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也稱“涮鍋子”,是風行內蒙古草原的一種食肉方法。因內蒙古大草原無化學污染,水草豐美,溫差大,所產(chǎn)綿羊肉鮮細嫩,無膻味,是涮鍋子的上等原料。起源于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帥大軍南征,一次經(jīng)過激戰(zhàn)后,人困馬乏,饑腸轆轆。部隊停下殺羊燒火,正準備烤羊肉時,探馬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僅距駐地十里。忽必烈邊下令部隊開拔,邊喊著:“羊肉”可烤羊肉已經(jīng)來不及了。廚師急中生智,飛快地將羊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鍋中攪拌,待肉色一變即撈在碗里,撒上鹽面、蔥花、姜末,送給忽必烈食用,食后迎戰(zhàn)獲大勝?;I辦慶功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zhàn)前吃的羊肉片。廚師為此效仿上法精細制作,并配以腐乳、辣椒等多種作料。將士們吃了贊不絕口,忽必烈當即賜名為“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即為宮廷佳肴,清光緒年間流傳民間。由于地區(qū)習慣和條件不同,食法各具風格。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上腦、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適度薄片,放在火鍋沸水中輕涮。再取已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韭菜花、鹵蝦油等調味佐料食。此吃法,肉的質地鮮嫩,不肥不膩,新穎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