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白絨山羊是內蒙古白絨山羊的一個優(yōu)良類型。內蒙古白絨山羊是舉世公認的珍貴畜種,所產山羊絨因纖維細長、手感柔軟、拉力大、顏色正白而享有“纖維鉆石”“軟黃金”的美譽。
阿拉善地區(qū)自有史以來,當?shù)啬撩窬陀袕氖律窖驑I(yè)的生產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阿拉善型白絨山羊屬克什米爾絨山羊的一支,是在阿拉善特定生態(tài)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本品種選育)而形成的地方良種。1988年被自治區(qū)政府命名為內蒙古白絨山羊——阿拉善型,是內蒙古白絨山羊三大類型之一,屬絨肉兼用型,以其絨毛細柔(絨細度為13—15um)、光澤好等特性馳名中外,曾榮獲意大利“柴格那”絨毛獎和中國第二屆農業(yè)博覽會金獎。在歷史上,阿拉善白絨山羊絨被賜名為“軟黃金”,定為朝廷貢品。阿拉善蒙古族冬季服飾、被褥、毛氈、面袋、繩子及山羊絨高端產品等生活生產用品多以阿拉善白絨山羊絨(毛)制成,因此產生了花色品種多樣的絨毛制品、服飾文化。山羊毛、胡子可做狼毫、毛刷等生活用品,頭骨、羊皮可做工藝飾品和紀念品。山羊奶和羊肉是當?shù)貍鹘y(tǒng)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當?shù)啬撩裣矏蹖⒀蚰讨瞥伤崮?、奶酪、酥油、奶皮、奶茶、奶酒等食用。平日宴請則以手抓羊肉為主,還有血腸、“古日勒岱”、“祖日木”、“夏日子”、干羊肉、羊肉餃子等。在傳統(tǒng)的那達慕盛會上與白絨山羊養(yǎng)殖文化有密切聯(lián)系的表演和活動有:搓毛繩、騸羊、種公羊評比、宰羊(剝皮、洗雜碎、剔羊骨)比賽、撒羊拐等內容。阿拉善蒙古族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祭羊活動,它是一種集宗教信仰、傳統(tǒng)生產、人文思想為一體的民間活動,分為祭公羊和祭母羊。
地域范圍
阿拉善白絨山羊主要產自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最西端阿拉善盟,地域保護范圍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三個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包括巴彥浩特鎮(zhèn)、額肯呼都格鎮(zhèn)、達來庫布鎮(zhèn)等23個蘇木鎮(zhèn)。盟境西與甘肅省酒泉市、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銀市相連,東南隔賀蘭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吳忠市、銀川市、石嘴山市相望,東北與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地理坐標:東經97°10′—106°52′,北緯37°21′—42°47′之間,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貌特征:阿拉善白絨山羊體軀結構勻稱,骨骼結實,四肢強健有力,公母羊均有角,額部有半彎形粗毛,須長頸粗,體形長方,全身被毛純白,分內外兩層,外層為有髓粗毛,長10—30厘米,內層為無髓絨毛,自然厚度4—5厘米,絨毛與粗毛混生,腰毛較短。公羊體重45公斤,母羊體重35公斤。 2、品種適應性:阿拉善白絨山羊體質結實,抗旱抗病能力強,耐粗飼、耐鹽堿、耐酷暑嚴寒,在自然狀態(tài)下適應范圍廣,通過長期進化,具備了穩(wěn)定的生態(tài)性。 3、肉內在品質:阿拉善白絨山羊肉具有香味濃郁的特點、鮮嫩多汁、無膻味、肥而不膩、色澤鮮美、肉層厚實緊湊。鮮羊肉外表微干或有風干膜、不粘手,肌肉色澤鮮紅或深紅、有光澤、脂肪呈乳白色,肌纖維致密、堅實、有彈性、指壓后的凹陷立即恢復;凍羊肉外表微干或有風干膜、或濕潤、不粘手,肌肉有光澤、色鮮艷,肉質緊密,有堅實感、肌纖維韌性強。脂肪呈乳白色。每百克鮮羊肉中蛋白質含量高于16.00%,脂肪含量在3.00%左右,富含17種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在29.62%左右。 4、安全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guī)及無公害畜產品生產標準,強化對養(yǎng)殖區(qū)域的管理,嚴格執(zhí)行NY5028、NY/T388、NY5045、GB5410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