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真有“普陀佛光”?抗戰(zhàn)時期甚至嚇跑過日本侵略軍
相傳,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現(xiàn)在是國家5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按照史書的說法,此處在2000多年前就是道人修煉的寶地。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非嬴政時期的安期生莫屬。史書上記載,嬴政于東海邊遇見他,想用重金相邀,請他尋訪長生不老藥。但是,安期生壓根不甩嬴政,還和皇帝來了個約定,讓其“后數(shù)十年求我于蓬萊山下?!辈痪煤螅财谏搅?a href='/putuo/' target=_blank>普陀諸島隱居修道。
其實,普陀山作為觀音的道場,開始于唐朝。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像,乘船歸國途中行至普陀山的蓮花洋時,風(fēng)浪大起,“海生鐵蓮花”,日本人努力過多次都無法讓船只再前行。于是,慧鍔相信,這是觀音不愿意去日本。
最終,觀音像被留在了潮音洞側(cè)供奉,被稱為“不肯去觀音”。于是,此處成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發(fā)源地,后在此基礎(chǔ)上修筑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蓮花洋即現(xiàn)在的“蓮洋午渡”。在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關(guān)于“普陀山”一名,有人說在《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中,提及觀音菩薩住在普陀洛伽山,故而得名。只不過,中國人有簡稱的習(xí)慣,使得普陀洛伽山被單稱為普陀或洛伽,時間一久,就成了普陀山。
在《西游記》中,還提及二師兄來到了“海天佛國”,參見觀音菩薩。與此同時,描寫在連天的水勢中,宇宙山川被祥瑞之氣籠罩,這就是普陀山佛光。
那么,這是神話小說中虛構(gòu)的場景,還是存在的事實呢?
史料有記載,這“佛光”確實有,還曾將日寇趕走了。話說,1937年夏天,日寇侵占了普陀山,封鎖了海港,斷絕了香客,破壞了此處的佛事清靜。到1944年7月的某天夜間,不遠(yuǎn)處的蓮花洋突然有點點燈火。當(dāng)時,日寇還以為是突襲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忙用探照燈檢查海面,但并無艦船。
沒過多久,燈火越發(fā)密集,整個海面都可看見。對此,日寇更加疑心,一連開了數(shù)炮,只聞得轟轟炮聲,卻不見那邊有什么反應(yīng)。而這燈火卻是離岸邊越來越近,亮度越來越強,岸上的人,面容清晰可見。于是,一些信佛的日寇軍官,以為他們打攪了普陀山的清靜,菩薩怪罪,故而顯靈。
之后,他們被嚇得俯身叩拜望菩薩恕罪,驚魂不定地撤離了普陀山。
雖然,當(dāng)?shù)氐?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都相信這是菩薩保佑,但事實上這“佛光”其實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舟山海域生活著一種生物,屬于含磷的低等浮游物種,可散發(fā)出強烈的熒光。
夏季,在食物充沛時,這些生物繁衍很是迅速,會在無風(fēng)無浪的海灣附近集聚。白日里,隨著日照晃眼,它們散發(fā)的熒光,很容易被忽略。一到夜間,這成片的點點螢火,自是成了一道美麗的景致,也成了人們常說的“普陀佛光”。
也有說法,說這種“佛光”現(xiàn)象,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加上特定的氣候條件形成,有點類似“海市蜃樓”。上個世紀(jì)80年代,就有游客在百步沙一帶,在梵音洞上空的云叢中,看到了緩緩出現(xiàn)的五色“瑞云”。而在這彩云中,可見一座琉璃黃的雄壯寺廟。
所以,前者“螢火”的故事應(yīng)是浮游生物,第二個“瑞云”之事應(yīng)是“蜃景”,是一種光的折射和全發(fā)射而形成的自然現(xiàn)象。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再看這些“佛光”,更多的則是一種好奇和欣賞。而在當(dāng)時,這突然出現(xiàn)的“奇觀”,只會認(rèn)為是菩薩現(xiàn)身。此外,在當(dāng)?shù)赜胁簧俟适?,說菩薩如何保佑百姓的。
其實,普陀山只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也許,是它的形態(tài)像臥海的一條蒼龍,或者是它獨特的“氣質(zhì)”吸引著一些早年的得道者來這里修煉。而普陀山的名氣,開始于宋朝。
在宋朝,此山為“寶陀山”,一些來華的朝貢者也會慕名前來。紹興元年(1131年),朝廷批準(zhǔn)了寶陀觀音寺主持的奏請,使得普陀山成了佛教的凈地。而在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再次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到了元朝,普陀山被稱為補陀洛迦山。
元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敕封江南釋教總統(tǒng)、寶陀觀音寺主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攜帶國書出使日本,弘揚佛教,與日通好。宋至明朝時期,普陀山有以梵語“補怛洛迦”意譯稱白華山。只是,在朱元璋實行海禁時期寺院被毀,60年后才重新迎佛回山。
那時的百姓,相信自己的虔誠之心可換來平安,如今再去此地游客很多,人們也依舊會帶著祈福的心愿,為自己、家人,國家,送上樸實真誠的祝福。
參考資料:
【《昌國縣志》、《普陀山志》、《定海縣志·普陀志》】
Hash:7b0ee0f10ffef019458efc94fb83428165873048
聲明:此文由 江山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