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杠子頭火燒,一種硬面食品,因用作“打”火燒的面很硬(濰城人稱做火燒為“打”火燒),需用粗重木杠反復(fù)壓制代替用手揉面,故名“杠子頭”。傳說起源于濰縣“流飯橋”村。濰縣是明、清兩代登、萊兩州赴京必經(jīng)之路,行人必須在這里帶足半個月的干糧,聰明的流飯橋村人便制作了硬面火燒以應(yīng)這種需求。因起源于鄉(xiāng)村并由鄉(xiāng)村人家專門打做,故當(dāng)時稱其為“鄉(xiāng)火燒”,20世紀(jì)60年代以后始稱“杠子頭火燒”(在此之前另有一種用木杠壓制的面打做的火燒叫“杠子頭火燒”,這種火燒需加入20%的發(fā)面,在邊沿制作成五個小半圓弧形的齒翼,中間厚約2厘米,邊沿稍薄。20世紀(jì)60年代后,濰城人已不再打做這種火燒了,而所謂的“鄉(xiāng)火燒”被人們逐漸約定俗成地稱作“杠子頭火燒”)?!案茏宇^火燒”(即原鄉(xiāng)火燒)的制作工藝獨特,在制作過程中,和面用水少,用木杠子反復(fù)壓過后,制成邊沿厚、中間薄的圓餅,它的上下兩個面大小是不一樣的,其“底面”的直徑約12厘米,“上面”的直徑約10厘米,邊沿厚度大約2厘米,中間薄處厚度約0.3厘米,每個重約200克。上烤爐時,再在中間挑起一個凸頂,用慢火烤成,比較硬,久存不變質(zhì),又因為中間隆起部分極薄,敲破成一小孔,可用麻繩穿成串,即使無袋亦便于攜帶。這種火燒,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蓻龀钥蔁崾?,涼吃時配以五香花生米,味道更佳;熱食時可用菜、肉燴出,柔韌而不松散,有一種特異香味。
信息來源:濰城區(qū)區(qū)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