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拾趣 | 一個福地:從最華麗的戲臺到昔日“萬元戶”的集體誕生地
城隍廟
如果說,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顏色,
那么城隍廟一定是紅色的。
紅色的墻、紅色的門,
紅色的戲臺、紅色的燈……
廬州府城隍廟
我們今天所說的位于安慶路與淮河路之間的城隍廟,全稱為廬州府城隍廟。
它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清同治十年(1871)曾一度重建,但因經費短缺而被迫中途停工,數年后由李鶴章(李鴻章之弟)出面募捐,于光緒五年(1879)修建竣工。
現存的殿宇和戲樓,均為當時所建。
據史料載,古時的城隍廟,廟前旗桿矗立,山門口石獅相對,戲樓緊依山門,面對著三大間正殿,中間隔一天井大院,雕梁畫棟,為昔日合肥最華麗的演戲舞臺。
大殿前有鐵香爐一座,殿中供奉著城隍神像,廂房中尚有城隍夫人像,東西供奉著十殿閻王。
平日廟內香火旺盛,每逢春節(jié)和農歷七月二十九日城隍壽誕期間,更是熱鬧非凡,廬州府和合肥縣大小官員、善男信女都要前往拈香、禮拜。
此時,戲樓上鑼鼓聲和殿內的頌經聲,以及殿外的叫賣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一幅富有民族風采的民俗圖。
思惠樓
城隍廟后殿的北面,是八角玲瓏高聳偉岸的“思惠樓”,被人們譽為廬州第一塔”。
它殿閣崢嶸,美輪美奐。
思惠樓是明朝正德年間廬州知府徐鈺建造的。
徐鈺是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他到任廬州知府后,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寧。
正德十年(1515)他用地方父老捐資修繕府城隍廟的工程節(jié)余款,建造了這座思惠樓。
他“憂樂系乎民”,時刻不忘百姓的疾苦,既要“思民之惠”,更要“施惠于民”。
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當年徐鈺所建的思惠樓早已不復存在。
現在的思惠樓是1994年在原址恢復重建的。
樓前廣場上兩側各樹立一座兩米多高的漢白玉吻頭石碑。
西側碑文為明朝廬州知府徐鈺撰寫的〈思惠樓記〉;
東側碑則是已年近九旬的許有為老教授撰寫的《重建思惠樓記》。
兩塊碑文將思惠樓500年的歷史滄桑、城市變遷全部濃縮其中。
老字號云集
“文革”中,城隍廟曾被砸一空。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1985年,城隍廟市場興建,不僅繁榮了市場經濟,活躍城鄉(xiāng)市場,促進了商品流通,使城隍廟成為集商貿購物、文化娛樂、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大規(guī)模的綜合性市場。
再經過1995年的二期建設,城隍廟市場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享譽一時,在經營特色上創(chuàng)造了安徽七個“第一”。
它是安徽省第一個步行商業(yè)綜合體,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廟前街就是它孕育的安徽第一條步行街;而曾經的第一個風味小吃群——百味園,則是安徽傳統(tǒng)風味飲食的匯集地。
百味園云集了安徽各地美食以及川、揚、京、津、滬等地風味佳肴:
▲全省第一家酒樓“醉月居”與第一家茶樓“茗香軒”隔樓相望。
這里有安徽第一家酒樓“醉月居”,以及與“醉月居”隔樓相望的我省第一家茶樓“茗香軒”;
這里建成了安徽第一家高檔歌舞廳——愛麗絲舞廳,經常組織的藝術表演包括小型音樂會、音樂茶座、戲曲清唱、說書等;
另外,這里還是安徽省第一個古玩市場和安徽省第一個大型夜市所在地。
因此,昔日的城隍廟市場上演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一批名不見經傳,靠擺地攤入市、白手起家的個體戶經過幾年的打拼最終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
▲五香豆大王
例如,炒貨大王陶永祥生產的炒貨不僅成為合肥傳統(tǒng)的地方土特產品,還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美國等地,還有襯衫大王、褲子大王、牛仔服大王、五香豆大王、紐扣大王等。
擱淺的上市計劃
不少人還不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城隍廟還差點“上市“了呢。
1996年,城隍廟管理單位認為,要想讓城隍廟市場再上一個臺階,就必須做大做強,最終決定對市場進行“包裝”,實行股份制改造上市發(fā)行股票。
為此,城隍廟市場管理層組織領導和專業(yè)人士組成課題組,在借鑒外地經驗基礎上進行了調研、總結、分析、評估,最終提出了城隍廟市場股份制改造的詳細方案。
但后來由于多種原因,城隍廟上市的計劃未能實現。
冬日,
合肥人來到城隍廟,
買些紅紅火火的貼紙、掛件,
開開心心過大年。
夏夜,
廬州人即便無事,
也要到城隍廟逛逛,
在燈火璀璨中感受
生活的平凡與安然。
Hash:ed69c772b0a12416788bf5c6e20bbf9b475ee628
聲明:此文由 安徽合肥城隍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