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馬
河曲馬體形結(jié)構(gòu)勻稱,耳長敏捷,胸深廣,背長腰短平直,四肢關(guān)節(jié)筋腱發(fā)育壯實。毛色以黑、青為主,也有騮、栗等色。河曲馬繁殖性能好、遺傳性穩(wěn)定,性情溫順,氣質(zhì)穩(wěn)靜,對高寒多變的氣候有極強的適應(yīng)能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騎乘,行走自如,特別以善走沼澤草地而著稱。因其適應(yīng)性強,具有挽乘馱載兼用的體形,役用性能頗佳而享譽騎兵與各地農(nóng)牧民。
河曲馬經(jīng)過長期人工組群放牧,養(yǎng)成了喜群居、好游走、戀群性強于舍飼馬的特性。部分馬匹走動時,全群馬都跟著走動。經(jīng)常走在馬群前面的頭馬俗稱“前哨馬”,趕動馬群或穩(wěn)住馬群必須首先控制它們。一般成年母馬、斷乳幼駒和周歲馬駒戀群性較強,騸馬、2—3歲大駒戀群性較差。大馬群中自然組成幾個小群,群眾習(xí)慣稱為“把子”。公馬具有很強的圈群性,一般3周歲時就有圈群能力。一匹公馬帶領(lǐng)10—20匹母馬及其幼駒,組成一個小群,采食、飲水、走動、休息都在一起,既離不開大群,也與大群中的其他小群保持一定距離。小群中的母馬由公馬照管、護衛(wèi)和圈群配種,母馬離群,公馬立即將其趕回。其他小群公馬爭奪本群母馬,公馬立即與之搏斗,從而基本保持了小群的穩(wěn)定。河曲馬記憶力較強。馬群對飲水、食草的地點記憶清楚,各季草場那里牧草好,那里有水源都熟記不忘,有的甚至售往其它省區(qū),數(shù)年以后還能回到原駐牧地。人在草原乘馬迷路,只要信馬行去,都能回到住地。聽覺也很靈敏,成馬即使已經(jīng)入睡也能迅即聽到周圍聲音。特別是成年公馬,夜間很少臥倒入睡,隨時凝神探聽周圍動靜,聽到異常響動,就會立即警覺起來。如遇狼等野獸來襲,便會昂首屈頸,抖髦舉尾,前蹄扒地,噴鼻示警,引起馬群注意,隨之奔向野獸與之搏斗,直至將野獸趕跑。如果馬群被環(huán)視或被沖散,公馬便會繞馬群旋轉(zhuǎn)奔跑,先把馬群收攏,再與惡狼搏斗,直至將狼趕跑。河曲馬具有同類相惜感情。平常休息時,馬駒經(jīng)常廝打嘻戲,成馬則相互咬癢。乘役馬與人關(guān)系融洽,對主人記憶清晰,休息時常將頭臉貼在主人身上,表示親熱;乘役時則能很馴服地聽從命令,有的乘馬在爬山前甚至?xí)2交仡^向主人討向糖果等食物。河曲馬是青海省重要馬種之一。蒙藏群眾稱之為“喬科馬”,漢族群眾稱之為“南番馬”,因其產(chǎn)地在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第一彎曲部,1954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定名為“河曲馬”,遂使這一馬種聲名遠播,成為我國三大名馬之一。
地域范圍
河南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青藏高原東北緣,九區(qū)黃河自東折西再折向東的第一右旋大彎曲的弦部南端,地處東經(jīng)100°53′25〞-102°15′27〞,北緯34°04′52〞-34°55′36〞。東西長127.67公里,南北寬94.36 公里,邊界周長451.3公里,其中省界287.3公里。東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碌曲縣為鄰,西與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相望,南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接壤,北與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毗連,縣城駐地優(yōu)干寧鎮(zhèn),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是一個以畜牧為主的純牧業(yè)縣,共有土地總面積6997.45平方公里,河曲馬2009年初總存欄1.22萬匹,總?cè)丝?.4萬人,下轄5鄉(xiāng)1鎮(zhèn),39個牧委會、137個牧業(yè)合作社,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