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閉塞小村莊孕育出的神秘舞蹈,寓意吉利,還能保平安
儺舞繼續(xù),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宜黃神崗儺舞的歷史,感興趣的小伙伴記得關注喔!
宜黃神崗儺舞為江西省宜黃縣神崗鄉(xiāng)流傳的一種祭祀儀式和民間舞蹈。表演時,跳儺者頭戴面具,手持長槍短棍,動作古樸稚拙,粗獷豪放;且又柔美典雅,詼諧幽默,武儺、文儺亦莊亦諧,相得益彰。宜黃神崗儺舞自明朝年神崗應氏族人傳入,至今已七百余年,為神崗所獨有。
神崗,江西省宜黃縣南部的一個小山村,東臨芋山、雷山,西接金童山,南傍紫云山,北靠馬腦山;嶺接著嶺,山連著山。
也許正因為這四面環(huán)山交通閉塞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當?shù)厣矫裣鄬λ枷胗廾粒瑢ι竦男欧罴熬次芬簿陀訚饬?,因此,驅瘟遂疫、避邪禳災的宜黃神崗儺舞便漸漸風行起來。
據(jù)清同治十年版《宜黃縣志》記載:永樂二十年(公元1423年),重建黃冊,取堪實在,止有人口一萬四千四百三十九戶,疫死將半人,跳儺已逐疫,疫遂止。
由此推斷,宜黃神崗儺舞至少在七百年前就有了,從史料上看宜黃的新豐及棠陰一帶,雖然也曾出現(xiàn)過跳儺活動,但均屬神崗周邊活動地帶。宜黃神崗儺舞的真正發(fā)源地還是神崗。
一個交通閉塞的小山村,一塊四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是何時何因衍生并延續(xù)著這般古樸的跳儺習俗呢?
宜黃神崗儺舞,經(jīng)過多方面的求證,最后確認是神崗有個官員在朝廷為官,他的名字叫應啟鵬。有一年他回家省親,看到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瘟疫,他很痛心。當時醫(yī)學不發(fā)達,通過多方醫(yī)治還是不能奏效,所以就想起了朝廷有一個跳儺神(舞),他認為能用這種形式來消災。因為他是朝廷官員,有權力,他就把這個跳儺舞的班子帶到宜黃神崗來了。
關于神崗應氏回鄉(xiāng)省親帶回儺舞的說法,《神崗汝南應氏十四修宗譜》上是這樣記載的:明朝期間,神崗應氏在朝廷任職,當時朝廷盛跳儺舞,儺神能驅瘟遂疫、驅邪扶正。此官回家省親時,將儺舞帶回家鄉(xiāng)。如此說來,宜黃神崗儺舞自明朝年間在神崗落地并延續(xù)開來,也就當屬無疑了。
宜黃神崗儺舞一般在大年初一請儺,上午九時,有跳儺者一行5人先行來到西靈儺神宮,待稍稍吃些茶點、果品后,便將儺面、鑼鼓、儺服一一放在菩薩前,然后點香燃燭下跪作揖。祭拜完后兩人隨即穿上花衣黑褲,一手拿香,一手拿紙,在鑼鼓的伴奏下和鼓師的號詩中隨同出門,一路行至社公廟。進得廟后,鑼鼓方停,然后敬香燒紙。這時鼓師雙膝跪地,邊號詩邊依次取出三副校爾,而且每取出一副都得喊道:“師公、師爺?!辈⑿柾例X上一敲,丟入鑼中。
參拜完社公廟后,還得去其他廟參拜。待大小廟宇一一參拜完后,請儺方算結束,然后返回西靈儺神宮啟箱跳儺。按習俗,初一通常從離儺神宮最近的祠堂開始跳儺,然后每個祠堂一一跳過。由于神崗興建祠堂都有十余座,因此,迎神跳儺一處比一處隆重,一場比一場精彩。大盤從初二起一直到十五,儺隊便沿村中逆水方向,挨家挨戶跳儺,驅邪禳災,祈福納祥。
據(jù)老人回憶,古時宜黃神崗儺舞的節(jié)目多達數(shù)十個,由于歷史變遷等種種原因,現(xiàn)存的僅剩14個。如《開山弟子》《和合》《財神騎虎》《魁星點斗》《關公顯圣》以及《小鬼偷酒》《高源送子》等。
宜黃神崗儺舞,每到一戶人家,所表演的節(jié)目是有講究的,如遇到婚嫁人家便跳《高源送子》,祈求來年喜得麟子。遇到讀書人家則跳《魁星點斗》,意喻子孫高中狀元。而遇到主人家有人去世,便要參拜靈位,號詩祈禱,并在跳完儺后將果品或米倒入籮筐,翻放盛器,表示替主人蓋財。不過遇到經(jīng)商做官人家,則不可翻放盛器,而是要仰著順放,以示興旺發(fā)達。
由此可見,宜黃神崗儺舞程序之多,儀規(guī)之嚴。
宜黃神崗儺舞今天暫且聊到這里,小伙伴們有沒有疑問呢?下一期接著聊宜黃神崗儺舞的奇特之處~~~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Hash:94080bce8baac27feef28e319d3ed9a78246a3b1
聲明:此文由 愛書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