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安宮位于內(nèi)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興辦咸安宮官學(xué),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xué)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后改稱壽安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后七十圣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戲臺。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臺拆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后卷殿。
壽安宮南北長107m,東西寬78m,總占地面積8400㎡,前后分為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正門壽安門為隨墻琉璃門3座,當(dāng)中門內(nèi)設(shè)四扇木屏門照壁1座,上覆黃琉璃瓦頂。第一進院正殿為春禧殿,舊建筑何時被毀不詳,現(xiàn)有建筑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明間開門,其余為檻窗。殿左右辟穿堂門,與第二進院相通。
中院正殿壽安宮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1間,設(shè)步步錦槅扇門4扇,次間、梢間設(shè)檻窗。后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設(shè)檻窗。殿兩側(cè)山墻各出轉(zhuǎn)角延樓,環(huán)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后卷殿兩山相連。壽安宮后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山,東西各有3開間小殿,名為福宜齋、萱壽堂。
壽安宮是皇太后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啟年間乳媼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間,孝圣憲皇太后六十及七十歲圣壽節(jié),乾隆帝都親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人至此跪問起居,進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賀壽,并于宮中設(shè)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東西兩側(cè)延樓中,陪同賞戲。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暢音閣戲臺修建完畢,次年皇太后逝世,壽安宮戲臺便逐漸荒廢。嘉慶四年(1799年)奏準(zhǔn),拆去壽安宮戲臺,在扮戲樓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貯南府升平署之行頭、切末。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壽安宮被辟為故宮圖書館,沿用至今。壽安宮既是主殿的殿名,又是該組建筑群的總稱。壽安宮建筑群坐北朝南,東西寬78米,南北長107米,總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前后分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
壽安門:為壽安宮正門,是隨墻琉璃門三座,中間的門內(nèi)設(shè)有四扇木屏門照壁一座,上覆黃琉璃瓦頂。春禧殿:為第一進院正殿。舊建筑被毀時間不詳,現(xiàn)有建筑為1989年重建。春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明間開門,其他為檻窗。春禧殿左右辟有穿堂門,通往第二進院。東、西配殿:位于春禧殿前左右兩側(cè)。壽安宮:為第二進院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一間,設(shè)有步步錦槅扇門四扇,次間、梢間都設(shè)有檻窗。后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都設(shè)有檻窗。壽安宮兩側(cè)的山墻各出轉(zhuǎn)角延樓,環(huán)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后卷殿兩山相連。福宜齋、萱壽堂:壽安宮后面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假山,假山的東西兩側(cè)各有三開間小殿,其中東側(cè)小殿稱“福宜齋”,西側(cè)小殿稱“萱壽堂”。
故宮博物院鐘粹宮太和殿神武門保和殿武英殿坤寧宮乾清宮慈寧宮三希堂養(yǎng)心殿故宮御花園永壽宮午門文華殿體仁閣太和門交泰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