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嚕湯”名甚怪,卻是取其喝湯時(shí)“呼呼嚕嚕”的聲音為名,頗為形象。試想,數(shù)十人圍坐一堂,捧一碗爽口的熱湯,送至唇邊,引頸一吸,那呼呼嚕嚕的聲音豈不是一曲動(dòng)人的合聲?
呼嚕湯并不算有名,有小家碧玉的感覺,在河南,僅我的家鄉(xiāng)信陽地區(qū)固始縣大為流行。固始偏居豫東南,與湖北相鄰,飲食習(xí)慣大別于豫中豫北等地,口味偏于清淡。呼嚕湯正合了這種飲食風(fēng)情,以紅薯粉勾芡,混入滾沸的雞湯,成濃汁狀,添加海帶絲、豆腐皮兒、肉沫、炒黃豆、粉條子、豆腐丁等物,主料與糊辣湯相似,卻只在香辛料上有所區(qū)別,僅放入少量茴香、胡椒、辣椒和食鹽,以使其味偏于清淡,適合早餐所食,起開胃作用。最有特色的便是,湯中以漏勺淋入蛋花,均
勻有致,在一鍋奶白色的清湯之上,瑩白的豆腐丁、深綠的海帶絲、淺黃的豆腐皮兒、淡粉的肉沫、焦黃的炒豆、黃白相間的蛋花,色調(diào)絢爛清新,儼然一幅恬淡的水彩畫兒,自然引得食欲大動(dòng)。
家鄉(xiāng)人多好此湯,清晨圍坐于街邊,呼喚一聲,湯碗便呈上來。家鄉(xiāng)人精細(xì),對(duì)飲食頗為講究,既要味又重形,連那盛湯的碗也小上許多,且多為細(xì)瓷,或青瓷印花,或白瓷套藍(lán),比不來北方的碗大而粗獷,一色的黑釉粗陶,盡顯古風(fēng)。喝湯自然要配上主食,便有那烙餅蒸饃的與賣湯的搭伙兒共營生意。饃多為地鍋柴火蒸制,靠鍋邊餾水,半蒸半烙至一面焦黃,或用篦子架于水上,蒸得松軟;另有“轉(zhuǎn)饃”,類似于北方的燒餅,卻是用和好的面盤成長條狀,在平底鐵鍋中盤成一團(tuán),淋油后文火烙成雙面焦酥。也有油條、糖糕、糍粑等小食可用來配上呼嚕湯同食。
湯味清淡鮮甜,饃多松軟焦香,一同食來,沒有強(qiáng)烈的口感刺激,卻于那清清淡淡若有若無的味兒中品出生活的許多意趣來,這也造就了家鄉(xiāng)人恬淡的心性和厚道的人品。以湯之不同,劃分地域,區(qū)別民風(fēng),也是很有道理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