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渼陂
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區(qū)文陂鄉(xiāng),是一座比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它就是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
本文作者:曠胡蘭
陽光、春花、彩旗,鑼鼓、嗩吶、龍騰。就在這么一個早春的燦爛光陰里,在這么一個喜氣漫溢的熱鬧節(jié)日里,我又一次踏進這片土地。這個被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走出過四個共和國將軍的地方——青原區(qū)渼陂古村。
這是一片靈秀而卓絕的土地,一個古老而端莊的家園,一方神圣而莊嚴的紅土。南宋初年,梁氏祖先從陜西夏陽遷徙至此。祖祖輩輩的雙腳,在這片土地上走過了八百余年。無數(shù)的男人和女人,以汗水甚至鮮血,升起一片繁華,筑起一方端莊和典雅。
“肇基于斯喜紫瑤左峙薌城側(cè)臥本地名山鐘靈秀,發(fā)祥有自看渼水南來王江北繞中流砥柱匯淵源?!辩澘逃诖逯辛菏峡傡?a href='/shizhu/' target=_blank>石柱上的對聯(lián),清楚地告訴我古村的地理位置和人杰地靈。一個多么有福的村子啊,兩山兩水,相得益彰。巍峨的薌峰側(cè)臥于村子東面,秀麗的紫瑤山聳翠于村子西南。兩山作屏,自古護佑村子風調(diào)雨順、興旺發(fā)達。渼水從村南蜿蜒而來,繞村而過,村北的王江(也稱富水)環(huán)繞整個村莊。兩條經(jīng)年波光粼粼的水流,給村里帶來不息的靈氣和財氣。夾岸的楊柳,舞出村子的平和與安寧。
先前,我從沒見過哪個村莊有如此多的水塘,這里,數(shù)十口大大小小的水塘分布村莊四處。水塘之間相連相通的水道,在不同的季節(jié),自動調(diào)節(jié)每口水塘的水位。流動的池水,蕩漾著碧波,就像村子閃著靈波的眼,又像古村胸膛里日夜奔流的血。家家池塘忙浣衣,戶戶門前流清泉,一派純樸安詳?shù)泥l(xiāng)村風情。青綠的池水倒映著屋舍和樹木,倒映著岸上的綠草和啃著綠草的牛羊。我不禁想起,若是星光閃耀或月色皎潔的夜晚,這眾多的水塘倒映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古村該是一幅怎樣的迷人景象。我真想,他日在這樣的一個夜晚,來到古村,與天上的星星對話,與水中的月亮私語,再俯下身子,聽一聽古村的秘密。
一棵棵古樟,老干虬枝,或連理,或駝背,或似臥龍,老樹新枝,葉片青綠。它們與波光瀲滟的渼水、富水和一口口池塘,與一樹樹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田園里金黃的菜花,輝映出古村的奇絕和美麗。
總祠名叫“翰林第”,亦稱“永慕堂”。村里人說,“永慕”之意,就是永遠仰慕自己的祖先。祠堂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時被毀,明朝正德年間重建,清朝時期加建,是典型的明清結(jié)合式的風格。堂內(nèi)數(shù)十根紅色石柱,均刻有對聯(lián)。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每一副對聯(lián),都有“永”和“慕”兩字嵌于其中。村中導游告訴我,以前村里人過年時,族長為了考驗家人的才學,以嵌“永”和“慕”二字作聯(lián),擇優(yōu)鐫刻在石柱上,以此激勵后生晚輩,因之村里自古文風鼎盛,代代相承,人才輩出。
“忠”“信”“篤”“敬”四個紅色大字,分別以兩人之高的撼人氣勢,書寫在永慕堂兩側(cè)墻壁之上,這便是古村人祖祖輩輩的信仰。他們忠實地尊奉著,踐行著,因之就有了村子自古至今的繁盛和安詳。如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棟棟明清時期的民居,一座座氣勢恢宏的祠堂、書院,依然保存完好。其中經(jīng)年的木刻、石雕、楹聯(lián)、家訓,印證著古村昔日輝煌的人文景象。長長的“S”形古商業(yè)街,眾多建筑風格與規(guī)模一致的老式木門板店鋪、客棧,錯落有致,分布兩邊。褪色的門板,斑駁裸露的青磚,依稀可見昔日名目各異的商號,亦可想見當年古街商賈云集、人流穿梭的熱鬧與繁榮。曾經(jīng)“天不夜”“月常明”的萬壽宮,雖早已不見了先前的雕龍畫棟、鶯歌燕舞,而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重新修復之中的橫梁構(gòu)架,已是初顯規(guī)模。
走進梁氏將軍館,我感動于村中走出的四位共和國將軍的動人事跡。梁興初中將、梁必業(yè)中將、梁仁芥少將,都是共和國首批授銜的開國將軍。三人同年參加紅軍,投身革命,戎馬一生,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非凡貢獻?,F(xiàn)供職于中國軍事科學院的梁必骎少將,從小家境清貧,卻憑借自己的稟賦、勤奮和刻苦,成長為一位精通軍事理論的儒將。
“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我深深喜歡上了它的豪邁和秀雅?!懊虡返亍惫艜褐械倪@副對聯(lián),也深得當年毛主席喜愛,主席便選了這古宅作為居住和辦公的場所。巧合的是,昔日古宅主人留下的這副楹聯(lián),竟十分準確地印證了毛主席文韜武略的一生。一九三○年二月七日,毛主席在古村所作《關(guān)于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似乎仍在那個座西向東的梁家宗祠內(nèi)回響。永慕堂,就曾經(jīng)是紅四軍軍部舊址,軍隊干部住在祠堂二層樓上。歲月的風云已悄然隱入歷史,而風云中的人物,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愈發(fā)鮮亮。
毛主席曾在古村居住生活四個月之久,與多少個村民談心過,交流過,他一遍一遍傾聽群眾對土改、對革命的意見和看法。紫瑤山下,富水河邊,一棵棵古樟的綠陰之中,一方方水塘間的石板路上,留下過主席多少個厚重的腳印,留下過主席多少深深的思索。
朱德同志、曾山同志同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思索過,為“二?七”會議的順利召開,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和調(diào)查研究。他們的名字和舊居,也將永遠在這片土地上閃爍熠熠的光輝。行走在悠悠古村,我總是感覺自己被一種綿綿的意蘊包圍。我想到,古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必將長長久久滋潤廬陵大地,滋養(yǎng)廬陵后人。
Hash:1dd49835196747d785f2dc336394144f30120810
聲明:此文由 貓眼看天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