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瓷刻,是小海鎮(zhèn)的瓷刻藝術家,利用鋼鑿在已燒制好的瓷器表面上進行鑿刻,雕刻成美麗的圖案并賦色,它是小海鎮(zhèn)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小海瓷刻起源于18世紀,有200多年歷史。它的萌生與遠古甲骨刻文、青銅鑄雕,秦漢的刻剝玉,唐宋元明清木雕、牙雕、石雕等裝飾技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別喜歡的瓷器上題詩,用以熱情抒懷。為使御跡保留長久,宮庭藝人就想辦法將墨寶瓷刻于瓷器上,從而真正產生了瓷刻。
小海瓷刻藝術作品是根據被加工載體的器型、尺寸和顏色進行稿樣設計,將圖稿用復寫紙拓到瓷器上。小海瓷器雕刻分陰刻與陽刻。陰刻是以凹陷下去的部分表現物象;陽刻是將要表現的物象保留即留瓷。然后進行賦色,即油畫顏料、發(fā)光油和陶瓷釉,應根據瓷器釉面色調,用色協調,配合得當。最后進行整理和裝飾。主要是對雕刻或賦色不到位的地方進行反復修改,直至滿意為止,再給作品裝裱配框或配置托架等。
小海鎮(zhèn)的瓷刻藝術家陳銀富創(chuàng)作的瓷刻作品《水滸一百零八將》、《百年滄桑、麋鹿回家》在上海東亞展覽館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分別榮獲特別金獎、傳統藝術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