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會館傳承292年,攜手共創(chuàng)30年:面食技藝,薪火相傳
山西面食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但由于過去對“非煤產(chǎn)業(yè)”不夠重視,品牌打造和市場營銷意識缺乏,山西面食在全國的市場份額比較有限,遠不及蘭州拉面、重慶小面、北京炸醬面等,讓山西面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讓面團“發(fā)力”成為許多餐飲行業(yè)需要面對的問題。山西會館敢為人先,率先組建了山西面食特技表演團,向顧客展示山西面食制作技藝,表演團隊經(jīng)過多年的訓練和不斷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將多種面食制作技藝轉(zhuǎn)化為富有觀賞性的面藝表演,如輪車刀削面,面團吹氣球,極細的手工拉面等,讓人嘆為觀止,而這些都不得不提山西面食文化宣傳使者——王張龍。
王張龍的面食“情緣”可追溯到1997年,但真正將面食舞臺化是在2003年舉辦的太原國際面食節(jié)上。2005年,王張龍開始練習“獨輪車頭頂刀削面”,為了讓面團在頭上保持穩(wěn)定,他專門訂制了一頂重達3公斤的廚師帽。2006年,王張龍來到山西會館工作,會館“文化搭臺、餐飲唱戲”的發(fā)展理念,使他的面食表演技藝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間。2007年,王張龍加大難度,開始練習獨輪車上蒙眼削面,從連方向都把握不住到練成“絕技”,他只用了半年時間。有一次,王張龍忘記把拉面放進冰箱,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拉面起了面泡,正如蘋果啟發(fā)牛頓一樣,面團起泡也啟發(fā)他嘗試用發(fā)面吹成氣球,在接下來的一年里,王張龍不斷研究改進醒面的時間和面粉的配比,最終成功吹出面氣球。2012年,王張龍代表山西面食赴澳門參加中國第三屆餐飲博覽會,現(xiàn)場用重達4公斤的面吹出了直徑1.8米的面氣球,并因此得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的現(xiàn)場認證。
從此以后,王張龍把“弘揚山西面食、挖掘本土面食”當作使命,刻苦鉆研、不斷創(chuàng)新,先后推出“高蹺呼啦圈剪刀面”“舞蹈扯面”“甩餅”等面食技藝表演。2014年4月30日到6月8日,山西會館跟隨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商務廳、中國餐飲協(xié)會、山西省餐飲協(xié)會攜手“山西美食精英聯(lián)盟”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中國·山西美食走進聯(lián)合國、走進紐約”系列活動,山西會館作為山西餐飲業(yè)的領軍企業(yè)之一,將最特色的山西菜品,最熱情周到的服務,在世界的餐桌上,用山西特色符號,塑造山西美食國際形象,王張龍還為時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158個國家的大使現(xiàn)場表演。2019年,在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會的現(xiàn)場,王張龍向10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jié)展示了面氣球絕技。短短幾年間,王張龍遠赴20多個國家宣傳山西面食,將面食技藝帶上國際舞臺。
但“一人成功”并不是長久之計,王張龍也將自己的面食技藝傳授給會館里的年輕一輩,隨著徒弟越來越多,面食表演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很多人甚至能獨當一面,如今,山西會館已培養(yǎng)出優(yōu)秀面食表演師傅100余人,成為山西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山西會館也將再接再厲,大力弘揚山西美食傳統(tǒng),提高山西餐飲文化,打造一個山西人自己的國際品牌,走出娘子關,走向全世界!
薪火相傳延續(xù)堅守!這場制茶大師收徒拜師儀式在福安順利舉行! 薪火相傳
“傳承”這個詞,分開來看,是由“傳授”和“承續(xù)”構成的。通過傳承中所蘊含的這兩大核心要素,千百年來累積的技藝、經(jīng)驗,得以不斷延續(xù),歷久彌新。
傳承,往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背景,同時又無比貼近世俗。因為所有的技藝的傳承都是由人去推進促成的,一項傳統(tǒng)技藝的“生命”往往需要傳承人和傳承者共同維系,恰如已傳承160多年的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
11月10日,中國制茶大師李宗雄收徒拜師儀式在福安市坦洋工夫茶非遺傳習所舉行,這場師承大會上,展現(xiàn)了福安坦洋工夫制茶技藝的延續(xù)與堅守。
六十載焚膏繼晷只為煉就一杯好茶中國制茶大師、坦洋工夫茶制作工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李宗雄,從1959年接觸坦洋工夫制茶技藝至今,已事茶六十多年。
李宗雄大師是福安陽頭李氏制茶世家的第七代“傳人”。李氏制茶世家祖?zhèn)骷t茶炭焙的工藝,到了李宗雄這一代,通過現(xiàn)代紅外線測溫技術運用和對“火功”的細致劃分,更是將炭焙技藝的運用提升到了一個小高峰。2013年,李宗雄大師制作的“炭焙紅茶”被福建省農(nóng)業(yè)廳評為“省優(yōu)茶”。
△圖片來源: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
傳承,是堅守也是延續(xù)。六十載焚膏繼晷,令李宗雄制茶技藝越來越嫻熟的同時,對傳承的理解也不斷加深。
在發(fā)揚光大福安茶技藝、茶文化這條路上,李宗雄大師從未停止過步伐。多年來,李宗雄致力于研究坦洋工夫紅茶制作技藝及福安茶文化,應邀前往貴州、四川、湘西等茶產(chǎn)區(qū),傳授閩紅坦洋工夫制茶技藝,將技藝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各地。
此次舉辦的收徒拜師儀式,遵循古禮傳承技藝的同時,也是在助推福安茶文化的傳播,來自天南地北的茶人,懷抱著一致的赤誠之心,向李宗雄大師學習制茶技藝。憑借著這份對技藝傳承的決心,地域的阻隔和文化的差異,都不再是問題。
傳承傳統(tǒng)制茶技藝延續(xù)坦洋工夫輝煌收徒拜師儀式在萬眾期待之中拉開序幕,各個步驟都遵循古禮進行,莊嚴而肅穆。福安市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灼生、林炤,中國制茶大師林鴻是此次收徒拜師儀式的見證人。
隨著李宗雄大師向茶圣上香、敬茶,這場神圣的收徒拜師儀式正式開始。
拜師儀式上,李立、陳長銳、蘭陳富、夏陳玉、趙晉煒、段潔、黃麗、龍莉、黃磊現(xiàn)場拜師,孟小丁、林佳秋、何修武、盧猛等十多位弟子視頻拜師。 恰如拜師貼上所寫“同聚師門,技藝融通,增強聯(lián)系,信息互通,傳承技藝,德藝雙馨……”通過此次儀式,大家彼此之間多了份深厚的聯(lián)系,也多了一份對光大坦洋工夫技藝的使命感。
隨后,在場的師徒共拜茶圣。入室弟子代表夏陳玉表達了對傳承延續(xù)好坦洋工夫制茶技藝的決心。
△入室弟子向師父行拜師禮、讀拜師貼
△李宗雄大師回贈書法
△入室弟子向師父、師母敬茶
△入室弟子代表夏陳玉
李宗雄大師總結(jié)了坦洋工夫茶工藝需要注意的六個方面:三因制宜、在活字上下功夫、工夫茶功夫做、拼配技術、炭火功夫、求實務實,并且表達了大家因茶而聚,做好茶是所有茶人的共同目標。
△中國制茶大師李宗雄
“坦洋工夫,名揚中外,歷史悠久,技藝精良……”,福安市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灼生作為此次收徒拜師儀式的見證人代表,宣讀了見證詞,并表達了對坦洋工夫技藝傳承的期待與祝愿。
△福安市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灼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收徒拜師儀式為線上線下一起進行。在福安市坦洋工夫茶非遺傳習所之外,李宗雄大師散落在各地的學生們也同步參與了此次盛會?;顒蝇F(xiàn)場,播放了全國各地師兄弟姐妹們的拜師視頻。
收徒拜師儀式之后,同樣精彩的師徒茶品鑒活動隨之開啟。
這份師徒茶作品【繼藝·傳承】由不同茶產(chǎn)區(qū)的徒弟制作而成,并經(jīng)過李宗雄品鑒后精選推出,匯聚了坦洋菜茶、老川茶、保靖黃金茶、滇紅、祁紅·金針、金牡丹、茉莉工夫紅茶等各具特色的十種紅茶,從中可以品味到超越時空阻隔的傳承滋味。
說回到坦洋工夫這一茶類上,它本就是紅茶里頗具傳奇色彩的存在。早在百年前,坦洋工夫茶創(chuàng)制之初,便遠銷全球各地,“坦洋”之名隨著茶的外銷也廣為流傳。福安坦洋工夫是一抹不容忽視的耀眼“東方紅”。
△李宗雄大師品鑒師徒茶作品【繼藝·傳承】
時光不斷更迭,傳承代代接續(xù)。歷經(jīng)百年風雨,在傳統(tǒng)技藝越來越稀缺的今天,坦洋工夫茶制作工藝的傳承更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福安坦洋工夫技藝的傳承任重而道遠,但恰如李宗雄大師所言:“作為非遺傳承人,必須傳承好祖祖輩輩茶葉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累積的技藝,讓這些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jié)晶不斷延續(xù),是我們所有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p>
縱使前方是千難萬險,但只要師徒始終守望相助,堅守不放棄,我們定能看到坦洋工夫不斷綻放出絢爛光芒!
責編 / 石彤彤 值班編委 / 王妙容
國源案例丨紀念館展館,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薪火相傳
懷寧縣鄧稼先紀念館
銅陵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魏野疇革命烈士紀念館
以上為部分國源展覽紅色紀念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