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來廣德祠山大帝的神話故事考(三)
丁希勤
歷史上的祠山大帝發(fā)源于今安徽的廣德縣,唐宋以來廣泛流布于皖、蘇、浙、福建、江西等東南地區(qū),“蓋神之廟祀幾遍江南”。目前學術(shù)界對祠山大帝的研究成果不少 ,但對其神話故事的研究不多。祠山大帝有感生神話、東游神話、陰兵神話、化豨(豕)神話、誕辰神話、出生地神話、禮斗神話、埋藏故事等,具體展示了唐宋以來祠山大帝信仰的形成、發(fā)展與變遷情況。
光緒《廣德州志》曰:“張真君以禮斗得道,至今橫山有禮斗臺?!?
禮斗神話最早見于北宋政和四年常安民的《靈濟王行狀》,“安吉大姓施韜生子九歲不能言,禱于王,王附祝曰汝生子時穢觸北斗,吾教汝以醮法謝之。韜如其教,其子即夕能言?!毕伦⒃唬骸霸S三年徐申書其事并醮法刻石于廟。” 南宋嘉熙時周秉秀曰:“舊傳王以醮斗法流傳于世,自是以來,凡有禬禳,動輒應感。紹興癸丑秋,吳侯以旱不雨,乃齋祓置醮造壇下,而祝之曰若藉王靈,使有沛然之應,當力營壇宇以答神賜,旋斾未卷,雨果大至?!?又曰:“廟中有新碑,其旁刻云王在漢朝將兵凱旋,學道于九江梅仙(諱福號壽春真人),功成仙去,隸斗闕下,為天門右神。天門屬亥屬豨,人畏觸,避弗食。今梅仙法中主將水部判官即王也,成道之所傳醮斗儀即梅仙所授也?!?/p>
康熙五十二年吳寧謐的《祠山辨》對此提出了疑問,他說:“禮斗,道教也,唐宋以后之事,神生漢神雀間,曷嘗有此?若謂神必以禮斗成功則非漢人矣?!?從《靈濟王行狀》所載“元豐三年徐申書其事”來看,禮斗神話至遲在北宋元豐年間已經(jīng)形成,到南宋時逐漸流行,《正訛》所言廟中新碑與徐申所刻之石可能是同一塊石碑。
禮斗神話與化豨神話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豨即豕即豬,屬性為亥。斗即北斗,為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之一。北方地支為亥子丑。斗、亥同是北方天文地理之首,因此古人以斗對應于亥豕而有北斗化豕之傳說。如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曰:“王姥兒殺人系獄,姥求救于僧一行,一行乃徙大甕于渾天寺,置七豕于中。元宗急召一行問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答曰后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天將大警于陛下也,莫若大赦。帝從之。一行歸放豕出,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p>
這里的“七豕”即“北斗七星”,是古代斗豕關(guān)系之明證。律歷上也有斗建亥之說,《禮記》曰:“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比晒锸撬?。鄭氏注曰:“孟冬者,日月會于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也。” 也就是說,斗建亥為水,故北宋以來民間為祠山大帝創(chuàng)造出禮斗、醮斗化雨的神話,以附會其水神之身份。
光緒《廣德州志》曰:“州人奉神最重祠山,有不食豬肉者,謂之吃祠山齋。(明代)濮陽模有《祠山化豕辯》,謂好事者因《淮南子》禹化熊治水事而附會之,又云相傳北斗變形為豬,唐僧一行于渾天寺掩獲群豕而北斗遂隱。明徐武功奉斗,合家不食豕肉,及得罪當決,忽大風雷電,有物如豕者七蹲錦衣堂上,因得赦。張真君以禮斗得道,至今橫山有禮斗臺,然則今之不食豕肉,亦奉真君所奉之斗齋耳。”
六、南宋以來的埋藏故事
埋藏故事究竟形成于何時?唐宋以前的作品中沒有直接記載。明洪熙元年祠山道士盛希年的《祠山廣惠廟埋藏記》引“《祠山事跡》所載剡溪石正倫紀《編年》集后”云:
雷州上鼓、廣德瘞祭為天下第一。每歲瘞藏,既得吉日,乃立旗卜地于獻殿之庭,或于廟東門樓內(nèi)碑亭之左右穿治方澤各五尺。是日也,烹太牢,潔粢豐,盛嘉栗旨酒,列位三百六十,具祭器、髹製、甆缶,何啻千數(shù)。其夕邑寧,盥其事既竣,悉力士舁幾,凡飲食、器皿、動用,就坎而瘞焉,不遺毫末,一啜之飲,一箸之器,無敢竊取者。瘞已,幕以太牢之皮,覆箔反土而平治之,土不見其羸或加縮于初。今觀庭下之地邐美,廟東門樓左右之地各不逾十丈。姑以耆舊所見一甲子之年,一年之內(nèi)瘞者或一或再,或至于三四,能倍徙其地十之百之不足及,夫越一年、二三年,卜地有得于已穴之處者即之空空,然旁所有給坎千之而有余,皆曰牲羞熟物易敗也,器出析木亦易敗也,舜陶殷髀者豈返其真若是之速耶?以此觀之,蓋由山川清淑之氣之所鐘,神靈之所助以速幻,有而無際,空而實極,天下之靈異焉。
《編年》是南宋嘉泰年間的作品,此處引文表明埋藏故事自嘉泰以來已經(jīng)形成。南宋末年周密的《癸辛雜識》曰:“桐川祠山、新安云嵐皆有埋藏會,或以為異?!?元《文獻通考》曰:“祠山廟在廣徳軍,土人言其靈應,遠近多以耕牛為獻?!?可為佐證?!鹅羯綇V惠廟埋藏記》曰:“永樂十九年,資政大夫吏部尚書兼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臣蹇義按部至郡,翌日謁于祠下,因視所謂埋藏之處,首詢之耆民,謂何獨無前代記刻?對曰:舊有之,兵燹后靡孓遺矣。顧主祠道士陳祖曰:亦宜詳考其事而志諸石?!?從這里“獨無前代記刻”看,似乎埋藏故事形成不久。惟祠山“祭以太牢”,“用牛埋藏之事,意其在三國以后兩晉唐宋之間事乎”, 但這只是一種推測,并沒有確切的記載。
明代以后埋藏故事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明代《吳興備志》曰:“(祠山)有埋藏之異,是日土人殺牛祀之,坎其庭中,以所祭牛牲及器皿數(shù)百瘞于坎中,明日發(fā)視之,空坎一無所有?!?明萬歷徐應秋的《芝堂雜薈》曰:“蹇忠定公云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邱之神債、廣德祠山之埋藏,是謂天下四異,非妄傳也?!?
明代埋藏故事的發(fā)展,除了受南宋以來民間造神活動的影響外,還與明太祖覲見祠山神廟以及朝廷定期遣官瘞祭有關(guān)。“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方當定鼎金陵之際,嘗親帥六師賁于祠庭,神吉籖言,允若桴鼓之應,于是列廟貌于京師雞鳴山之陽,歲時遣官致祭,凡祝帛牲醴供自太常,甚盛德意也。” 至洪熙元年,本廟“自洪武初遣官瘞祭而后計之又六十余祀矣”,“用埋藏之設(shè)侈費太過”,“鄉(xiāng)社案會中亦未見有能舉而行之者也?!钡耖g的參與活動豐富多彩,形式也多樣化。明代《祠山志》曰:
至今州郡只設(shè)齋醮,惟縣間依舊埋藏,歲歲有之。民戶埋藏,縣宰監(jiān)其事,屬尉彈壓。正日久例,用仲夏下半月,其有特發(fā)愿心則月日不拘。凡埋藏之牛,自發(fā)愿心日豢養(yǎng)為始,或一二年,或三四年,或五七年,專令一牧者看視,不以耕種。州郡或有祈許,則于歲例還愿醮之外,亦間有埋藏。是日旗隊鼓樂生牽太牢及飲食器皿動用,起自東廟,迎圣妃過西祠,祭畢,明日復送還東廟。每至埋藏時,飲食之外,器皿動用不分大小精粗,至于桶杓、盆缽之屬亦皆埋之,瓷缶之器毋慮千計,嘩歡為謔,任意拋擲,觀者如堵,攢簇其旁,人無損傷,器自入坎方。其祭時雖盛暑,肉不臭腐,蠅蚋不侵。祭雖以太牢其實正殿,圣眷惟以羊肉為饌。乃自二鼓召請?zhí)煜滤姆缴耢?,至四鼓畢。古老相傳有落石大王與祠山爭廟基,其夜兒曹無數(shù)不住唱喊,云不請落石大王,甚者詆罵,及巫祝召請至落石大王,則群兒同聲喊云不請。此事雖俚,然其來已久,人所共知。
綜上所述,祠山大帝信仰的形成與發(fā)展是緊緊圍繞其神話故事而展開的,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唐天寶至北宋初,以《顏真卿橫山廟碑》和“耆舊相傳《靈應事跡》”作為標志,以感生神話和東游神話為主,是早期祠山大帝信仰的形成時期。
二是北宋初至南宋嘉泰年間,以政和四年常安民的《靈濟王行狀》、嘉泰年間詹仁澤、曾樵的《世家編年》以及洪興祖重立《顏真卿橫山廟碑》作為標志,以陰兵神話、化豨神話、誕辰神話、祖籍出生地神話、禮斗神話為主,是祠山大帝信仰的發(fā)展和完善時期。
三是南宋嘉泰以來至明清時期,以明洪熙元年祠山道士盛希年的《祠山廣惠廟埋藏記》作為標志,以埋藏故事為主,是祠山大帝信仰的變遷時期,由之前精英們的造神活動逐漸演變?yōu)槊耖g的祭祀膜拜和迎神娛樂行為。
祠山的神話故事以西漢、北魏和東吳作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與這三個朝代喜歡神瑞有關(guān)。查中國歷史年表,以“神”紀元的惟有西漢的神爵、東吳的神鳳、北魏的神瑞、神?、神龜、唐朝的神功、神龍。祠山神話自唐朝以來開始創(chuàng)作,以類相從者唯有西漢、北魏和東吳。《廿二史札記》曰“元魏時人多以神將為名”,此風氣一直延續(xù)到唐朝 。元魏是隋唐制度的重要淵源之一,受其影響,故唐末顏真卿的《橫山廟碑》首先抄襲《魏書?序紀》的內(nèi)容。史載宋朝以火德王,與漢朝火德相同,故抄襲漢朝也最多,乃至漢末之東吳也不遺余力。
(作者系池州學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后) 制作:童達清
Hash:ad2e6304c4f2343d7fa0f14ba449e43d159bca03
聲明:此文由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