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布鞋
老棉布鞋是高淳著名的特產(chǎn)之一。早在明清時期,高淳布鞋就名聞遐爾,遠銷蘇、錫、常、寧、鎮(zhèn)、揚和安徽蕪湖、宣州地區(qū)。那時候,婦女大都不事農(nóng)活,特別重視做針線活兒。所以農(nóng)村中的婦女很少有不會納鞋底、做布鞋的。姑娘們長到十一、二歲,做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剪鞋樣、繡鞋花、納鞋底、做鞋幫。不會做鞋的姑娘嫁到人家后,婆婆就不會喜歡,村里人就會嘲笑,說是"能剪能畫的是麻利婆,不會剪畫的是鈍煞鬼"。
滿清時期女人時興裹小腳,俗稱"三寸金蓮”這種封建主義的枷鎖,束縛了婦女數(shù)千年。那時候,衡量女人美丑的標準就看腳大腳小,腳小便是"美人"。這種"裹腳"的惡習,雖為廣大婦女所深惡痛絕,但-者廖廖無幾。女孩子迫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著眼淚讓大人們用白布一層一層地將稚嫩的腳掌包裹起來。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煎熬,硬擠出一雙"小腳"來。然而,要給"三寸金蓮"做一雙合適的繡花鞋,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選好面料,如緞面的、綢面的、綾面的,貧苦農(nóng)家大都用布面的。在布料顏色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未出嫁的姑娘,大都用紅色鞋面;出嫁后尚未生育的媳婦,
用紅色或綠色的鞋面;中年婦女一般用紫紅色或黛綠色的鞋面:老年婦女通常用黑鍛或黑棉布做鞋面。在鞋面上繡花既是一門藝術(shù),也是衡量一個女人做鞋手藝高低的主要標志,巧手繡出的花鳥鮮艷奪目、栩栩如生:笨手繡出的花鳥粗糙呆板、不堪入目。鞋花的品種很多,除各種花草外,還有"風戲牡丹"、"雙燕展翅"、"蜻蜓戲荷"、"喜鵲登梅"等等。但很少有繡虎、豹、獅、牛、馬、羊和人物肖像的。納鞋底也有講究,有納"滿天星"的、有納"千家萬字圣"的,有納"必定雙全"的、有納"波浪式"的、還有納"八卦式"的等。制作一雙繡花鞋,從放樣到成鞋,大致需要20多道工序。男人們穿的棉布鞋比較簡單,大都是白底黑幫,花樣不多,既不要繡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選擇,有能耐的女人只能在納鞋底上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lǐng)。
高淳民間有個傳統(tǒng)習俗,在姑娘出嫁時的嫁妝中,不僅要準備幾雙供新郎一年四季穿用的單、棉布鞋,而且要給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各做一雙壽鞋,還要給小叔小姑各做一雙喜鞋,給尚未出生的兒子做幾雙繡有虎頭的"子孫鞋”因此,姑娘出嫁前,要花費一兩年時間專門做鞋。當然,也有母親、嫂嫂、姐姐和女中好友幫著做的。這種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未間斷過。不過,如今棉布鞋己被各種高檔皮鞋和各種制式球鞋、運動鞋、旅游鞋取代了。相傳制鞋人(俗稱皮匠)的祖師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軍師孫臏,被譽為"皮匠教神"。他編著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至今,是我-事著作中的佳品。
據(jù)說當時魏國有個叫龐涓的人,很有一些本事,他和孫臏是同學,知道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后代,鉆研過祖?zhèn)鞯摹秾O子兵法》,本事比他大的多。不除掉孫臏,他就很難出人頭地。于是,他假意派人把孫臏請來和他一道共事。然而龐涓居心不良,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一怒之下,治了孫臏的罪,在孫臏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并把他囚禁在監(jiān)牢里。孫臏躺在冷冰冰、陰森森的牢房里,凍得渾身發(fā)抖,兩腿發(fā)麻,雙腳就象伸在冰窟洞里似的,冷徹心腑。后來,他被齊國使者救回了齊國。齊國大將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十分佩服孫臏的軍事才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趙國求齊國幫忙,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結(jié)果,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341年,魏國又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援,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派田忌和孫臏去救。孫臏采用圍城打援的辦法,終于打敗了魏軍,并在馬陵道用亂箭射死了龐涓。
孫臏由于兩膝蓋骨被刷掉,下肢漸漸失去了知覺,一年四季,不知寒暑。因此,十分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匠們聽說孫臏喜歡穿皮鞋、皮靴,感到非常榮耀,將他奉為"行業(yè)神氣清末明初,淳溪鎮(zhèn)有10余家制作并銷售布鞋的鞋鋪,大都集中在老街上,加上圩區(qū)的鞋鋪,圩鄉(xiāng)片就有三、四十家皮匠鋪。那時候,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三日,皮匠們都要聚會為他們的祖師爺舉行祭祀活動。祭祀那天,要在承辦人家的廳堂上懸掛孫臏的畫像,設(shè)立孫臏的牌位,供桌上擺放豬頭、公雞、鯉魚三牲和菱、藕、李薺等祭品,皮匠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神像前燒香焚紙,三拜九叩,頂孔膜拜。祭祀結(jié)束后,皮匠們依次入席,一邊喝酒吃菜,一邊交流經(jīng)驗,切磋技藝。這種祭祀習俗,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前夕。
1953年夏天,在農(nóng)業(yè)合用化熱潮的影響下,由制鞋能手梅位炳牽頭,成立淳溪鎮(zhèn)制鞋合作小組,后又成立淳溪鎮(zhèn)制鞋合作社。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guān)心、支持下,制鞋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并開始向皮鞋加工過渡。梅位炳因是布鞋制作的傳人,不愿舍棄本業(yè)去改制皮鞋,遂辭退回家,和愛人一起開辦了一片夫妻布鞋鋪。
梅位炳生于1928年,本縣淳溪鎮(zhèn)人氏,是古鎮(zhèn)老街正宗老字號《梅家鞋鋪》的創(chuàng)始人。他12歲開始拜師學徒,師承他的舅父,高淳圩鄉(xiāng)很有名氣的制鞋師傅周憲棟。日本鬼子侵占高淳后,他轉(zhuǎn)移到鄉(xiāng)下避難,仍以做鞋掙錢謀生。日本鬼子投降后,他重返淳溪鎮(zhèn)開設(shè)布鞋鋪,邊制做、邊銷售。解放五十多年來,他一直生活在老街上,從未挪過地方。他熱愛制鞋事業(yè),苦心鉆研制鞋技術(shù),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制鞋事業(yè)。他高超的制鞋手藝,己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制做的布鞋結(jié)實耐穿,美觀大方,式樣新穎,價格公道,具有起步、養(yǎng)腳、不生臭、不生雞眼,不鱉腳等諸多功能。由手他為人正直,誠信待人,從不以次充好,漫天要價。因此,生意一直做得紅紅火火。近年來,由于他的商號和品牌,不斷見諸于電臺、電視臺以及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梅師傅名聲遠揚,他所制做的布鞋越來越被顧客所青睞,不少前來高淳旅游的游客,都要光顧《梅家鞋鋪》,選購幾雙各種款式的布鞋帶回去,或自己穿用,或孝敬家母,或贈送親友。
隨著古鎮(zhèn)老街的日益繁榮,《梅家鞋鋪》也更加興旺起來了。2002年5月1日"首屆南京高淳老街民俗文化節(jié)"期間,《梅家鞋鋪》顧客盈門,各種布鞋供不應(yīng)求。為了滿足顧客需要,梅師傅在老街上租了兩間門面,新辟了一家《梅家鞋鋪》,讓他兒子、女兒、女婿一起上陣,都做起了制作和銷售布鞋的生意。店鋪內(nèi)擺放的各類布鞋琳瑯滿目,相映生輝,成了老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