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章丘有一座四合院,是晚清時代的建筑標本!
長白山脈之白云山南麓,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名曰窩陀。章丘地名志載文:“明代李、鄒二姓從棗強遷來建村。因村址在山窩河溝之間,地勢高低不平,只能依地勢建房,無法相連成片,故名窩陀莊?!?/p>
窩陀村明清老屋
據(jù)該村李維龍老人講,剛來建莊時地址在瓦屋水庫西側,后搬遷今址。窩陀村屬于章丘普集,居住人家以李、高、孟姓為多。歷史上該村曾隸屬淄博,新中國成立后歸屬章丘。在人民公社時代與麻秸村為一個大隊,麻秸為一二三生產小隊,窩陀為四五六生產小隊,1984年后以自然村設行政村至今。
窩陀村街中心路南有一古剎保留完好,因沒有碑文記載,只聽當?shù)?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稱此為觀音堂。堂門為石基青磚結構,門上端垂雕花卉精致,檁椽結構小巧玲瓏。推門進入,院內一棵老槐樹斜立高聳,顯出勃勃生機。觀音堂前墻青磚基本完好,上端三條磚刻襯托三層堂檐,彰顯堂房宏偉高大,青色瓦面分布平整,突出了莊重,屋脊兩端的神獸高聳。進入堂內四周全是壁畫,但年久墻皮脫落、壁畫褪色,很難看出其中內容。仔細辨認,基本是古代戰(zhàn)爭場面,能夠看出的僅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堂廳上方為榆木雙梁支撐密集的檁椽,堅固結實;梁上有云朵、青龍圖案,看樣子為九龍播雨畫圖。該村老叟說,堂中央供奉的雕塑是南海觀音,其他還有二郎、關帝、土地、牛王、馬王、五道。按照他所言,此處應該是七圣堂,而不是觀音堂。也許村里人只看到堂中央供奉的南海觀音塑像而產生錯誤吧。在古剎西側,原有關帝廟,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小廟的上蓋石尚存,成了研究該廟的唯一物證。
窩陀村李家老屋
李氏是窩陀村的大姓人家,還保留著前人修訂的李氏族譜。族譜共分四冊,記載了李氏宗族來到此地的血脈發(fā)展史。該家譜在清代嘉慶九年(1804)二月開始修訂,至道光甲午年(1834)二月又更定,為李氏始祖到六世祖譜寫了人物傳略。查閱家譜得知,窩陀村李氏始祖,明初由冀州棗強遷入章丘窩陀村,后繁衍人口增多,成為旺族。其后代開墾山林、修筑河道,建造住宅、繁衍生息。家譜中有治家格言,凡盜竊、忤逆、亂倫者不得寫入族譜、進入瑩地,十年內徹底悔改者方可再議。以此可見李氏家族家規(guī)甚嚴。正是這種嚴規(guī)家律,使得后人和睦團結,鄰居和諧。
清代同治年間,窩陀村有兩個人物在濟南府當官吏,一個是王宗孟,為府標八品;另一個李氏十一世李學綜,因排行第五,人稱李五爺,究竟擔任何職,沒有記載?,F(xiàn)在人們傳說,二人同朝為官,關系密切與本村高家的高興商形成“鐵三角”關系。這高興商是莊長社頭,遇事便與李學綜、王宗孟商議,倡導公益事業(yè),領頭捐款,領導鄉(xiāng)親們修筑關帝廟,并以關羽“義”字當頭,教化鄉(xiāng)鄰。
高興商之子又是村中社頭,與李氏十二世李成誼關系密切,二人在村中能呼風喚雨,率眾修河道、筑橋梁,造福一方百姓?,F(xiàn)在該村保留完好的“三星橋”就是二人領工所建,堅固依舊。橋下流水悠悠,仿佛還在講述先人的故事。
窩陀村李氏族譜
李氏家族既注重社會公益,又勤儉持家,晚清時代在村中建起青磚青瓦的四合院,西屋為兩層樓房,大門是拱券式二起小閣樓,屋脊有吉祥獸傲立藍天。至今這座四合院保留完整,是晚清時代的建筑標本。
也許因為窩陀村人信奉關帝的原因,至今村民注重義氣,喜好善行善德。為了解決村民行走難題,該村孟繁榮、王孔富、孟繁寶、高懷龍、孟繁和、李維銀、高強、李維春八戶人家于1999年集資修筑了一座“聚義橋”,以此可以看出該村群眾團結和睦,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美德。
Hash:486e663824e9022f62cddb5d29a614e7176a98e4
聲明:此文由 章丘吃喝玩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