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寺塔
據《橫山縣志》記載:“響鈴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間(1324—1328年)”,距今有八百余年的歷史。如果記載屬實,那么就是陜西境內唯一的元代佛塔,因為另有記載說塔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我似乎更傾向于明成化年間,因為陜北榆林地區(qū)的佛塔基本與長城和戰(zhàn)區(qū)有關,大多修建在前沿,方便軍民祈禱平安。因為龍的實際有效控制范圍沒有抵達榆林一帶,明代以前榆林一帶沒有佛塔,榆林地區(qū)的佛塔基本都是明代之后修建,而塔灣這一帶就是長城大邊和二邊的經過處,所以我傾向于明代修建。響鈴塔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元代佛塔是個亮點,如果明代就很難有機會在陜西眾多的明代佛塔中突圍而獲得國保的參評機會,所以目前文物方面訂的建造年代是元代。
響鈴塔原名鴻門寺響鈴塔,因建塔時塔上有風鈴,風吹鈴響,聲傳很遠,故名響鈴塔,不過現在塔上的鈴鐺早已無影無蹤。響鈴塔的整體色彩呈紅褐色,與地面幾乎要糅合為一體(被譽稱為陜北的“鐵塔”),塔共計十一層(傳說是十二層),殘高27米,塔體外觀呈八邊形,密檐閣式磚石塔,內部空心由木棒支撐,一到三層由石版砌成,四到十一層由紅褐色的磚壘砌而成。塔身下部開有門洞,內室響鈴塔壁畫保留較為完整和精美,現存22身畫像,壁畫的人物背景都有一個光環(huán),但光環(huán)大小不等,表現形式形態(tài)不一,壁畫的主題主要表現的是羅漢禮佛的場景,可惜現在這些壁畫的剝落現象十分嚴重。塔室內還供奉著一個“花轎”,好像猶太人的約柜。
響鈴塔只是鴻門寺的組成部分,鴻門寺就位于塔身下的石崖底部,寺院現在保留著一處緊貼石崖的觀音殿。從公路可以沿小路下到崖底,寺廟同時也是石窟寺,在塔下巨石的西面及西南面石壁上,鑿有石窟六孔,里面的造像因常年風雨堿蝕已經不甚清晰。觀音殿旁邊有一處較大的洞窟,為了防止坍塌特地用兩根木柱頂住石窟頂。石窟內墻面和頂部目前僅殘存了些壁畫,而南側墻壁上還保留著革命年月的標語,和石窟內殘留的壁畫形成不同年代的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