼縣改由吉林省懷德專區(qū)管轄。1958年,遼源市劃歸吉林省四平專區(qū)代管。東遼縣、東豐縣劃入四平專區(qū)管轄。1959年3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吉林省政府決定撤銷東遼縣,將東遼縣的行政區(qū)劃入遼源市。
1983年10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東遼縣建制,遼源市升為地級市,下轄龍山、西安兩區(qū)和東遼、東豐兩縣。遼源市改為省轄市。
吉林日報記者 隋二龍 趙蓓蓓
策劃人:畢瑋琳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遼源市委宣傳部提供。)
參考資料:
《遼源今昔》。
專家簡介:
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遼源市工商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第二屆中國鹿業(yè)協會文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遼源市鹿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遼源市東遼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理論研究組組長?!哆|源故事》主編。代表作品有《中國鹿文化》《塵封的秘密》等。
說吉林,看東北,請關注大東北V公眾號
Hash:2efaf5ba1fd81599bddb6eb04e5a1b98acd0ecfc
聲明:此文由 大東北V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