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早已傳授“清淡飲食觀”
人物簡介
詹敦仁:字君澤,號清隱,五代時期安溪開先縣令,勤政愛民、清修砥節(jié)。《安溪縣志》《泉州府志》《八閩通志》《十國春秋》等皆有其傳。
近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防控疫情的同時,人類也在自責與反思。不少專業(yè)機構(gòu)通過研究后認為野生動物攜有眾多危險病毒。但時至今日民間仍有人出于炫富、獵奇之心,濫食野味。翻閱歷史,早在千年前,愛民如子的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就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人們,清淡飲食既可修身養(yǎng)性,又不會給自然界添亂。人類只有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資源的永續(xù)利用,才是真正地保護自身。
詹敦仁之墓迄今猶存
01
聰敏好學 負有壯志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當中有一個以東晉詩人陶淵明為首的“田園詩派”。這一流派的詩作大部分取材于田園生活,描繪人們躬耕自得的樂趣,直抒胸臆,帶給人淳樸、靜美的感覺。提及五代時期泉州人物詹敦仁,那是聞名遐邇的一代翹楚。他既是清溪(即后來的安溪)開先縣令,又是一位忠于內(nèi)心的田園詩人?;厥讱v史,詹敦仁的一生徘徊于問政與歸隱的矛盾之間,他既想為民辦實事、造福一方;又想退隱山水,享受自由自在的鄉(xiāng)野農(nóng)耕生活,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詩作當中。詹敦仁晚年的詩,意境高遠,空谷絕塵,稱他為“閩南陶淵明”也一點不為過。遺憾的是,如今他的詩作極少有人涉獵,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靈惠廟位于安溪縣祥華鄉(xiāng)美西村佛耳山麓
詹敦仁,字君澤,自號清隱,世稱“清隱先生”。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其祖父詹纘隨王潮入閩,授金紫光祿大夫行營兵馬使,后隱居仙游植德山下;其父詹世隆,任兵曹錄事參軍,官至尚書省校書郎。詹敦仁自幼聰敏好學,詹纘曾對詹世隆說:“興吾家者,必此兒也!”(《清溪詹氏族譜》)敦仁年輕時頗有鴻鵠之志,其詩自述“少年五鼎獨能扛,自謂才能世少雙”,另有“浩歌發(fā)清風,胸懷天宇大”之句,可見抱負絕不一般。他一生著述頗豐,有《清隱堂》《清禪集》等行世。
02
改場為縣 功垂千秋
唐末諸侯混戰(zhàn),生靈涂炭。閩國龍啟年間(公元933年—935年),詹敦仁以監(jiān)籍升為四門義學士。此時的他對世事洞若觀火,“盈虛消息自能明”??上ч}國在王審知之后,政壇一度陷入極度混亂局面,相繼出現(xiàn)弟殺兄、子殺父的慘局,為爭王圖位,各種勢力撕破臉皮互相傾軋,血腥暴虐、殘酷鎮(zhèn)壓一時彌漫整個閩地。這種形勢下,詹敦仁注定壯志難伸。殺父奪權(quán)上臺的閩王王昶頗為賞識詹敦仁,命他參決軍機大事,“強以袍笏”,打算用高官厚祿來籠絡(luò)他。但是詹敦仁不齒王昶的為人,堅辭不受,并以詩明志:“爭霸圖王事總非,中原失統(tǒng)可傷悲。往來賓主如郵傳,勝負干戈似局棋。周粟縱榮寧忍食,葛廬頻顧謾勞思。江山有待早歸去,好向鷦林擇一枝。”表達自己寧可閑居山野,也不愿充當沒有脊梁的行尸走肉的堅定心志。為避出仕,他還隱居于泉州清源山下。
開運二年(公元945年),詹敦仁終于等來一展才能的機會。當時南唐節(jié)度使留從效據(jù)有漳、泉二郡,他對敦仁的才識同樣十分看重,欲“辟之為屬”。敦仁在推辭不過的情況下,請求“監(jiān)小溪場”,并撰《留侯受南唐節(jié)度使知郡事,辟予為屬,以詩謝之》曰:“晉江江畔趁春風,耕破云山幾萬重。兩足一犁無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鼓勵留從效放下干戈、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使飽經(jīng)磨難的閩南百姓有喘息之機。小溪場原本地屬南安,物產(chǎn)豐饒。但由于時局并不穩(wěn)定,直至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詹敦仁才真正到任小溪場視事。在小溪場,詹敦仁發(fā)現(xiàn)這里“地之所產(chǎn)者,獐麈禽魚。民樂耕蠶。冶有銀鐵,稅有竹木之征,險有溪山之固……”(見詹敦仁《新建清溪縣記》)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于是動了將之建成縣邑的念頭,提筆親自寫了請求置縣書給郡守。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詹敦仁的請求獲得批準,小溪場“增割南安近地”正式置縣,并更名為“清溪”(宋時易名為“安溪”)。詹敦仁也順理成章地當上清溪縣第一任縣令。
紀念館內(nèi)奉詹敦仁夫婦神像
清溪開治,當務(wù)之急就是興建縣城。詹敦仁利用農(nóng)閑之時,征召農(nóng)戶建蓋治所、城樓等,每戶只需從役3天,故而無人有怨言。整個建造工期未超過一年,縣城就宣告竣工,這在當時堪稱高效??h城甫成之時頗為壯觀,詹敦仁在《新建清溪縣記》載曰:“崇門豎樓,所以嚴其勢;繩廊周宇,所以處其吏。屋不華而加壯,寢僅足以為安。居民鱗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濟濟而有辨。由陸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運者,會流于下。坐肆列邸,貿(mào)通有無;荷畚執(zhí)筐,各安職業(yè)。土沃而人稠,風淳而俗樸?!笨梢姰敃r的縣城不僅包含了縣衙、官廨、城樓等建筑,就連水陸交通、民宅市肆等也盡皆規(guī)劃在內(nèi)。難怪后人評價詹敦仁高瞻遠矚,改場為縣,奠民攸居,此功可垂千秋也。
在現(xiàn)今安溪鳳冠山下坐落著一座“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館內(nèi)有詹敦仁圣像、詹敦仁生平事跡及圖解、詹敦仁及其子詹琲詩詞十八屏、詹敦仁親筆撰寫的《新建清溪縣記》碑、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黃鳳翔撰寫的《重修開先令祠記》碑,以及“父子封侯”牌匾(詹敦仁、詹琲于宋時被賜封為侯)等物。紀念館規(guī)制古典,巍峨高峻?!缎陆ㄇ逑h記》系出自詹敦仁之手,內(nèi)文詳述安溪置縣緣起與創(chuàng)建事略,實為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03
避隱深山 “自我隔離”
建縣伊始,百業(yè)待舉。詹敦仁一方面帶領(lǐng)鄉(xiāng)民立足農(nóng)林,墾地造田,興修水利,栽桑種茶;另一方面,勸倡教化,大樹學風,宣傳儒術(shù)思想,鼓勵士子懷有報國之心,積極進取。在治理清溪(即后來的安溪)時,詹敦仁由始至終留給人一個勤政愛民、清修砥節(jié)的形象。他和詩人周樸、鳳閣舍人劉乙等還結(jié)為詩友,時常相聚唱和酬對、杯酌斗韻,同時慕古修道,為清溪文壇帶來盎然生機。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六十四·寓賢》中稱,劉乙曾于清溪鳳髻山留下詩句“拂石云隨帚,耕山鳥傍人”,而后詹敦仁特地遣其子詹琲寄詩給劉乙,詩云:“拂石耕山舊子真,布衣草履自隨身。石崖壁立題詩處,知是當年鳳閣人。”詩中所提“子真”為劉乙的字。明代名宦、安溪人李懋檜曾云:“清溪山峻而水洌,其水至武榮與他水匯,獨瑩然如碧,故得名清。其民安土樂生,不作浪游想,故又改名安。唐初不著,入五代則詹令君開山,與名賢周太樸(即周樸)、劉子真(即劉乙)莫逆嘯詠,文運漸辟。”可見,詹敦仁對于清溪文風的提升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清初宰相、安溪人李光地也在清康熙《安溪縣志·序》中曰:“吾邑自詹公敦仁啟治以來,世有賢侯。而詹本名德君子,報政以后,卜隱于佛耳山下,遂蕃其子孫于此。”
佛耳山上梯田眾多
詹敦仁對清溪縣貢獻巨大,但他天性逸隱,并不想耽迷于宦場。宰邑一年多后,詹敦仁便舉薦王審知之孫王直道繼任清溪縣令,自己則退隱于佛耳山中,俯身大地,回歸自然田園,進行與世無爭的“自我隔離”。佛耳山,據(jù)康熙《安溪縣志》載,原名“佛天山”,因為形似佛耳,故而得名,“詹敦仁謝令隱此,作堂清隱,自為記”。據(jù)說,詹敦仁很喜歡這座山,打算在此長期隱居,就披荊斬棘地進行墾荒,不曾想?yún)s在山間偶遇鹿群。詹敦仁告訴族人:“無驚使驟?!币饧床灰驍_鹿群。于是,他在鹿群休憩的地方附近“結(jié)廬居之”,從此與鹿相安無事,和諧共居。
對于佛耳山,《安溪縣志》還提道:“是山也,在崇信里,其名崇信者,以留從效辟敦仁書有‘崇待篤信’之語,故以名里?!?/p>
04
野園躬耕 清淡雅居
詹敦仁隱居佛耳山時,不但向世人示范了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還展示了如何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創(chuàng)造和諧自然美與生態(tài)美。且看他的詩作《春日吟》,詩文曰:“逢臘春仍近,迎春歲又新。梅花驚過眼,竹葉且濡唇。老去身長健,酣中性頗真。溪山隨處好,非主亦非賓。”最后一句表達了他對于山野自然的看法:人和自然沒有誰主誰賓的關(guān)系,而應共同締造、共同維護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他的《山居吟》曰:“春甕新開笑語嘩,桑麻谷粟五侯家。柳翻新袖鶯調(diào)曲,雞主司晨蜂投衙?!薄缎猩揭鳌穭t贊曰:“一片青山值萬錢,牧童笑指有牛眠。我來多種松杉木,綠蔭蒼蒼不記年?!背錆M了對田園野趣的描述,袒露了其熱愛自然的心跡。
以詹敦仁的身份來說,如果他想每天吃山珍野味并非難事,但是他沒有。他曾做《勉兒》詩一首:“明時方急士,儒術(shù)可謀身。報國丹心赤,傳家黃卷新。窗檠宜自勉,蔬飯莫嫌貧。吾老子應少,祿榮須及親?!苯逃訉O應奮發(fā)圖強、立志報國,使家族得以振興。而對于飲食,應抱有樸素之心,只求蔬飯果腹即可。他自己也是這么以身作則的,在《柳堤詩》中他描繪了自己的田園生活:“種稻三十頃,種柳百馀株。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廚。息耒柳陰下,讀書稻田隅。以樂堯舜道,同是耕莘夫?!狈N的稻谷用來煮粥,栽的柳樹其葉子可以用來生火做飯。累了可在柳樹下乘涼,有精神了便在稻田間讀書,何其快哉!
還有更多的詩句可以證實詹敦仁擁有異于常人的“清淡飲食觀”,如《行至雙溪口,午炊,主人開甕求詩,作此》:“洗杓開春醖,淘粳作午炊”;《耕》:“雨腳收晴趁曉耕,山妻饋餉雜香粳”;《經(jīng)營吟》:“春山筍蕨肥,妻兒莫愁勞”;《卜筑吟》:“笑共山妻餐筍蕨,姓名那肯世人知”;《芹山亭》:“小摘絲芹細細烹,獨吟獨酌醉還醒”……從這些詩句不難看出,詹敦仁的食譜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是粳(即粳米)、筍、蕨、絲芹等素類,他連雞鴨魚都鮮有碰觸,更不用談什么獵食野味了。
還有一物是詹敦仁的“摯愛”,那便是茶了。他曾作《受龍安巖悟長老惠茶,以此作簡》一詩:“潑乳浮花滿盞傾,余香繞齒襲人清。宿酲未解驚窗午,戰(zhàn)退降魔不用兵。”表達自己對“余香繞齒”的茶的喜愛。另有《與介庵游佛耳煮茶待月而歸》詩云:“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yún)s是禪?!?a href='/fuyuan38/' target=_blank>富源詹保凌說,品茶的同時,還品出禪味來,這茶對他來說該有多香??!
據(jù)《安溪縣志》載,佛耳山原名“佛天山”
05
善待生物 保護自然
如今漫步上安溪佛耳山,遙望山頂峰巒起伏之勢,確實狀似一朝天大耳。只不知千萬年來,此山在傾聽何音?
當年躬耕佛耳山時,詹敦仁曾在山中建“清隱堂”。后來,他在《清隱堂記》中這樣陳述:“(佛耳山)峭絕高大,遠跨三鄉(xiāng)。有田可耕而食,有山水可居而安。予既卜而筑之,爰取清幽之義,榜所居之堂曰‘清隱’?!睂τ凇扒濉弊?,他還有進一步的解釋:“若夫煙收雨霽,云卷天高,山聳髻以軒騰,風梳木而微動。殆若曉妝睹鏡,夜籟沉聲,寒泉聒耳,戛玉鳴琴。非宮非羽,五音不調(diào)而自協(xié);不絲不桐,五弦不撫而自鳴。此其所以為清者也。”但光是山的“清幽”還不足以打動詹敦仁,他最愛的還是清閑的適居、清淡的飲食、清心的自我修養(yǎng):“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斂,萬頃云黃。饑餐飽適,遇酒狂歌,或詠月以嘲風,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榮辱、得喪,皆不足為身心之害,此又所以為真清者也。宜乎斯堂以清目之。”時隔千年,這篇《清隱堂記》讀來仍令人津津其味、悠悠其思。
詹敦仁卒后,“吏民如喪所親,道路號泣,立像作佛事七日”。據(jù)文獻載,詹敦仁臨終之時,還在自己的畫像上題寫“清者其形,隱者其跡。千古虛名,一朝過客。袖手西歸,風清月白”的自我評價之語。后來,百姓在縣廳外東界建詹祠,紀念、奉祀這位開先縣令。今在安溪縣祥華鄉(xiāng)美西村(佛耳山麓)有一座敕賜靈惠廟,據(jù)安溪開先縣令靖惠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詹美山介紹,敕賜靈惠廟為安溪詹氏祖廟,前身是詹敦仁的故居“清隱堂” 。廟中間奉祀詹敦仁夫婦神像,左邊奉祀其父母詹世隆夫婦神像,右邊奉祀其子媳詹琲夫婦神像。廳堂中“父子封侯”匾尤其醒目,左右兩邊掛有詹敦仁生前詩詞“十八屏”。離靈惠廟不遠處,詹敦仁之墓迄今猶存,系安溪縣文物保護單位。
在人類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經(jīng)多次被類似老鼠、蚊子、蝙蝠這樣不起眼的生物攪得雞犬不寧。血的教訓也提醒我們,善待生物,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是真正保護人類自身。很難想象,在文教昌盛的今天,依然有人要一頭扎進茹毛飲血的生活,去品嘗蝙蝠什么味道!回想詹敦仁清心寡欲的一生,他那人與自然詩意共居的歷史畫面,或許能給久違自然的現(xiàn)代人帶來一縷山水間的清風和花香,幸而有之的話,可能還有對于生態(tài)保護的一點點反思與自責。
本文來源:泉州網(wǎng)
記者:吳拏云 文/圖
Hash:eb8a2f8eadaa127707231b6de8562bb93adde4aa
聲明:此文由 安溪商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