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儀征周邊古跡之揚州堡城淮南節(jié)度使衙署遺址
同事朱志軍(喜歡收藏古瓷片)說揚州正在打造唐子城遺址公園,已有雛形,里面還有個淮南節(jié)度使衙署遺址,我一聽就來了興趣,正好想看看新落成的雙峰云棧景點,就于2015年3月22日(星期天),開車去了揚州。
車過平山堂、雙峰云棧,向北拐彎,停在唐子城北城河附近的一個停車處,沿河濱漫步了一回,發(fā)現(xiàn)這個公園面積很大,靠步行到遺址太遠,遂回頭開車,順著環(huán)城東路來到堡城路,在路邊找個地方停車,徒步進入堡城。
堡城是個行政村,屬于揚州市邗江區(qū)瘦西湖街道。村莊內(nèi)有十字街,東西向的叫堡城路,南北向的叫雷塘路,雷塘路向北穿過唐子城護城河、槐泗河,可達阮元墓和隋煬帝陵(景區(qū)),向南經(jīng)過唐子城南門(崔致遠行經(jīng)處碑)可達平山堂路,東邊是漢廣陵王墓博物館,西邊是唐城遺址(含崔志遠紀(jì)念館)。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寶佑三年(1255),南宋為了抵抗蒙元,在唐子城遺址上筑堡壘城,所以這里又名寶佑城、堡壘城。
【淮南節(jié)度使衙署遺址位置圖】
沿著堡城路向西往十字街頭步行,在堡城路106號“揚州市百禾鞋廠”,朱志軍說到了。我們進入廠內(nèi),廠子比較破舊,廠容破敗,但還在生產(chǎn),有工人走動。我們來到一排看似古舊的平房前,五間,上面有“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字樣,年代為清代。在這排平房南面大概十米處,立有一通石碑,由于碑南約2米還有一排廠房,所以石碑的正面沒法拍全,碑背面下面堆有雜物,也拍不全。
【百禾鞋廠大門】
【城隍廟】
筆者對照揚州學(xué)者方曉偉所著《崔致遠思想和作品研究》,書前彩頁有揚州大都督府遺址照片,該書出版于2007年9月,從照片上看,當(dāng)初這排房子的前面,紀(jì)念碑四周是空曠的,碑南面這排緊靠著的房子,乃至整個鞋廠,都是2007年以后建起來的。
【方曉偉書彩頁】
由于紀(jì)念碑拍不全,所以碑文有些地方無法釋讀,只能以括號推測之。
石碑正面的碑文:
揚州大都督府、淮南節(jié)度使衙署遺(址)
【石碑正面】
石碑背面的碑文:
揚州大都督府設(shè)立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轄)揚、和、滁、潤、常、宣、歙七州,(淮南節(jié)度使設(shè))于唐肅宗至德元載(756),轄揚、楚、(和、舒、滁、)廬、壽、濠八州?;茨瞎?jié)度使常委任(朝廷)重臣以副大使身份到任主持日常工作。(XX、)姚崇都擔(dān)任過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歷任著)名人物有高適、杜佑、李吉甫、李鄘、(李德)裕、李坤、李玨等。一批才高學(xué)富的文人(擔(dān)任)節(jié)度使掌書記,他們是劉禹錫、梁肅、蕭X,還有入唐求學(xué)、得中進士的新羅崔致遠。
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2001年
【石碑背面】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讀史筆記:《此揚州非彼揚州》,內(nèi)容如下:
網(wǎng)上經(jīng)常有網(wǎng)友爭論,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里面說的“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而是南京,有網(wǎng)友與我探討這個問題,我翻閱了《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上面說到:“漢武帝置十三州刺史,以廣陵國屬徐州,自是,揚州或治歷陽、或治壽春、或治建業(yè)、或治建康、或治會稽,皆與廣陵無預(yù)。隋開皇九年揚州始治廣陵,唐武德初又徙潤州,至九年還廣陵,繼此,乃不復(fù)遷改”。
這段話說得很明確,唐武德九年(626)以前,尤其是隋開皇九年(589)之前,所謂的揚州肯定不是今天的揚州,最起碼治所不在今天的揚州,而是在徐州、歷陽、壽春、建業(yè)、建康、會稽、潤州等地,唐武德九年(626)后,揚州的州治就是今天的揚州了。
弄清了這幾個時間節(jié)點,以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蕓的《小說》一文,南朝在隋開皇之前,所以這個“揚州”肯定不是今天的揚州;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出自唐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成于開元十八年(730),武德是高祖年號,在前,開元是玄宗年號,在后,所以這個揚州應(yīng)該就是今天的揚州了。
【嘉慶揚州府志之沿革書影】
以上插入的讀史筆記,關(guān)鍵點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揚州大都督府從建康(南京)遷到廣陵,復(fù)稱揚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稱廣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改稱揚州,此后揚州之名始為本地所專用。
揚州大都督府的首長通常由皇家宗室里的王爺擔(dān)任,實際處理事務(wù)的是大都督府長史,而長史后來基本上都擔(dān)任淮南節(jié)度使。所以這個遺址掛“揚州大都督府、淮南節(jié)度使衙署”兩塊牌子。
淮南節(jié)度使衙門內(nèi)設(shè)若干職銜,比如杜牧有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就是寫給他從前在淮南節(jié)度使衙門供職的同僚韓綽的,韓綽時任判官,杜牧曾任掌書記。
關(guān)于淮南節(jié)度使的史料很多,本文只簡述唐朝最后兩任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楊行密與儀征有關(guān)的內(nèi)容。
高駢(pián)(821-887),字千里。幽州人,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高駢是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本人也是禁軍將領(lǐng)。平黨項、破吐蕃、收交趾、征南詔、剿黃巢,累建戰(zhàn)功,廣明元年(880),高駢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
該年黃巢從廣州殺回長江,高駢因大將張璘陣亡不敢出戰(zhàn),嚴(yán)備自保,致使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高駢自身兵權(quán)被削。黃巢平定后,高駢因當(dāng)初未立功業(yè),日漸消沉。晚年重用術(shù)士呂用之,致使上下離心,終于光啟三年(887)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
楊行密(852-905),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人,早年從軍在廬州做小頭目,因與上級不和,殺了領(lǐng)導(dǎo)造反,占據(jù)廬州。中和三年(883),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奏請朝廷同意,任命楊行密為廬州刺史。畢師鐸圍攻揚州,高駢又請封楊行密為行軍司馬,招他來揚州解圍,高駢被害后,楊行密帶兵攻入揚州,為高駢戴孝哭喪三天。
經(jīng)過十多年軍閥混戰(zhàn),楊行密占據(jù)江淮,朝廷封楊行密為淮南節(jié)度使,后又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東面諸道行營都統(tǒng)、檢校太師、中書令,天復(fù)二年(902)封吳王。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在征戰(zhàn)中去世,享年五十四歲,他是五代十國之南吳的實際創(chuàng)建者,南吳傳二世、四主(后三位吳主是楊行密的三個兒子楊渥、楊隆演、楊溥,其中楊溥還稱帝了),詳見筆者《帝王過儀征之南吳睿帝楊溥》。
縣志卷二十三武備志事略記載:“僖宗廣明元年,賊黃巢北渡江,兵勢甚盛。時,高駢鎮(zhèn)廣陵,以諸道兵散,自度不能制,但令諸將自保,不敢出兵。由是,賊犯六合、揚子而北?!?/p>
黃巢從廣州返回北上時,作為淮南節(jié)度使的高駢,依仗之前痛打黃巢的經(jīng)驗,感覺從各地趕來的援軍,自己不能節(jié)制(怕他們爭功),向朝廷報告自己能行,讓援軍回去。然而手下大將張璘中計陣亡,高駢亂了方寸,命令淮南各地守軍閉門避戰(zhàn),結(jié)果眼睜睜看著黃巢從六合和儀征(揚子)從容渡江,隨即席卷中原,攻取洛陽、長安。高駢鑄成了大錯,誤了一世的英名,甚至被《新唐書》列入了《叛臣列傳》。
關(guān)于縣志記載黃巢在儀征渡江及在胥浦駐扎的“黃巢寨”,詳見筆者《帝王過儀征之大齊皇帝黃巢》一文。
高駢晚年迷上了神仙,重用術(shù)士呂用之,搞得眾叛親離??h志卷四十七雜類志紀(jì)聞記載:唐僖宗時,詔于廣陵立高駢生祠,并刻石頌,差人采碑材于宣城。及至揚子院,呂用之一夜遣人,密以犍牯五十牽至州南,鑿垣架濠,移入城內(nèi)。及明,柵緝?nèi)绻?。因令揚子縣申府:“昨夜碑石,不知所在?!彼鞈屹徶?。至晚,云:“被神人移至街市?!瘪壌篌@,乃于其傍立一大木,木柱上以金書云:“不因人力,自然而至?!奔戳顑啥汲霰坦臉罚氡腆尥?。至三橋擁鬧之處,故埋石以礙之,偽云:“人牛拽不動?!瘪壞酥熳瓟?shù)字,帖于碑上。須臾,去石,乃行。觀者互相謂曰:“碑動也。”識者惡之。明日,揚子有一村嫗詣府判官陳牒,云:“夜來里胥借耕牛牽碑,誤損其足?!边h近聞之,莫不絕倒。
這個故事用白話文解讀:唐僖宗下詔,給高駢建生祠,還要立碑,贊頌高駢的功績。高駢于是派人到宣城去采購石材。石材運到揚子(儀征)后,呂用之使個點子,夜里派人征用50頭牛,將石材偷偷運到揚州城里,第二天指使揚子(儀征)縣令到揚州報告:昨晚已運到揚子縣的碑材,不知道哪里去了。高駢就出了懸賞告示尋找,到了晚上有人報告:碑材被神人移動到揚州城里了。高駢大吃一驚,以為真的有神人相助,趕緊在碑材旁邊豎立一根木柱,木柱上刻上字:“不因人力,自然而至?!边€組織了浩浩蕩蕩的迎接儀仗隊伍,要將碑材運往碧筠亭。在三橋相連的熱鬧處,事先埋了塊石頭,碑材運到這里時,兵士們假裝說,怪事了,人、牛用再大的勁,也拽不動。高駢出場,用紅筆寫了幾個篆體字,貼在碑材上,悄悄讓人將預(yù)先埋的石頭取走,這時碑材可以拉動了,圍觀者不明真相,以為高駢的神帖起作用了,紛紛歡呼:碑動了,碑動了!知道內(nèi)情的人,對高駢的做法比較厭惡。第二天,揚子縣有位村婦,到節(jié)度使判官陳牒哪兒告狀,說,昨天夜里你們派人借我家耕牛拖碑材的,把牛腳弄傷了。至此,大家都知道了呂用之和高駢裝神弄鬼的事,傳為笑談。
延伸閱讀:高駢的淮南節(jié)度使幕府中有位新羅人叫崔致遠。紀(jì)念碑上說崔致遠也名列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之列,方曉偉所著《崔致遠思想和作品研究》指:崔致遠在淮南節(jié)度使幕府擔(dān)任的最高職位是“都統(tǒng)巡官”,后又被奏授“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職事銜,領(lǐng)“賜緋魚袋”勛位,并繼續(xù)擁有“承務(wù)郎”散官銜,最后以“淮南入新羅兼送國信等使”的官職東歸。
崔致遠(857-949),字海夫,號孤云,或號海云,新羅王京(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人。咸通九年(868) 十二歲時乘船西渡入唐,就讀長安,乾符元年(874)進士及第,出任溧水縣尉,三年任期屆滿,被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聘為幕府,授職幕府都統(tǒng)巡官。中和四年(884) 二十八歲時,以“國信使”身份東歸新羅。著有《桂苑筆耕集》。
崔致遠在朝鮮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家族后裔亦繁衍興盛至今。在韓國有崔氏宗親會,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韓國國會議員崔載千。崔議員本人多次來揚州尋訪先祖遺跡,資助中韓文化交流活動,對揚州大儒阮元推崇備至。2014年11月,崔議員發(fā)起在韓國首爾舉辦“阮元與金正喜”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和“孤云崔致遠圖書館”落成儀式,筆者作為阮元家鄉(xiāng)的學(xué)人,獲邀隨團參會,團隊共四人。團長田偉,揚州機關(guān)工委副書記;團員三人:王章濤,阮元研究專家;阮錫安,阮元六世孫;巫晨,就是筆者。我們幾個團員,都帶著自己的書到韓國,捐贈給新落成的孤云崔致遠圖書館。
【崔載千議員翻閱筆者的《阮元與儀征》】
【在韓國孤云崔致遠圖書館合影】
左起:阮錫安、田偉、王章濤、巫晨。
Hash:7e0b5b9994b1ed687c16d969d583ad3eb981db24
聲明:此文由 儀征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