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 源遠流長的龔氏家族
“
嘉定之所以有“教化之邦”的美譽,與世代望族注重家風的塑造和家訓的規(guī)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優(yōu)良的家風家訓既為世家大族造就了優(yōu)秀的子孫后代,也為國土的繁榮安定奠定基石。
”
龔氏家族是嘉定最早、綿延最長、人才最盛、影響最大的望族之一,堪稱疁城望族之冠冕,不僅在本縣少有匹敵, 即使與其他吳中閥閱世家相比,也毫不遜色。龔氏興于南唐,在宋代已有“江南無二”的美譽;元代因不事異族而絕意仕進,隱居農(nóng)野;明代中后期再次崛起, 得以中興;明清易代之際,龔氏因參加嘉定抗清斗爭而元氣大傷;入清后子孫寂寂無名,散落于茫茫人海,可能是出于同元代相似的原因。
01
嘉定望族:龔弘家族— 龔明之
龔明之(約1091—1182),字希仲,號五休居士,南宋蘇州昆山人。出身蘇州士族,以孝行聞名,受宣教郎。乾道年間中恩科進士,授高州文學,時已年逾八旬。“生平不摘人短,不作貌言,每自謂平日受用,唯一‘誠’字”。淳熙五年(1178)致仕,著有《中吳紀聞》。
龔明之像
定居蘇州后的龔氏家族賢才踵接, 家財豪富,盡顯世家大族之氣象。世界文化遺產(chǎn)、風景迷人的滄浪亭景區(qū),在北宋時一度是龔家的私產(chǎn)。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二“滄浪亭”條載: 滄浪亭,在郡學之東,中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佑之池館。其后蘇子美(舜欽) 得之,為錢不過四萬。歐公(陽修)詩所謂“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 是也。予家舊與章莊敏(楶)俱有其半, 今盡為韓王(世忠)所得矣。
?
龔明之《中吳紀聞》書影
?
蘇州滄浪亭景區(qū)
02
嘉定望族:龔弘家族— 龔宗元
隨著家族的繁衍和發(fā)展,其輻射力逐漸顯現(xiàn),一些子孫開始向家族聚居地之外的地方遷徙,從而開創(chuàng)了新的支系, 雖然不見得依舊富甲一方,但文脈卻賡續(xù)不絕。由蘇州遷居昆山城東三十里的黃姑村的,是龔識次子龔宗元。南宋嘉定十年(1217)設嘉定縣后,此地后改屬嘉定(今屬太倉南郊鎮(zhèn)),龔宗元也因此成為嘉定龔氏的始遷祖。
龔宗元像
龔宗元,字會之,號武丘居士,自幼穎悟絕人,讀書于虎丘,手不釋卷。北宋天圣五年(1027)中進士,授仁和縣主簿。不久,其父患病,宗元乞請就近任職,以便侍養(yǎng),因而調(diào)任吳縣主簿, 后改任建安縣尉。所到之處,興利除弊, 有口皆碑,先后上疏保薦他的上司有二十二位之多。召入京城,任大理寺評事, 后又外放為句容知縣。
乾隆《句容縣志》卷七《龔宗元傳》中用八個字來評價他的作為:“摘奸發(fā)伏,政稱神明。”意為龔宗元洞察秋毫,理政精明,善于并敢于揭發(fā)和懲治隱秘的壞人壞事。
御史楊纮執(zhí)法嚴峻,巡視各地,不法官吏聞風喪膽,甚至主動棄官而去。而當楊經(jīng)過句容時,卻認為不必入境查訪,隨從問其故,楊說:“龔君能安民,吾往徒為擾耳。”(光緒《嘉定縣志》卷十六《龔宗元傳》)可見,龔宗元的清正廉明已成為朝野共識,他治下句容縣也儼然成為“免檢單位”。
范仲淹像
句容知縣任后,龔宗元歷官衢州、越州州判,都官員外郎。入仕之初,一代名臣范仲淹曾告誡他說:“公器業(yè)清修, 他日必為令器,謹勿因人以進?!保ā吨袇羌o聞》卷二“曾大父”條)宗元敬服范公教誨,始終以清節(jié)自勵,從不因職位升沉而攀附權貴,保持了潔身自好的品格。
辭官歸里后,取白居易“大隱住朝市, 小隱入丘樊。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間” 詩意,在黃姑塘北筑中隱堂。常與尚書屯田員外郎程適、太子中允陳之奇為詩酒之會,徹夜忘歸,時人稱之為“吳中三老”。
03
嘉定望族:龔弘家族— 龔錫爵
龔錫爵像
龔錫爵(1550—1617),字汝修,號石巖,龔弘玄孫。
少時家遭劇變,父龔可學為惡奴所害,時錫爵方五歲,惡奴欲除之而后快,義仆李崧背著他逃往金壇,投奔其舅沈兆,舅撫之如己子。十九歲時,舅“出積年余租并親友饋遺付之”(光緒《嘉定縣志》卷十八《沈兆傳》),命其歸鄉(xiāng)自立門戶。
萬歷二年(1574)中進士,時年僅二十五歲,可謂少年得志。同年授江西永新縣令,任職三載,得到士民的一致愛戴。
龔錫爵主持編寫的萬歷《永新縣志》至今仍然存世,主纂者還有永新籍名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的尹臺,并且二人之間還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恩怨波折。
唐時升《明資善大夫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龔公(錫爵)墓志銘》(《疁城龔氏族譜》卷三)載:(永新)縣有尹尚書(臺),門生故舊遍中外。其子多不法,橫恣里中??h令視事,家奴環(huán)立堂上,一事不如意, 輒紛然誶語,前令莫可誰何。公逮系議罪, 罪有至重辟者。尹為請,不能得,則以蜚語入京師要人,而永新政聲在輦轂下, 卒莫能動。無何,尹病且死,更以子孫為托。已而,兄弟鬩斗,公卒調(diào)護之,諸公稱焉。
從中可以看出龔錫爵不畏強御的執(zhí)法精神,也能看出他以德報怨的寬厚品格,從而為初涉官場的他贏得了不凡的政績和良好的口碑。
04
嘉定望族:龔弘家族— 龔弘
對于“海上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嘉定秋霞圃,相信很多嘉定人都再熟悉不過。而對于它的創(chuàng)始人龔弘,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龔弘(1451—1526),字元之,因家居蒲華塘(今嘉定東北華亭涇東)畔, 故自號蒲川,龔明之七世孫。自幼聰穎, 四歲即能書,從本縣學者、官至西安府同知的宣昶學習《詩經(jīng)》,為其門下高足。中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時年二十八歲。
龔弘像
成化十八年(1482),龔弘被任命為浙江嚴州府推官,執(zhí)掌司法和考績。他干練縝密,遇事刃迎縷解,一上任就處理了一批沉冤積案。
弘治三年(1490),龔弘升任南京刑部廣東司員外郎。公務繁劇,但他卻能應付裕如,執(zhí)法審慎,“所治獄大小九百五十余,咸當”(明王世貞《大司空蒲川公(龔弘)傳贊》,載《疁城龔氏族譜》卷三)。
?
疁城龔氏族譜
弘治七年(1494),龔弘出任山東兗州知府。當時兗州府的賦稅中有“借兌糧”、“寄養(yǎng)馬課”的名目,令百姓不堪承受、苦不堪言。龔弘仔細查閱了遠年卷宗,才知道這本是兩項臨時的稅課,而地方官員為了討好上司和中飽私囊,卻把它當成慣例年年征收。龔弘立刻奏明朝廷,予以免除,此后兗州賦稅每年減少糧食萬石、馬八千匹,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弘治九年(1496), 孝宗皇帝從全國地方官中選出政績和德行最優(yōu)秀的七個人,召至京師,賜宴賜服, 極為榮寵,而龔弘就是七人之一。龔弘任兗州知府六年,卸任之日,突然一病不起,瀕臨病危。同僚們?yōu)槠錅蕚浜笫拢?在檢點他的財物時,發(fā)現(xiàn)他的全部財產(chǎn)居然只有六兩銀子,既震驚又傷感。
弘治十四年(1501),龔弘升任浙江右參政,但因病未能上任,自京城歸鄉(xiāng)養(yǎng)病。
秋霞圃桃花潭景區(qū)
此后十三年,因為養(yǎng)病和先后為父母守制,龔弘一直鄉(xiāng)居在籍,平日以著書、教子孫為樂。在蒲華塘舊居構建了三隱堂,本縣文人、《練音集》的編纂者翟校為其撰寫了《三隱堂記》。在此期間,他撰有《方外別志》、嘉靖辛巳《嘉定縣志》、《水經(jīng)補》、《黃河或問》、《續(xù)中吳紀聞》, 但都沒有完稿。
正德九年(1514), 龔弘重返官場,先后任福建右布政使、湖廣左布政使、應天府尹、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工部侍郎兼都察院都御史。正德十二年(1517) 后,又受命總理河務和漕運。當時江彬受寵專權,提督東廠,統(tǒng)領錦衣衛(wèi),傾陷廷臣,貪污受賄,培植私黨,重用家人。因多次拉攏龔弘不成,懷恨在心。
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南巡,江彬故意將御舟引向險惡的黃河決口,意欲借刀殺人,治龔弘治河不力之罪。龔弘接報后, 火速調(diào)集人手,“一夕聯(lián)巨船載土沉之, 口險頓塞”(光緒《嘉定縣志》卷十六《龔弘傳》)。武宗到達現(xiàn)場后,見決口平復, 水流無虞,連連稱贊龔弘是“干事老臣”, 江彬的詭計沒有得逞。
秋霞圃桃花潭景區(qū)雪后景
正德十六年(1521),龔弘五次要求告老還鄉(xiāng),武宗都誠心慰留。同年冬, 龔弘第六次上疏請辭,武宗才勉強應允, 并特意下旨:“卿歷仕年久,才識老成, 既累次乞休,升工部尚書致仕,準馳驛還鄉(xiāng)”(李充嗣《榮祿大夫工部尚書蒲川公(龔弘)墓志銘》)。嘉靖帝即位,遣使賜金慰問,并晉升其為榮祿大夫,加一品銜。
嘉靖五年(1526),龔弘卒于家鄉(xiāng), 終年七十六歲。
嘉靖七年(1528),世宗遣官為龔弘營造墳墓,御賜祭葬。如今, 在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nèi)有一方清人所制的石刻龔弘像贊,贊詞云:“老臣謀國,務在救時。浮糧寄馬,去之不疑。”
05
嘉定望族:龔弘家族— 龔用圓
文人結社之風,興起于晚明。復社正處于明王朝內(nèi)憂外患的時代。復社成員大多是熱情的愛國志士,他們肩負復興古學,匡正風俗,振興文化的歷史使命,關心國事,議論時政,在出仕為官時,他們勤政愛民,清廉自守;他們聚徒講學,論文談詩,熱衷于地方文化的建設事業(yè);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挺出而出,雖其九死而無悔。
龔用圓,字智淵,居嘉定城南石岡園。工部尚書龔弘四世孫。天啟元年(1621)中舉,崇禎年間出任嘉興秀水縣教諭。因形勢危機,棄官回鄉(xiāng),與兄龔用廣、弟龔用厚同居石岡園。適逢侯黃先生謀劃守城之事,就與兄龔用廣一起進城參加守衛(wèi)嘉定南門,整月衣不解帶。順治二年(1645),清軍兵臨嘉定,龔用圓協(xié)助侯峒曾、黃淳耀興兵抵抗,主守南門, 做了殊死斗爭,兵敗后與弟侄六人一同殉節(jié),展現(xiàn)了抱忠守義的高風亮節(jié),可歌可泣。
文章來源:嘉定博物館、《翥云》第二輯刊內(nèi)容
內(nèi)容編輯:cici
Hash:21eabd6f6877fa5dee582dc306fa32933b859ff4
聲明:此文由 上海翥云藝術博物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