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橋簡介歷史 泉州洛陽橋好玩嗎
導(dǎo)讀:泉州洛陽橋簡介歷史 泉州洛陽橋好玩嗎 洛陽橋旅行指南
泉州洛陽橋是一處充滿了人文色彩的特色歷史古建筑物,大家可以在這里感受到非常濃郁的中國古代歷史風(fēng)格的氣息,這也是漢人南遷時期建造的大型建筑物,下面給大家分享具體的游玩指南。
聽到這個名字,你會以為此橋位于洛陽,其實它在遙遠的福建。
之所以叫洛陽橋,是因為兩晉時期,衣冠南渡,無數(shù)中原士族為了躲避戰(zhàn)亂,千里迢迢來到泉州,看到此處山川清秀、草木豐茂,頗有洛陽風(fēng)采,便命名為洛陽,后來的石橋也叫為了洛陽橋。
我對洛陽很熟,因而專門在此環(huán)視了下,發(fā)現(xiàn)和同洛陽地區(qū)的洛河很像,河流開闊,植被茂密,確實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情。
洛陽橋始建于1053年,那時的泉州海外商貿(mào)逐漸興起,經(jīng)濟實力有所提升,人們對交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洛陽橋之前,人們多乘坐小舟過江,海浪風(fēng)大,危險重重,稍有不慎便墜入江海。
時任泉州太守蔡襄,不忍市民受苦,決心修建一座大橋,無奈橋長浪大難度高,前后花了6年才建成。
落成后的洛陽橋,全長1200米,寬5米有余,有橋墩46座,橋身上點綴著7亭9塔,供行人休息,這座橋也是中國第一座跨海大石橋。
洛陽橋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為橋梁界的老前輩了,有著“北趙州,南洛陽”之稱。
橋梁的建設(shè)過程極為極難,蔡襄聽取了多位匠人建議,最終采取了兩個辦法:筏形基礎(chǔ)和種蠣固基。
筏形基礎(chǔ)是將橋墩做成船筏形狀,用以抵擋水流的沖擊。當(dāng)時筑就橋梁的石材有300多塊,每塊12米長,重達8噸,人力無法完成,便用木排運載劃入橋墩之間,等潮水退后再安放,如此省去了不少? ?力。
種蠣固基絕對是天才般的發(fā)明,因為石塊粗糙,縫隙或大或小,難以處理,時間一長必成隱患,蔡襄便想出了用牡蠣填補的辦法。
牡蠣是海邊常見的軟體貝殼,它的殼可以附在巖礁或者其他牡蠣殼上,繁殖能力極強。正是利用這兩個原理,蔡襄將牡蠣引到了石塊上,讓它們自行繁殖,用來填補石塊上的縫隙。
這種方法后人稱為生物固基,洛陽橋也成為了世界上率先將生物學(xué)運用于橋梁建筑的先例。
這種辦法到底對橋梁的固定起到多大作用呢?我不是建筑學(xué)家,自然說不上來,可據(jù)文獻記載,洛陽橋900年來大修不過3次,小修16次,這不能說沒有牡蠣的功勞。
第一眼看去,洛陽橋比我想象中的要壯觀許多,白色橋身蔓延到遠方,橋下蕩漾著清波,岸邊草木清清,一片寧靜安和。
這里果然沒有游客,只有來往的電動車,為了保護橋身,也不準汽車通行。橋頭處有兩座經(jīng)幢式樣的石塔,塔身刻著佛像浮雕,看樣子年頭很久了,橋梁之上立有石獅子,齊刷刷地望著遠方。
腳下的石條塊縱列分布,5條石塊拼在一起,構(gòu)成了橋體寬度。向下一瞧,是排排而列的船形石墩,石墩依舊發(fā)黑,仔細與水面連接處,仍舊有不少牡蠣,它們依附在橋墩之上,緊緊排列。
石橋與牡蠣就這樣相互依存,相互扶持著度過了千年時光,成了一段佳話。
一路走向橋中央,有一座花崗巖石亭,亭下放著明萬歷年間的“西川甘雨”碑刻。
這碑刻來源一段傳說,明朝時泉州大旱,時任太守專程到此求雨,結(jié)果太累倚石而睡。夢見遇到一位雨神,太守苦苦相求之下,雨神決定將西川的雨水降到泉州。
太守醒來后果然下起了酣暢大雨,于是便在此立下了“西川甘露”,感謝西川的雨水。
亭旁有一座小型博物館,里面擺放了歷朝歷代的碑刻,都是出自達官貴人或名家之手,由此可見洛陽橋的地位。
長虹臥波人爭越,閩海四洲變通途。
洛陽橋的建立解決了江兩岸的交通,也讓商業(yè)貿(mào)易更為繁榮,哪怕如今古橋作用不在,但在泉州人心中,依舊是那個“天下第一橋”.
洛陽橋旅行指南
交通:乘坐4路、6路、7路公交,到關(guān)帝廟站下即可。
Hash:f4cec85b657a98fc8ff8e7f4168b56f7c91edd84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