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丨南皮雙廟村:香濤故里文風盛
文旅小鎮(zhèn)古色古韻
一個省級貧困村蝶變成文旅小鎮(zhèn),南皮縣劉八里鄉(xiāng)雙廟村打的是“農(nóng)旅文融合”牌。深挖歷史文化底蘊,為村子添神韻;打造寓教于樂的非遺工坊,讓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文旅游風貌區(qū)、傳統(tǒng)村莊風貌區(qū)、工業(yè)景觀風貌區(qū)、新型社區(qū)風貌區(qū)……村莊發(fā)展規(guī)劃在不斷完善。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紐帶,以張之洞文化為依托,以美麗田園為畫本,雙廟村正在打造一個多彩的文旅小鎮(zhèn)。
村史館中尋根
剛才,路邊還是清一色的磚瓦房。驀然,土黃色的街巷,飛檐翹角的門樓,一個古色古韻的村子躍入眼簾。村口,用小石塊兒裝點的牌坊上,“雙廟村 張之洞故里”幾個字赫然入目。
走進村子,畫風忽變:蜿蜒寬闊的石板路,高低錯落的馬頭墻,走著,看著,仿佛置身江南小鎮(zhèn)。
南皮縣劉八里鄉(xiāng)雙廟村黨支部書記李國良開門見山:“咱先去村史館轉轉,那兒是今年8月份新打造的景點。俺村為啥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怎樣一步步打造的?以后有啥規(guī)劃?轉完那兒都清楚了?!?/p>
游客徜徉小鎮(zhèn)中
頭戴官帽,身著長袍,長長的胡須垂于胸前,雙手托書坐在椅中思考。邁進村史館大門,一座塑像引人注目。李國良說,他就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實業(yè)家及軍事家張之洞,他的祖籍就是雙廟村。因為張之洞號“香濤”,所以南皮被稱作“香濤故里”。政府將雙廟村打造成文旅小鎮(zhèn),就是依托張之洞文化,為村子添神韻。
走進“家鄉(xiāng)情緣”展廳,一幅幅老照片、一份份泛黃的史料,將張之洞為中華民族重工業(yè)、輕工業(yè)及近代軍事所作的貢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李國良走到參觀的兩個男孩面前說:“孩子,張之洞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是因其心懷天下的高尚氣節(jié)。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做社會的棟梁之材?!焙⒆觽兟犃酥秉c頭。
“村史記憶”展廳內,舊紡車、小竹籃、 大鐵驢……一件件老物件讓在場的人回憶起曾經(jīng)的艱苦歲月。這些老物件都是村里進行改造時收集起來的,它們見證了村莊的變遷,更是村民心中難以抹掉的鄉(xiāng)愁。
踏入鄉(xiāng)村振興展廳,人文旅游風貌區(qū)、傳統(tǒng)村莊風貌區(qū)、工業(yè)景觀風貌區(qū)、新型社區(qū)風貌區(qū)……雙廟村的發(fā)展規(guī)劃一目了然。李國良說,村里正在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紐帶,以張之洞文化為依托,以美麗田園為畫本,讓村莊變成風景線。
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原木色的大門古樸大氣,兩側,修竹掩映、景色雅致。門上方,書寫“問茶”二字。雙廟村湖廣路邊,一座小院與眾不同。
好奇地走進院內,“叮叮當當”的聲音從屋內傳來。屋內,安奕霏一手拿錘,一手拿鏨,專注地在銀壺上一下下地敲打著。見到記者,她放下工具拿起銀壺介紹道:“這本來是一個普通的銀茶壺,刻上精美的圖案,就立馬變得‘味道’不一樣了,這就是鏨刻技藝的絕妙之處。古代青銅器上惟妙惟肖的圖案,都是通過這種技藝雕刻的?!?/p>
鏨刻技藝需經(jīng)千錘百煉
安奕霏老家在南皮,師從北京工藝美術大師楊銳。今年7月份,她把工作室從北京搬到雙廟村。她將工作室取名為“問茶”,意在讓游客邊品茶,邊欣賞精湛的鏨刻技藝。
說到鏨刻工藝,安奕霏娓娓道來,一件精美鏨器的完成,需要經(jīng)過打胚、打樣、鏨刻、清洗、拋光等數(shù)道工序。整個過程需要心、眼、手、力的密切配合。錯一錘,便前功盡棄。安奕霏介紹完,一位游客決定體驗下,可他沒敲打幾下,便急得頭上冒汗?!懊髅鲗柿司€條上的點,一敲打就偏了,沒想到單花瓣中的一條短線,鏨起來就這么難。難怪安老師說,鏨刻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庇慰透锌?。
問茶小院南面的剪紙館內,幾個孩子正在剪紙藝人楊淑珍的指導下,手拿剪刀在紅紙上認真地剪著?!澳棠蹋壹舻男∈窒癫幌??”一個男孩問。楊淑珍笑著鼓勵道:“非常不錯。直線不能剪彎,有弧度的地方要剪得自然些,這些基本功掌握了,再剪復雜的就容易了?!?/p>
雙廟文旅小鎮(zhèn)管委會主任楊勇介紹說,湖廣路兩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示區(qū),目前,已有剪紙、泥塑、陶藝、鏨刻等六七項非遺入駐。他們將陸續(xù)引進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給游客近距離的游覽體驗,讓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張之洞思想潤澤后人
走進位于雙廟村西面的南皮縣第一中學,正對大門口,張之洞塑像巍然矗立,不由令人肅然起敬。
學校副校長劉金貴介紹,學校的前身,是清末重臣張之洞出資建造的慈恩學堂。1904年,張之洞回家鄉(xiāng)南皮祭祖,面對家鄉(xiāng)教育的落后狀況,他用慈禧太后的賞銀和自己為官積攢的一萬多兩白銀,興建了這所學堂。
如今,南皮縣一中“明德勵志,博學篤行”的校訓,正是延續(xù)了張之洞 “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張之洞,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從慈恩學堂到南皮一中》,書中搜集選編了張之洞勤讀詩書、修身律己的成長經(jīng)歷,勤政愛民、興辦實業(yè)的為政業(yè)績,以及對子孫后代的諄諄教誨。
雙廟村史館
如今,在雙廟村,張之洞思想不僅激勵學生們奮發(fā)學習,還成為村子的文明新風。李國良說:“在村莊改造過程中,大伙兒不計得失,義無反顧地支持村里發(fā)展,這種精神也是對張之洞思想的無形傳承?!?/p>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眼前古色古香的雙廟村,幾年前是個窮得叮當響的省級貧困村。大小道路除了溝就是坑,街頭巷尾垃圾、柴草亂堆,村民大多靠種地謀生,沒有別的進項。2018年,南皮縣借助市旅發(fā)大會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張之洞文化為依托,對雙廟村進行改造,村莊發(fā)展迎來了新機遇。
改善環(huán)境是好事,可都是住了多少年的房子,誰家沒感情?起初,黨員、村民代表入戶做工作,大伙兒直嘆氣:“真舍不得啊!”
你不拆,他不拆,村里談何發(fā)展!關鍵時刻,黨員干部挺身而出。李國良第一個拆掉了自家的住房和五金廠,至今,廠子還在附近村租地方;村民張法平主動拆掉了村口的3間房;張法培拆了5間房……“沒有大伙兒的齊心協(xié)力,哪能有村子現(xiàn)今的好環(huán)境。”說著,李國良喜笑顏開。
如今,雙廟村870畝土地中,已流轉600多畝種上了果樹,40多戶村民搬進了新民居。談及未來,李國良:“我們將以張之洞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通過農(nóng)旅文融合,將雙廟村打造成一個多彩的文旅小鎮(zhèn),讓張之洞思想潤物無聲,在故里發(fā)揚光大。”
來源:滄州日報
Hash:dfd8711a739f8e89a31576e0d6f5e84699cc8ff4
聲明:此文由 京津冀消息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