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名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上等地瓜粉團制成燜子,涼透后切成小方丁,下鍋兩面煎至發(fā)黃,鏟入盤內(nèi),澆上麻醬、蒜泥等佐料,熱脆、香辣,風味獨特。
在港城煙臺的街頭巷尾,你會見到這樣的地攤:一個小小的爐灶,一口平底煎鍋,幾張小飯桌,幾只小馬扎,便是這個地攤的全部家當;盆里或桶里盛著地瓜淀粉或綠豆淀粉制作的粉塊,小桌上擺著幾樣自制的調(diào)料,就是這種小吃的全部原料。微風吹過,平底鍋里傳出吱吱拉拉的響聲,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味,這便是煙臺著名的小吃——煙臺燜子。
作為地方小吃,煙臺燜子產(chǎn)生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一個比較普遍的傳說是:100多年前,有門姓兄弟在煙臺街上加工粉絲。一次,兄弟倆將粉絲原料剛剛加工成粉胚,不巧碰上連陰雨,眼見加工成的半成品就要變酸,浪費。情急之下,兄弟倆就將粉胚切塊上鍋煎燜,然后加上大蒜等調(diào)料,請街坊鄰居們來吃。沒想到竟然大受歡迎。于是,門氏兄弟從此不做粉絲,干脆改做煎燜粉塊這種小吃。人有人名,菜有菜名。后來,有人問起這種小吃的名字。因為這種吃法為門氏兄弟所創(chuàng),加工中又有煎和燜的工序,于是有民間智者便說:就叫燜子吧。煙臺燜子從此得名。
煙臺燜子來自民間,因風味獨特而深受煙臺百姓歡迎。但因原料簡易,方法簡單,一直難登大雅之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精明的商家們便看上了煙臺燜子的商機,將其收編改造,煙臺燜子便登堂入室,成了宴賓請客的佳肴名菜。不過,仍是原來的那幾樣原材料肯定是要不上大價錢的,于是便有了三鮮燜子、海鮮燜子等等變種。其中的三鮮燜子,是將蝦仁、海腸(煙臺海鮮特產(chǎn))、天鵝蛋(一種高檔貝類)這三樣海鮮加進燜子中,模樣當然比原來的好看,因為有了名貴海鮮的加盟,價格自然不菲,只是離大眾越來越遠了。
經(jīng)過改造的煙臺燜子在賓館、飯店大行其道,但是街頭巷尾的煙臺燜子仍是煙臺百姓的最愛。許多成年之后去了外地的煙臺人,每當想起家鄉(xiāng),便會想起街頭巷尾那風味獨特的煙臺燜子,想起拿著鐵絲小叉吃燜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