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性高清视频全过程,国亚洲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乱女伦一级a片 ,特级婬片a片aaa毛片

馬邊縣十大旅游景點介紹視頻(馬邊縣十大旅游景點介紹視頻播放)

導讀:馬邊縣十大旅游景點介紹視頻(馬邊縣十大旅游景點介紹視頻播放) 馬邊縣旅游景點哪里好 馬邊景點 樂山市馬邊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馬邊的山 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旅游景點 樂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樂山旅游十大必去景點

馬邊旅游景點哪里好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yè)用地27195.2公頃,占90.2%;森林覆蓋率82%。區(qū)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區(qū)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只)、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鷴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護區(qū)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qū)參觀、科考15次100余人,現(xiàn)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區(qū)內有大熊貓、小熊貓、水鹿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離異獸;有連香樹、珙桐、銀鵑樹等珍貴樹種,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成片生長達萬畝以上,舉世罕見。

瑪瑙苗寨

瑪瑙苗寨位于民主鄉(xiāng)瑪瑙村,于2013年采取統(tǒng)規(guī)統(tǒng)建模式建設,2014年基本建成,入住苗族群眾50戶。配套建設1200平方米多功能綜合活動廣場1個,多功能活動室(鼓樓)1個,新寨環(huán)型路0.6公里,連戶路2公里,新建安全飲水供水廠1個,改造50口沼氣池。

目前,瑪瑙村“兩委”正引領廣大苗族群眾在發(fā)展林、茶、竹產(chǎn)業(yè)和畜牧業(yè)上下功夫,同時,通過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結合蘇民路建設與馬邊旅游發(fā)展,打造苗寨物質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帶領廣大苗族群眾脫貧致富。2015年9月27日,瑪瑙村苗家新寨成功舉辦“印象·苗嶺”苗族花山節(jié),吸引重慶、成都、樂山及馬邊當?shù)赜慰徒?000人次,實現(xiàn)創(chuàng)收近20萬元。

煙峰彝家新寨

煙峰彝家新寨距縣城25千米,位于煙峰鎮(zhèn)煙峰社區(qū)和梅子灣村境內,煙峰社區(qū)共420戶1866人,面積10平方千米。縣委、縣政府規(guī)劃將煙峰社區(qū)打造成集新寨建設區(qū)、民族文化展示區(qū)、休閑度假旅游區(qū)、公益商貿服務區(qū)、? ?山后勤保障區(qū)五大功能區(qū)為一體的新農村綜合體,逐步實現(xiàn)城鄉(xiāng)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同質化。該社區(qū)依托項目助推產(chǎn)業(yè), 依托產(chǎn)業(yè)促進增收,已建成茶園4000畝、投產(chǎn)1500畝,核桃2000畝,柳杉等用材林2200畝,筍用竹林600畝。2014年,煙峰社區(qū)人均純收入4949.35元。年內,貫通全寨的瀝青公路、新寨廣場、民族文化博物館、碉樓、文化長廊、雄鷹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龍雕塑、籃球場、敬老院等建筑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建成。在彝家新寨建設中,配套建設了水、電、路、通信、綠化、環(huán)保等基礎功能設施和醫(yī)療、養(yǎng)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

馬邊景點

馬邊景點蕎壩古鎮(zhèn)景區(qū)、明王寺馬邊東皇殿石梁大佛、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等。

1、蕎壩古鎮(zhèn)景區(qū):蕎壩鎮(zhèn)在馬邊縣城以東34公里,與屏山縣中都古鎮(zhèn)接壤。由于屏山沐川間有座海拔2千多米的五指山的阻隔,古代由屏山新市、云南綏江一帶到樂山成都,就經(jīng)過中都蕎壩這一條古道

2、明王寺: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xiāng)永樂溪后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據(jù)《馬邊廳志略》載:由于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后經(jīng)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guī)模,改稱“明王寺”。

3、馬邊東皇殿:“東皇殿”和“佛殿”,相隔僅十余米,均為明代建筑。“東皇殿”為三間,長寬均為9.5米,高8.85米,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斗拱建筑,有斗拱22朵;“佛殿”也為三間,屬單檐歇山頂斗拱建筑。

4、石梁大佛:石梁大佛位于自治縣東部的石梁鄉(xiāng)境內,此佛身高6米,造型優(yōu)美,面目慈祥,彩飾金身,至今鮮艷奪目。如今雖然未開發(fā),但有不少游人到此觀光游覽,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fā)價值。

5、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

樂山市馬邊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瑪瑙苗寨位于民主鄉(xiāng)瑪瑙村

煙峰彝家新寨

馬邊的山

周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今四川地區(qū)由蜀與巴兩支部族建立蜀與巴兩個奴隸制國家,其疆域:“蜀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蟠”。蜀王杜字“以南中(今滇北)為園苑”。(《華陽國志?蜀志》)巴國則“東至魚復、西至焚道,北接漢中,西接黔涪”(《華陽國志?巴志》)今馬邊在焚道之西,越與南中之北,當屬蜀國范圍,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后行郡縣制,將蜀巴二國更名為蜀巴二郡。蜀郡在今樂山處建南安縣,在今宜賓處建焚道縣。馬邊分屬這兩縣。

漢承秦制。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通西南夷,析巴蜀二郡南部犍為郡,稍后,漢析蜀郡西南部建越西郡。犍為郡轄十二縣,含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二縣,越西郡轄十四縣,其中在今美姑縣境建卑水縣?,F(xiàn)馬邊地區(qū)位于當時犍為、越西兩郡,南安、焚道、卑水三縣的結合部。處于馬邊河水系中下游的馬邊北中部沐川縣屬南安縣管轄。處于馬邊河上游的馬邊西南部屬卑水縣所轄。處于金沙江水系的馬邊東部屬焚道縣管轄。蜀漢,黃茅崗山脈以東的小涼山地區(qū)新設三縣,即在今屏山縣新市鎮(zhèn)處建安上縣,在雷波縣黃螂處建馬湖縣,在今馬邊縣境建新道縣。漢制“邑有蠻夷日道”(《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新道縣為土著民族和漢族移民的雜居區(qū)。這三縣歸越西郡“遙領”。新道是犍為越西兩郡的重要通道。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在焚道分兵后,親自率主力溯金沙江抵安上登岸,就經(jīng)新道抵越西(今西昌)圍叟帥高定。

西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整個四川“半為僚據(jù)”,焚道南安亦為“夷僚所侵”,越西也成“僚郡”。馬邊亦“沒為夷僚”。僚人所據(jù)之處都有各不相屬的部落政權。

隋唐宋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羈縻州統(tǒng)治,“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新唐書地理志》)于此,在小涼山區(qū)建立馬湖部,轄殷、馴、騁、浪四個羈縻州。馬邊屬于其中的馴騁兩州地。唐初,馬湖部彝族首領董嘉慶被唐朝廷封為歸義郡王。宋代,四州演變?yōu)槿卟?,仍總稱馬湖部,彝族首領董春惜自稱三十七部王子。馬湖部在唐時隸于西川劍南道戎州府,宋時屬梓州路敘州府,成為敘州三路蠻(馬湖、橫江、南廣)之一。而馬邊西部,則屬于另一個彝族虛恨部所轄。虛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邊這一帶,唐時屬南詔國,宋時屬大理國。與此同時,中央王朝在今址建犍為縣,隸屬嘉州。隨著漢族移民再度沿馬邊河向縱深開發(fā),犍為縣一直把馬邊的漢族人居住區(qū)視為其轄區(qū)。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為縣官員先后在馬邊河畔建賴因寨(今縣城處)和榮丁寨。這兩個漢族寨連同沐川寨、利店寨、籠篷寨合稱犍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為縣管轄。宋代馬邊的歸屬又呈現(xiàn)錯綜復雜的情況:嘉州犍為縣只管幾個漢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族部落片,則為敘州府所領;西南高山區(qū)則為大理國的虛恨部落所據(jù)。 元朝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行省制,建四川行中書省。行省下為路(府)、州、縣幾個層次。在民族地區(qū)、則變羈縻制為土司制,在省與路之間設置宣尉司或宣撫司。以。。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據(jù)此,在川南一帶建立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在這之下,變馬湖部落為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蠻夷(今屏山新市鎮(zhèn))、平夷(今云南綏江縣)、夷都(今屏山中都)、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賴因、榮丁、利店、沐川、籠篷五寨劃歸馬湖路。至此,馬邊隸屬于敘南等處宣撫司馬湖路沐川長官司。宣撫司流土官并置,路和長官司兩級均由彝族首領擔任土官,世襲。

明朝承襲元朝土司制度,四川行中書省更名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或布政司。撤敘南等處宣撫司一級政區(qū)。馬湖路更名為馬湖府;府下,夷都長官司并入沐川長官司,平夷長官司并入蠻夷長官司。馬邊在明朝領屬線索為:四川布政使司一馬湖府一沐川長官司~賴因鄉(xiāng)和榮丁鄉(xiāng)。

明弘治八年(1495年),進行“改土歸流”,在馬湖府廢除土著世襲知府,派漢族官員擔任可以輪換的流官——知府。但長官司仍為土著世襲。元明土流并置,彝漢結合的政權建制,適應了馬湖地區(qū)彝漢族雜居的情況:“邊職之漢夷并設,實番蠻雜處,非兼土司不能聯(lián)屬也”(建昌兵備道鄧昌貴語)。

二、建置沿革之設治后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雷波楊九乍、黃螂安興、膩乃(今美姑一帶)撒假三個彝族諾伙家支對賴因、榮丁、煙峰等處進行掠奪騷擾,被平定。明朝廷遂“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xiāng),御名新鄉(xiāng)鎮(zhèn)”(《馬邊廳志略卷五?建新鄉(xiāng)城碑記》),并派四品官員擔個彝安邊員擔任安邊廳同知。從此,今馬邊縣地屬安邊廳,與沐川長官司脫離隸屬關系,但仍為馬湖府所轄。隨著新鄉(xiāng)鎮(zhèn)和煙峰兩地建城,又建軍事組織“馬邊營”,列兵二千,設守備。馬邊之名由此出。

清初,留馬邊營裁安邊廳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將馬湖府并入敘州府。居馬湖府治的屏山縣(仍為明萬歷十七年所建)管理馬湖府地,馬邊遂屬敘州府屏山縣。屏山縣在馬邊建立菠壩、川秧、上溪、下溪四個鄉(xiāng)。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漢族移民日增,墾殖事業(yè)發(fā)展。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朝廷從屏山分設馬邊廳,直屬敘州府,并從富順調出“督捕理民i匝判’’移住馬邊,頒發(fā)關防。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廳設九鄉(xiāng),以漢? ?官員主持。在彝族聚居區(qū)設九個土百戶,由四川省提督衙門發(fā)給號紙(委任狀),由彝族頭人擔任土目,皆世襲。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建道,把四川劃分為川西、22 Jlli南、下川南、JIIZ、川東、邊東、邊西七道。以省統(tǒng)道,以道統(tǒng)縣。馬邊廳屬于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民國3年(1914年),又將下川南道更名為永寧道,領縣25;馬邊廳亦更名為馬邊縣。后,四川各路軍閥連年混戰(zhàn),備據(jù)防區(qū),道已名存實亡。民國l7年(1928年)正式裁道。 民國元年至23年(1912年至l934年),各路軍閥在本防區(qū)內總攬民政、財政、教育、

建設大權,進行征兵、征糧、征稅。名有省,實不能充分行使權力。民國5年(1916年)蔡鍔反袁起義后,滇.EX JIl,馬邊為滇軍防區(qū)的一部分。民國9年(1920年),滇軍和南路漢軍互相較量和交替,馬邊一年曾換知事多次。民國l0年(1921年),駐樂山的川軍第八師師長陳洪范、團長徐洪斌率伍進駐馬邊,由陳委派縣長。從此,統(tǒng)轄馬邊縣的治所由敘州府轉移到樂山。民國14年(1925年),陳洪范勢力被陸軍24軍軍長劉文輝所取代,由劉文輝防區(qū)委派馬邊縣縣長。民國23年,陸軍21軍劉湘勢力趕走24軍,馬邊又隸屬于21軍防區(qū)。

民國24年(1935年),防區(qū)制結束,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制,將全省分成十八個行政督察區(qū),作為省的派出單位,由專員主政。由于受南路漢軍和樂山陳洪范八師進駐的影響,原屬于敘州府,T JIl南Z、永寧道轄區(qū)的馬邊、雷波、屏山三縣,全劃歸治所在樂山的第五行政督察區(qū)。這是馬邊縣隸屬關系的又一次轉折。從此,隸屬層次為: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馬邊縣。

1949年12月至l950年8月,通過反復斗爭,馬邊解放,成立馬邊縣人民政府。馬邊縣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qū)管轄。

。 原屬于西康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劃歸四川省領導。從l956年元月起,馬邊縣劃歸涼參山彝族II治州,由樂山專區(qū)代管。

塾 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并從涼山彝族爹自治州劃出,正式劃歸樂山地區(qū)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鍪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qū),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人民政權建立后,馬邊縣行政區(qū)劃有幾次重要調整:l955年全縣彝族聚居區(qū)按照1952年8月頒布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實施綱要的要求和程序,建立8個區(qū)和52鄉(xiāng)、鎮(zhèn)。l95年底,榮丁(當時為三鄉(xiāng)一鎮(zhèn),即三合、光榮、群眾三鄉(xiāng)和榮丁鎮(zhèn)),石梁鄉(xiāng)、平等鄉(xiāng)由沐川縣劃歸馬邊縣。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區(qū)及下屬五個鄉(xiāng),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縣。l962年,挖黑區(qū)又隨洪蹊縣并入該州的美姑縣。1970年4月,馬邊西北端的平等鄉(xiāng)劃給峨邊縣。

三、建置沿革之縣名考

對馬邊的得名,民國時期的報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國24年重慶中國銀行調查組在《川邊季刊》上發(fā)表的《馬邊調查》稱:“本縣在雷波縣馬湖之旁,故得名馬邊。,,另一種說法在民國35年10月25日樂山《立言報》發(fā)表的《馬邊輪廓》稱:“馬邊大概是因為這一帶過去曾屬于馬湖路。馬邊是馬湖腹地邊境的緣故吧!”民間流傳的,后人著述引的,皆系前者。而后一種說法幾致湮沒。

馬邊縣志辦公室同人詳加考證認為: “馬邊因在馬湖之旁而得名”之說,經(jīng)不起推敲,馬湖附近的縣有雷波、沐川、屏山、永善、綏江、馬邊。與湖距離近者為雷波、永善,遠者為馬邊。近者未得名而遠者得名,于理不合?!榜R邊是馬湖路腹地邊境的緣故”而得名,則較符合實際。從文獻上看,馬邊之名首次出現(xiàn)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馬邊,這是居于明馬湖府治(今屏山縣城)的官員對所屬邊遠地帶的泛稱。當時馬湖府的邊遠地帶——馬邊,既包括現(xiàn)今馬邊縣,又不僅限于馬邊縣,還包括雷波、沐川西部乃至美姑一帶。曾任馬湖府知府的尹廷俊在萬歷二十年撰寫的《建新鄉(xiāng)鎮(zhèn)碑文》說:“萬歷戊子,馬邊夷膩乃(今美姑)黃螂(今雷波黃螂)叛……”這就是說現(xiàn)今的雷波美姑也在“馬邊”——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大范圍內。

尹文又說:“己丑春,夷得蕩平,尋議善后,疏上報,可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xiāng),御名新鄉(xiāng)鎮(zhèn)”。隨著設廳、建城、賜名,今馬邊縣城遂成馬湖府邊遠地帶的中心。原來“馬邊”即“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內涵便逐步向這個中心縮小和集中。漸漸地,新鄉(xiāng)鎮(zhèn)及周圍的地方,就逐步壟斷了本來泛稱的“馬邊”之名了。其實“馬湖安邊廳”的簡稱也正好是“馬邊”。

明崇禎五年(1632年),張頤南以“馬邊營體統(tǒng)指揮”名義撰《新鐫捍邊復地敘夷安民碑記》稱:“上請戎部,題以都統(tǒng)指揮體統(tǒng)署守馬邊。按馬邊于屬為邊徼之末?!睆淖髡摺笆鹇殹?、“命題”、“述文”中三度提到的“馬邊”,有兩重意義:一是馬邊為邊徼之末,有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含義,他捍的邊,復的地,正是這一大片;二是“馬邊營”、“署守”的“馬邊”,既有這一大片。又有馬湖安邊廳城這個點,兩者結合,反映了“馬邊”的概念有個從面向點周圍逐步縮小、集中的過程。

清朝,馬湖安邊廳隨明朝的滅亡而消失,但馬邊之名已固定在馬湖安邊廳周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就以俗成之名的馬邊,直接作為建廳的稱謂。

但是,馬邊的得名,同馬湖(今雷波縣內的一個內陸湖)有間接關系。因馬邊的母體馬湖府確同馬湖有關。馬湖府脫胎于馬湖路?!对?地理志》說:“馬湖路……漢唐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內附后,立總管府,遷于夷都溪口”??梢姡R湖路確因馬湖而得名。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馬湖路治才從馬湖附近遷到今屏山縣城,而路府名一直未改。路以湖名,府為路變,廳為府生。作為馬湖路(府)一部分(邊遠部分)的馬邊其得名與馬湖府有間接關系。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shù)戶或數(shù)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墻,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F(xiàn)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zhèn)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彝族房屋每戶一屋三間,正中為廚房兼客堂,右側為寢室和貯藏貴重物品處所。左側作儲藏糧? ??磨坊和雞圈之所。廚房左上角設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撐鍋鐵,名曰“鍋莊”,彝稱“甘奴”。塘內燒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邊座次,主人在右(靠寢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為貴,不作客座。房門為獨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請看星象之人擇定吉日,吉日擇定后,如用泥巴筑墻,則以吉日那天開始動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繼續(xù)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須在吉日當天完工。搬進房子也要擇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須搬進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蓋瓦(蓋草或蓋瓦板)之日,左鄰右舍均每家攜粑前來相助,主人要專殺一豬或一羊來酬謝前來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擇吉人,如畢摩算出屋內有邪氣,要牽一公牛或公羊先進屋沿屋走一圈后才進人,意為有角之物把邪氣頂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則又須搬遷,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則不一定搬遷。

富裕人家房屋建筑注重裝飾,房門兩側用小木塊的正方形帶花圖案飾。屋檐橫方起翹狀,橫方撐柱雕刻鋸齒形或馬蹄圖案。梁坊、橫架雕刻有牛羊頭圖案。鍋樁石呈鷹嘴狀,雕有方環(huán)交錯連續(xù)圖紋。壁板用小木塊拼鑲。住房一般用竹面樓,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糧食。

解放后,仿照漢區(qū)建木梁穿逗結構瓦房,排列多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為土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寬裕的人家用磚砌壁。場鎮(zhèn)附近、公路沿線的人家建有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房屋和數(shù)層樓的混凝土結構房屋。

(二)服飾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致,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繡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袯、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三)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卜、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qū)外,高山地區(qū)也種植小麥、稻谷、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chǎn)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時由手握把柄推轉,磨糟用整木鑿成。

2、碓。主要用于舂谷物,搗柱是用一硬木質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于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鑿成。

木器

1、高足木盤。直徑約為30cm,盤口呈葵花狀。里外生漆涂刷,盤口邊? ??和外表面用紅黃漆繪成圖紋,多為盛飯肉之用。

2、木缽。里外用生漆涂刷,外表再用紅黃色漆繪制圖案裝飾,帶以盛湯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繪制貓眼、日月等圖紋等飾之;用于調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壺。壺身呈橢圓形,酒壺兩半成子母合扣,壺頂呈珠塔狀,壺身用色漆彩繪圖案裝飾。壺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壺底。足底中央裝置一竹管至壺心,酒從足底部竹管注入。飲酒時從壺上端竹管吸飲。酒壺無論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體小,小巧玲瓏,有用鷹爪、雁爪做足的木質酒杯,稱“鷹爪酒杯”“雁爪酒杯”;還有銅質酒杯、銀質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圓形,手柄裝置匙邊側,就餐時作匙使用;還有匙大而柄長、作鍋內舀湯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诖蟮撞啃〕世刃危科?,約盛裝30市斤左右糧食。

竹升。圓形,量器,可容納3公斤玉米。

竹簍。圓柱體形,體積小,播種時盛種子掛在腰間,也可在采茶、收割時使用;另一種呈長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細編,呈大圓形平底,作揉團粑和曬谷物用。

簸籮。體小,邊沿用細篾編制呈棱角,用于盛飯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專做篩子;用硬篾編制,形呈扁園的專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圖案編制,呈長方形,四邊成棱形,上有蓋,用于裝衣物或貴重物品。

撮箕。用于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編制。

筐筐??诖蟮仔。⊙?,用于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制成帽形,內外用生漆涂刷數(shù)層,用于保護頭部;甲用牛皮制成小方塊穿孔,用漆涂刷后串連成衣裝,打仗時穿于身上,以作保護軀體。

手護筒。牛皮制成筒形,戴在手腕上護手。

皮碗。牛皮制作,用于調食炒面或作酒具用。

金屬器具

銀碗。造型與用途與木碗同。

銅鍋。淡紫紅銅鑄造,形體似茶壺,上有蓋,一般用于野外炊事。

銅瓢。口圓平底,有手柄,用于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與鄰居的彝族和漢族相同。

(五)傳統(tǒng)節(jié)日

1、庫施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后。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jié)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于統(tǒng)一安排機關、學校的節(jié)假時間和各族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guī)定:“每年農歷十月初五為彝族年節(jié),農業(yè)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彝族年假期?!?這樣將樂山市的彝族年節(jié)統(tǒng)一并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庫施前要準備好足夠的年貨。年節(jié)期間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戶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節(jié)期間的主食苞谷米粑,蕎粑、油麥面等,儲備燒柴、蕨草。距過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點魔芋;過年的頭天要磨刀、捆殺豬架、挖地灶、備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舉行家宴,彝稱“覺勒機”,必用上年年豬油、肉炒豆腐、魔芋、筍子。寬裕之家,如備兩頭年豬的還要先宰一頭,或殺一只羊、一只雞,并敬獻先靈,敬祖先返家過年。

< p>過年期一般為三天,盡情歡樂。

第一天,彝稱“烏迂”,即殺豬。雞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內打掃干凈,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邊的客人坐處,輔上過年用的蕨草后,將已在火塘內燒紅的石塊夾于盛有清水的木盆內,產(chǎn)生水蒸氣發(fā)出哧哧之聲,在鍋莊、寢室、家什、拴年豬用的繩子上繞一圈后,把水潑于屋外,意在去污穢。彝稱“爾擦蘇”。天蒙蒙亮時,女人們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燒開水準備燙豬毛,小伙子們則逐戶按豬。把豬按倒后,讓它嚎叫,聲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殺豬時專人執(zhí)盆(盆內先放好鹽、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豬血,共同看豬血是否純潔。顏色呈火紅叫“查”(意為熱),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內有邪氣。呈深紅、淺紅示吉祥。豬血來的多則示來年糧豐畜旺;彝族的豬血用途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貫香腸、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豬血。豬殺死后裝置磨糟用開水燙毛(也有用火燒毛的),把毛刮干凈后抬至“煙甘”或“貝斯”(用篾編制的專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鋪墊的地上進行剖腹。取豬脾、苦膽觀看財喜,并將苦膽掛在靈牌之前的柱上,如豬脾平展,顏色紫紅,邊緣沒有缺口或缺口為單數(shù)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將醉酒或屋內有點邪氣;苦膽大而膽汁多為佳,示來年糧食豐收,過年豬肥壯之意。隨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稱“色虎”。先將一些腰子、脾、數(shù)片肝和數(shù)個砣砣肉加兩個粑裝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編小簸箕)內在鍋莊上繞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獻祖先靈位。無靈位之家置于寢舍內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當,再請其它人食用。食畢,可送些“色虎”與鄰居嘗食,意為年食家內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征性的頓餐,吃了“色虎”后,還要煮一頓正式的飯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里的雞、狗、貓等六畜要關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豬血、肉,待吃過“色虎”后才把六畜放開。

彝族年節(jié)的頭一天家人比較忙碌。用飯后,家里人各做其事,腌掛臘肉、貫香腸、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點,甚至晚九、十點才能把事情做完。臘肉、香腸掛好后,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晝夜不滅。

第二天,彝稱“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雞叫起床,把豬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筍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湯,在天亮之前食畢,具有豬心肺吃的早,來年農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飯,彝家山寨處處活躍起來,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戶,相互拜年祝賀。每至一家,進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來勒!”(拜年來羅),主人喊“哦博拜年來”(歡迎來拜年)后進屋,主人舀出滿碗泡水酒招待客人??腿撕芸蜌獾亟泳坪群?,邊稱贊酒味邊問主人“烏幾烏勒沾”(豬脾膽是否吉祥)主人作滿意的回答后亦詢問客人的脾膽情況。有的客人還用手指測量(順著量)主人家掛著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禮相待,酒肉款待。遠道而來的拜年者,不論有無親屬關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動友好地訊問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點、家庭近況、糧食收成等情況,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娛樂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天,摔跤、口賽、妞妞伙 (詠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這天還有一個“阿依舍惹”的集會。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帶上煮熟的豬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點混合分食,意為團結友愛。

第三天,彝稱“烏吾楚”,意為吃豬腸。下午五、六點采鮮青菜煮在腸湯內食用。據(jù)說晚一點吃豬腸湯,意為來年糧食才能夠吃,不至于鬧夏荒。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過夜,傳說回來過年的祖先們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稱一下,以保安康。還要拍打一下吹脹后掛在壁上的豬膀胱,留下印記,印記大而深者來年過年豬又大又肥壯。

第四天,彝稱“阿普吉”。雞叫起床,在鍋內烤幾個很薄的蕎粑,意為給祖先帶去路途食用;將前三天獻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熱一并放在祖先靈位前。隨即舀一點豬飼料,裝在豬槽內,將拴年豬的繩子套成一個圈置于糟上,喚豬吃食。意為先輩即起程,請將過年豬牽走。此時,如豢養(yǎng)有豬狗的人戶,男主人出門站在山崗上隨公雞鳴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喚狗聲,有的還嗚槍。具有送走祖先,來年豬狗獵得更多的野物或喚進財寶之意。獻畢祖先,把年節(jié)期間敬獻祖先之酒肉拿出,將肝片、腰子、脾等先給長輩食用,然后家人分食。

以后,各家背上酒、肉、蕎粑、雞蛋等食品,帶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旅游景點

明王寺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xiāng)永樂溪后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據(jù)《馬邊廳志略》載:由于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后經(jīng)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guī)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xiàn)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

大風頂自然保護區(qū)是197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以保護大熊貓、羚牛、珙桐、水青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4年7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理位置東經(jīng)103°14ˊ——103°24ˊ,北緯28°25ˊ——28°44ˊ,南北長約37公里,東西寬約15.3公里。

樂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樂山旅游十大必去景點

樂山十大旅游景點: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黑竹溝

東方佛都

樂山郭沫若故居

嘉陽.桫欏湖景區(qū)

夾江天福觀光茶園

仙芝竹尖生態(tài)園

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

金鷹山莊

樂山:古稱嘉州,四川省轄地級市,樂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界。

樂山,世界著名的生態(tài)和文化旅游勝地、中國旅游版圖的重鎮(zhèn)、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中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城市之一。2011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qū)被評選為“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2012年,樂山評選為中國城市旅游投資競爭力50強城市,擁有8k㎡城市綠心公園,與荷蘭鹿特丹同時被譽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

樂山有3處世界遺產(chǎn)樂山大佛峨眉山和東風堰。世界級和國家級旅游資源密度達每

樂山還有大量未被開發(fā)的自然原生態(tài)景區(qū),如木城桫欏溝,境內桫欏茂盛,堪稱自然界的活化石王國。樂山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個:樂山大佛、麻浩崖墓、峨眉山古建筑群、大廟飛來殿、楊公闕、犍為文廟、千佛巖石窟、郭沫若故居、烏尤離堆、三江宋塔;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余件。

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云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qū)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峨眉山:峨眉山為中國佛教名山,普賢菩薩的道場,? ??光秀美,有“秀甲天下”之美譽。

山中有大小寺廟約30座,寺內珍藏諸多精美佛教瑰寶,信徒香客絡繹不絕。這里山勢崎嶇陡峭,四時風光各不相同。春天可賞杜鵑,夏季可游山避暑,秋季紅葉滿山,冬季則有瑰麗的雪景。

東方佛都:東方佛都,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與樂山大佛同在樂山市凌云九峰,世界“雙遺產(chǎn)”范圍內。轄林地面積近千畝。?東方佛都景區(qū)現(xiàn)所轄凌云九峰之四峰。凌云九峰,唐代“峰各有寺”,抗元戰(zhàn)火將四峰寺廟毀去。而今的東方佛都循古跡恢復舊貌,保留唐代原有山林風貌,依山取勢、高低錯落、林隱千佛、洞中百窟。

東方佛都,大小佛像萬余尊,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睡佛170米,以摩崖石刻雕像為主。依山取勢,林隱千佛,洞中百窟,既展示了佛文化千年的神韻,又留下了現(xiàn)代人傳承古人石刻雕塑藝術的足跡。

黑竹溝:-黑竹溝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生態(tài)群落之一,這里民族風情古樸多彩,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彝族古老的傳說和彝族同胞對這塊神奇土地的崇拜,加上曾出現(xiàn)過數(shù)次人、畜迸溝神秘失蹤現(xiàn)象,黑竹溝給人一種神秘莫測之感,也產(chǎn)生了眾多令人費解之謎。

Hash:039b46f66503e9b22c09d2af7d2b14d1f37d946e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