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為恢復(fù)《周禮》,帶領(lǐng)著他的弟子們由陳蔡而厄于臺,居然引發(fā)出了楊集這個“毛筆之鄉(xiāng)”的一段千古佳話來。
楊集,自古以來,就有制筆的傳統(tǒng),“無麻不成筆”這個孔老夫子留下的“經(jīng)典”直流轉(zhuǎn)到宋明才被一位來自浙江的白姓筆工所改寫。由此,楊集“麻筆之鄉(xiāng)”才漸漸地成了“毛筆之鄉(xiāng)”。
民國時期,在豫南乃至蘇皖、湖廣,文人視書案上的“小大由之”相來如珍,“白云翁”這個名子在黌學(xué)蒙館幾乎成了毛筆的金字招牌。
白家毛筆自明朝到白山林先生,迄今已傳十八代?,F(xiàn)年73歲的白山林先生的父親白云翁(白山林父親的號)在清末民國,名滿天中,飲譽大河上下,長江南北。
“白云翁”毛筆獨門獨藝。秘不外傳。現(xiàn)今,“白云翁”毛筆約有80個系列,四個類型。分羊毫、狼毫、鼠須、貂毛、香鋰、馬毛等。其中,尤以羊毫、狼毫混合者為上品。筆頭園潤、飽滿、堅挺而富彈性。從原料到成品須經(jīng)浸、落、梳、拔、整、配鋒等百余道工序。
“白云翁”毛筆制品在數(shù)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頗為書畫大家視為珍品,被書畫大家們譽為 “如錐畫沙”、“如意神筆”。清探花程元璋對“白云翁”筆情有獨鐘,曾回縣邑專程拜訪,譽白家為制筆大師,清代著名理學(xué)家張沐對“白云翁”毛筆推崇備至,縣邑李景梅在知趙縣時曾以“白云翁”之筆書寫“趙州橋”三字而轟動京師。
建國以來,以白山林先生為代表的白家毛筆第十七代傳人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技術(shù)相結(jié)合,促使筆鋒與牛角、塑料,有機透明玻璃進行了新的組合,具有實用耐久性和觀賞性。中國書畫院,河南省書畫界及北京、西安、太原的書畫大家欣然題寫贊筆墨寶:“縱覽云飛”、“青山白云”等,全國著名書法大家陳天然欣然題寫“柔勝剛”。1991年9月,河南省委書記楊析綜親臨楊集視察白家毛筆制作,并親題“妙筆生花”四個字。上蔡縣楊集鎮(zhèn)“白云翁”牌毛筆現(xiàn)已成為書畫家和海外僑胞的案頭之寶。2007年被評為“百年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