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廟又名圣姥廟、忠廟,距巢湖市區(qū)48千米,古因居巢州、廬州中間,故曰“中廟”,號稱“湖天第一勝境”。由于歷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華,北中廟”之說。中廟始建于東吳赤烏二年,歷代屢廢屢修。后唐龍紀元年重修的廟宇,“鴛瓦攙空,美極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間,“丹臉桃紅,雙眉柳綠”的太姥神像“立于寶室,列位于香壇”。元朝將廟基圈拱成橋,稱“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時廟有“杰閣,有拜殿,有亭,有欄榭”。光緒十五年李鴻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間,后殿藏經(jīng)閣3層,窗開八面,四角飛檐,角角系鈴。
中廟坐落在五大淡水湖,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磯上。石磯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飛鳳,通稱鳳凰臺。古廟坐北朝南,橫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壓云。廟門上有“巢湖中廟”書刻。整個廟宇樓閣重檐飛出,似丹鳳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燦燦生輝。中廟現(xiàn)供奉關(guān)羽、觀音和諸神。據(jù)傳原奉還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曾盛贊中廟“湖天第一勝境”。
古往今來,凡來該廟瞻仰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該廟的正梁有一頭短缺一截,另有一把木柄鐵斧飛嵌于正梁八底架上。緣何有此奇觀,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上古時期,巢湖本為陸地,名曰“巢州”,而今合肥,即廬州,曾是0一片。由于當時妖魔肆虐,天神發(fā)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為湖,廬州則長而為陸地。為了表達對神靈的虔誠和巢湖太姥的懷念,人們便在鳳凰臺上興建廟宇,以便奉祭。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個晝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請來七七四十九個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梁柱,廟是建起來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工匠們百思不得其解。這天,當眾工匠們正在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時,從外面走來一位漢子,其腰間別著一把木柄斧,看樣子是位做木工活計的人。工匠們對這位漢子的到來并不在意,可這漢子開口卻言語驚人:“要架梁并不難,只要請我就好辦?!北姽そ陈牶?,有的稱其是神經(jīng)有毛病,有的稱其是吹牛皮,有的稱其是想來混碗飯吃。然而有一位老者卻未輕斷言,思忖半晌后,對大伙說:“咱們不妨讓他先試試看,若事不成再理論也不遲?!庇谑潜姽そ嘲凑者@位漢子的意思,恢復架梁恰在此時,狂風大作,剛架上的正梁晃動不止,梁頭被斷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時,這漢子抽出腰間斧頭,揮手向梁柱投擲而去。斧頭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頭的地方。斷去的一截梁頭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幾下,便穩(wěn)穩(wěn)當當?shù)丶苌狭?。幾乎是在同時,一只有老貓大的老鼠被剁去頭腳,從梁上掉落下來。那漢子指著掉落于地的老鼠對大伙說:“此鼠乃巢湖漏網(wǎng)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遠也架不上的。”直到這時,人們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緣故。經(jīng)反復詢問,人們才知道這位漢子不是別人,正是木匠的祖師斧;神匠公輸班。今天仍嵌于中廟梁上的斧子,正是當年魯班留下的鎮(zhèn)梁神斧。
保護范圍:中廟寺圍墻外,東、南、西、北各10米。
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米。
關(guān)于巢湖中廟姥山島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龍王的兒子外出游玩來到了巢湖,年輕的小龍王看到巢湖如此的美麗,一時興起就貪杯多飲了幾杯,不料不勝酒力卻醉倒在巢湖市街頭。此時這個當街大醉的龍王兒子,就如同西游記高老莊里的情節(jié),現(xiàn)出了原型。
一條巨大無比的大魚,就躺在巢湖的街道上。有一些膽大的市民,他們最終決定還是將此魚分食了為好。于是,很快這條魚就只剩下一些魚骨和一些脫離的魚鱗。
待到小龍王酒醒,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無法回到肉身。老龍王得知此事憤怒不已,為了查明真兇,老龍王四處走訪,最后老龍王發(fā)現(xiàn),除了一對夫婦外出捕魚不在家中,其余都是幫兇。
于是,老龍王就夜間托夢與這對漁夫,告訴他們,要將街上那條大魚魚骨和魚鱗浸泡在巢湖水中,三天三夜,如若不然必將大禍臨頭,同時也告知漁夫三天后的逃生方法。善良的漁夫一大清早就上街尋回魚骨和魚鱗,按照夢境所示一一照辦。
三天后的夜里,巢湖突發(fā)大水瞬間將整個巢湖淹沒。善良的漁夫似乎完全忘記了逃生的方法和時間,因此,也葬生于這次突發(fā)而來的災(zāi)難之中。
為了紀念這對善良的漁夫,龍王就從水底拖出一塊用于安葬這對漁夫,因此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姥山島,和巢湖的水下之城。
昭忠祠,中廟姥山島景區(qū)重要的人文景點!
作為巢湖旅游的名片,巢湖北岸鳳凰磯上的中廟歷來為游人覽勝之處。中廟又名“忠廟”、“圣妃廟”,因位居巢湖和合肥兩城之中而得名。
中廟始建于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在歷史上幾經(jīng)戰(zhàn)亂毀壞,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倡議下,中廟得以募捐重修,如今的中廟依然基本保持了李鴻章時代的規(guī)模。
或許不少游客還不熟悉的是,在中廟東側(cè)約200米處,還有一座古樸典雅、保存仍算完好的清末古建筑,它坐北朝南,襟巢湖面姥山,氣勢恢宏,這就是昭忠祠。
昭忠祠是清代才有,為當時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中陣亡的將士而建的廟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將士之意而起名。目前全國已知的昭忠祠僅有福建福州昭忠祠、遼寧營口昭忠祠、以及安徽巢湖昭忠祠三座。
和其他地方昭忠祠略顯不同的是,位于中廟的這座昭忠祠因系李鴻章為祭奠和紀念淮軍陣亡將士所建又稱淮軍祠。
昭忠祠位于中廟東側(c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清光緒18年(1892年),恰逢淮軍創(chuàng)建30周年,淮軍創(chuàng)始人李鴻章已年屆70歲,他回首往事鄉(xiāng)情繾綣,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是淮軍中無數(shù)同患難共赴死的鄉(xiāng)鄰宗親用血肉之軀,換來了他的頂戴花翎。
李鴻章上書光緒朝廷,在淮軍故里巢湖北岸的中廟古鎮(zhèn),建造一座祭祀淮軍陣亡將士的祠堂——昭忠祠。到1894年的6月,昭忠祠落成竣工。由著名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抱病寫出《合肥淮軍昭忠祠記》。
巢湖淮軍昭忠祠能夠較快建成,與退休在籍和各地的淮軍將領(lǐng)踴躍捐贈有很大關(guān)系。以劉銘傳為例,不但捐出了數(shù)百兩銀子,還親筆撰寫了兩幅楹聯(lián)。
1982年11月,中廟昭忠祠即被當時的巢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有保護標志石碑1塊,現(xiàn)已是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昭忠祠還修葺一新,門口的紅柱顏色鮮艷,屋檐下的門牌刻畫圖案也栩栩如生。歷經(jīng)100多年,這座祠堂今日仍然面向巢湖,祭奠英魂、昭示忠誠。
今天的昭忠祠已經(jīng)成為中廟姥山島景區(qū)重要的人文景點,也是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展現(xiàn)淮軍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