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兒山位于張家口市西部群山之中,傳說給人間賜予兒女的麒麟曾降臨此山,并在山下留下腳印,許多人前去祈求子孫都如愿以償,故此山稱為“賜兒山”。在賜兒山的山腰間有一座寺院,名“云泉禪寺”,遠望賜兒山,山峰奇麗,萬木崢嶸,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云泉禪寺的開山祖師清月和尚(山西榆次人)云游至此,見此山風景甚佳,逐令弟子,駐錫修寺。因為賜兒山常常是白云繚繞,而且山中泉水清澈,長流不息,故名“云泉寺”,是取“白云深處有清泉”之意。這云在泉畔飛,泉在云中流的奇景,使云泉禪寺以此而聞名。后於嘉靖五年,圓玉和尚與大同總兵官江桓籌資重修。在原寺廟的基礎(chǔ)上進行過擴建。近代常住僧人:妙然、隆參、越塵、壽冶、能證、道源等。歷代香火旺盛,高僧輩出。
一九四三年,察哈爾省張垣市(今河北省張家口)的賜兒山云泉寺住持越塵老和尚,將子孫廟改為十方道場,禮請道源法師出任第一住持。(是年當選察哈爾省佛教會理事長)開堂傳戒,廣弘正法,深受四眾弟子欽敬贊嘆。一九四九年三月經(jīng)滬赴臺,創(chuàng)建基隆海會寺,能仁佛學院。度生無倦,利化十方,宗門巨擎,譽滿寶島。
云泉寺歷經(jīng)風雨剝蝕特別是文革浩劫,寺院占地面積由原來的200多畝損毀至不足幾畝,殿堂破爛不堪。1997年,天臺宗四十六世接法弟子果嵐大和尚攜徒弟常安等弟子入住云泉寺,擔負起重復祖庭的重任。得到政府領(lǐng)導和各界人士特別是信教居士的支持,眾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用接近原始的勞動方式,肩背磚瓦,頭巾兜沙,愣是將荒涼破舊的古寺以修舊如舊保持原風貌的方式修聳一新。但因寺院場地狹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正常宗教活動的開展,經(jīng)果嵐大和尚組織兩序研究決定并報請政府批準,本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僧才、以慈善回報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恢復面積約為200余畝云泉寺的擴建工程。2007年9月云泉禪寺修擴建工程正式奠基動工。
2008年臺灣基隆海會寺護送中興本寺初祖道源老和尚舍利回歸祖庭供奉并贈送云泉禪寺釋迦牟尼佛佛骨舍利一枚。自此,掀開了張家口與臺灣兩岸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歷時三年,云泉禪寺修擴建工程在政府支持下、四眾弟子的護持下,民企精英,慷慨榮施,居士祈加,助緣相資;聯(lián)袂傾囊于2010年9月竣工。整個寺院渾然一體,隨山就勢的五個平臺,層次分明、一臺高于一臺;一臺擴于一臺。高低錯落有致,形成天然雕飾與人文設計相諧互補、相得益彰。依山而建,用地西南高、東北低。由山門起為寺院的四平臺為新建殿堂,共分東、西、中三跨院落,東西兩跨為生活區(qū),中跨為禮佛區(qū),經(jīng)觀音殿至萬佛殿而后到達云泉寺舊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