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時辰包子創(chuàng)始于清乾隆年間,但那時不叫時辰包子,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張坤,他家的包子特別味長,每天食客絡(luò)繹不絕,排成長龍,一過上午10時,就買不到包子了。因此人們就給這種包子加上“時辰”兩字,爾后約定俗成,流傳至今。
渭南時辰包子從取料到制作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程,一絲不茍。做皮的面要選上等小麥,用石磨細(xì)磨如籮,做餡的豬油,要用真正豬內(nèi)腔里那兩塊板油,不能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貯存一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黃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鍋內(nèi)加陳菜子油,用文火炒熟。佐料用華縣特產(chǎn)赤水大蔥,去頭、葉、杈,僅取其中間的部分,拌上陳菜油、炒面作餡,最后再配以韓城特產(chǎn)大紅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蓽撥、豆蔻等制作的九味調(diào)料。再者,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和面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也是時辰包子的獨到之處,一般春、秋季節(jié)用酵面三分之二,對水三分之一,加適量堿水、二成熱水和成,而夏季則用酵面、水面各半,加堿水和冷水和成,到了冬季,需用酵面五分之四,水面五分之一,堿和七成熱水和成。
渭南時辰包子,每做6個油包子,便要搭配4個以豆腐和大蔥作餡的素包子以調(diào)劑口味。半夜起來蒸包,過路人能聞見香味,蒸出的包子狀如僧帽,小巧玲瓏,周邊潔白,包底金黃,肥而不膩,香味悠長,人說吃一頓包子能走10里路,還口齒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時必佐以大蔥蘸黃面醬,完后還須喝一杯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