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人所俗稱的餅子,就是面粉加水配以配料所制成的橢圓形、菱形、圓形的爐餅,其中最著名的胡餅,孝感人稱之為芝麻餅子;酥餅,孝感人稱之為豬油餅子。在我國不少地方又稱爐餅為燒餅。
爐餅是我國最古代的面食之一。早期的面食統(tǒng)稱為“餅”,這個字最早見于《墨子•耕柱篇》。吃面食的習(xí)氣大約從戰(zhàn)國才開始。戰(zhàn)國時還沒有磨,用杵臼等工具生產(chǎn)不出更多的面,漢魏時期面食的種類不少,有爐餅,其中還有胡餅、湯餅,(片兒湯)、籠餅(無酵蒸餅、形似后來的發(fā)酵饅頭)、環(huán)餅(油炸面圈)等。北宋時期爐餅非常普遍?!秹袅轰洝份d:北宋京城汴梁(開封),不僅有眾多燒餅食肆,還有走街串巷的飲食擔(dān)子,“日午賣糖粥、燒餅、炙焦饅頭?!?
明清直至現(xiàn)在,餅子一直是孝感城區(qū)主要早點之一。三十年代直至建國初期,北正街、儒學(xué)場、西外街餅子鋪較多,其中西外街餅子鋪大多兼營孝感名食羹粉、油條。城鄉(xiāng)還可聽到小販“餅子泡(包)油絞(條)”的叫賣聲。其中西河街與熊文端街(又稱篾貨街,今新華街)交匯處不遠(yuǎn)的一家餅子鋪所制的橢圓形,菱形的芝麻餅子、糖餅子頗有特色。芝麻餅子的制法是:用精面粉揉均不粘手,捏成條形,切開按薄,放入蔥花、麻油、椒鹽、再合上搟成橢圓形,面上撣上飴糖、撒上芝麻,用手托起,在另一面上用水醮濕,再快速將醮水的一面貼入爐里烘烤。爐子為圓筒形,爐里底部燃著柴炭火(那時煤未普遍)。出爐后,色澤金黃,趁熱食之,內(nèi)軟外脆,咸甜適度,酥香可口。若是夾上油條吃,與油條軟香味融為一體,其味妙不可言。菱形芝麻餅制法與之相同,只是形與之有別而已。糖餅子其制法不同的是以蔗糖為餡,餅面撣上飴糖,其特點是:色澤黃褐油亮、焦脆爽口、甜而不膩。西外街幾家的豬油餅更有特色。制法是用豬油起酥,用切碎的生豬油為餡,加上蔥花、椒鹽,面上撒上芝麻,入爐烘烤與其他品種燒餅一樣。其特點是松、泡、香、酥。
建國初直至七十年代,北正街回民飲食店所經(jīng)營的牛肉糊湯豆絲、芝麻扁圓形餅子更是飲譽全城。其主要制法是將面掀成扁長形,抹上一層麻油,再揉之為長形,分切之,按成圓形,抹上麻油,加上蔥花、椒鹽,將面合攏,搟成扁圓形,撒上芝麻,入爐烘烤之。其特點是色澤淡黃、質(zhì)酥,趁熱食之,余香未盡,回味無窮。
民初,孝感有一宿儒曾為一家餅子鋪撰寫如下一副鋪聯(lián):“雖為鬧市生涯客;當(dāng)憶東床啖餅人?!碧K東坡曾在鄂州納妾,當(dāng)為民間笑談。但將孝感燒餅名播遐邇的鄂州“東坡餅”相媲美,不知是否過譽?時下孝感餅子早攤較多,但尚未見到昔日芝麻餅子、豬油餅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