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級旅游景區(qū)
歷史悠久的官渡鎮(zhèn)位于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qū)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
中文名:官渡古鎮(zhèn)
外文名:The ancient town of Guandu
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東南郊
氣候條件: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AAAA級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約 1.5 km2
著名景點:金剛座寶塔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云南省昆明市
建議游玩時長:2-3小時
官方電話:0871-67273379
這一次,我們帶你看不一樣的官渡古鎮(zhèn)
官渡作為昆明滇池(高原明珠)東北岸的蓬勃熱土,始終秉持勇于開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在新時代的發(fā)展進程中日益彰顯出特有的魅力和風采,成為昆明地區(qū)引領城鄉(xiāng)因地制宜統(tǒng)籌發(fā)展、驅動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閃亮名片。
妙湛寺建筑群
歷史悠久的官渡鎮(zhèn)位于昆明東南郊,是昆明地區(qū)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官渡古鎮(zhèn)大門(大牌坊)位于昆明東南郊8公里處,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占地17平方公里。官渡古鎮(zhèn)文化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
南牌坊
法定寺
妙湛寺雙塔
▼土主廟山門
▲土主廟
▲妙湛寺山門
▲妙湛寺大雄寶殿
關圣殿
主君殿
岳王殿
鼔樓
螺嶼樓
南牌坊夜景
九轉花街
南牌坊
團街
金剛塔廣場夜景
舞龍
舞龍
金剛塔
夜景
法定寺大雄寶殿
寶象河
▲土主廟會
法定寺
日暈
日暈
金鋼塔夜景
雙塔
昆明發(fā)布整理編輯
來源:昆明信息港彩龍社區(qū)@驚濤駭浪
編輯:秋秋
一日踏春 | 江背五福村-象形山-官渡古鎮(zhèn)
如果三月要定義一種顏色的話
毋庸置疑
一定是春意盎然的燦爛金黃
那耀眼的大片油菜花田
就是與春天的約會
賞花何必遠方
長沙家門口就有一個
滿足你對春的一切幻想
象形山
象形山位于瀏陽市達滸鎮(zhèn),西臨官渡鎮(zhèn)潘溪村,背倚連云山,距瀏陽市區(qū)40公里。象形山風景區(qū)素有“湘東小桂林”之美稱。
官渡古鎮(zhèn)位于美麗富饒、風光旖旎的瀏陽河上游,就修建在其中一段水面寬闊的河道旁。這里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大自然美景與大溪河上的古墩古橋和單孔新橋交相輝映,形成景區(qū)內獨特的自然風光。吊腳樓、龍王廟、李貞樹、航道碼頭、漁家小院、民俗文化展示館等景點更是美不勝收。
官渡地處瀏陽客家人集居地,也是瀏陽美食發(fā)源地。其中最有特色的菜肴為官渡唆螺。清香撲鼻,色香味俱全,是瀏陽官渡嗍螺的一大特色。特有的配料,再加上獨特的制作方法,讓前來品嘗的食客流連忘返。
行程安排
上午09:00長沙乘坐大巴出發(fā),約50分鐘后抵達江背五福村,徜徉在春日的萬畝花田之中,游覽拍照時間約一個半小時。
而后前往官渡古鎮(zhèn)午餐,品嘗官渡嗦螺,餐后自由游覽官渡古鎮(zhèn)。
而后前往湘東小桂林象形山,游覽拍照時間約一個半小時,下午17:00回到美麗星城長沙。
活動費用
大巴:198元/人 自駕:158元/人
@ 午餐:瀏陽特色農家菜
@ 戶外保險
@ 領隊服務
@ 官渡嗦螺需自費
@ 個人消費
@ 發(fā)票需另付稅金
報名方式
報名以繳費為準,報名時請?zhí)峁┬彰詣e,身份證號碼,聯(lián)系電話。
官渡古鎮(zhèn)金剛寶座塔考 并 沐璘沐瓚與古鎮(zhèn)妙湛寺
在明王朝及南明時期,沐氏家族成員曾因各種原因和動機,從事過諸多與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信仰有關的活動?!罱ㄜ姡骸睹鞔?a href='/yunnan/' target=_blank>云南沐氏家族研究》第五章第二節(jié)第406頁:沐氏家族與宗教信仰。
從沐英開始,鎮(zhèn)守云南總兵官沐氏歷代及當?shù)毓俑畬υ颇戏鸾桃卜龀钟屑樱?a href='/kunming/' target=_blank>昆明眾多寺廟都接受過沐氏或官府的捐資修建?!啊庞览^:《元明清時期滇黔地區(qū)宗教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一、 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是官渡古鎮(zhèn)文化的靈魂,蘊含佛教密宗文化深刻內涵
官渡古鎮(zhèn)妙湛寺座北向南,圖為處在妙湛寺中軸線上的正南向入口牌坊
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是官渡古鎮(zhèn)文化的靈魂,據(jù)碑刻記載:此塔始建于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10月,于天順二年(1458年)3月落成。(詳見本文《新建妙湛寺石塔記》碑,全塔均由砂石雕刻并砌筑。 依據(jù)塔上碑刻所載文字,筆者認為策劃建金剛塔的時間應是七世大寶法王轉世靈童選定的第二年——1455年(即景泰六年),也就是金剛寶座塔興建施工的前兩年,建塔就有了逐漸明晰的構思,此結論筆者將在本文中論及。
官渡金剛寶座塔所蘊含的佛教密宗文化深刻內涵:
金剛寶座塔的基臺為方形,底部開有券洞門,四面劵門呈十字貫通的穿心塔。方形塔基為須彌座 式,基臺高4.8米,邊長10.4米?;_上有五座佛塔,均為須彌座式。中心的主塔為金剛寶座塔,為覆缽式塔身,主塔的須彌座高2.7米,邊長5.5米,總高16.05米。主塔的四邊是形制一致的四小群塔。主塔須彌座基臺的四角雕有力士像共4尊以作拱衛(wèi),四面壁上皆為雕刻,有浮雕迦樓羅、獅、象、孔雀、馬五佛座騎,形象生動,刻工精湛。主塔塔剎上有十三天相輪、銅寶傘蓋、剎頂是摩尼珠和寶瓶。主塔四周的4座小塔,高8.84米許。主塔與四小群塔,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在國內喇嘛塔中獨具一格。在金剛塔北面的方形塔基上的石圍欄要高于其他三面。這說明塔北面是金剛塔的正立面。
官渡金剛寶座塔是典型的五佛曼陀羅形式,在整體上突出對五佛的表現(xiàn)與供奉,是依據(jù)佛經(jīng)金剛界之五部來建造的。中心的大塔為中央世界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四塔分別為東方世界阿閦佛(不動如來佛)、南方世界寶生佛(寶生如來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北方世界羯摩不空成就佛。
或作“密教以五方佛宣揚‘五佛顯五智’之說,即代表法界體性智的中央大日如來、代表大圓鏡智的東方阿閦佛、代表平等性智的南方寶生佛、代表妙觀察智的西方阿彌陀佛、代表成所作智的北方不空成就佛。金剛寶座式塔表現(xiàn)的是金剛界五佛同居于一個方形寶座上的特殊供養(yǎng)格式,其中的金剛指密教金剛界,即大日如來智德所構成的宇宙空間,如金剛杵般堅強,其對應概念為胎藏界,即大日如來的慈悲所構成的宇宙。金剛界智德的化身即是五佛五智,故蘊含五佛五智義理的金剛寶座塔即是五佛曼陀羅的外化形式?!?——李光明撰《金剛寶座塔與曼陀羅文化考略》金剛寶座塔是曼荼羅佛教義理的一種空間化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內涵復雜的曼陀羅文化。(曼陀羅 梵文Mandala,又稱曼荼羅,意為壇、壇城、道場,是一種十字軸線對稱,方圓相間的祭壇建筑形式)金剛寶座塔與密教(佛教密宗)的興起和傳播有著直接的關系,追朔其源應屬于印度大乘佛教中的陀羅尼信仰。
中心主塔須彌座上有七圈蓮瓣層層奠護,覆缽式塔身四面開眼光門,鐫刻四方佛。
民國初年的官渡金剛寶座塔老照片
金剛寶座塔方形基座北、南、東、西各立面承載的碑刻及相關內容:
(1)、金剛塔北壁:
金剛寶座塔北立面
中心大塔覆缽式塔身佛龕中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
圖為嵌在金剛塔須彌座北壁的三幅雕飾圖案
嵌在金剛塔須彌座北壁居中的圖案雕飾顯示了藏傳佛教的標識:正中為表示輪回互轉的陰陽紋,在陰陽時輪周邊刻藏傳佛教修持作法時的法器金剛杵狀圖案,下刻出污泥不染品質的蓮花象征佛法之高尚及修成正果的最終目標,佛經(jīng)中常以蓮花比喻佛法,蓮花也成為佛教凈土的象征,兩邊裝飾有藏傳佛教吉祥云紋矢量圖案。在塔的除北壁以外的三方(南、東、西),因在壁正中浮雕圖案風化嚴重,無法辨識,故此不贅。
須彌座北、南、東、西四壁浮雕圖案:
須彌座北壁左側的人面鳥身迦樓羅神
須彌座北壁右側的人面鳥身迦樓羅神
在藏傳佛教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藏語:khyung)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附者。
兼述南、東、西壁圖案:
須彌座南壁左側的(阿閦佛座騎)大象雕飾
須彌座南壁右側的(阿閦佛座騎)大象雕飾
須彌座東壁左側的(毗盧遮那佛座騎)獅子雕飾
須彌座東壁右側的(毗盧遮那佛座騎)獅子雕飾
須彌座西壁左側的(彌勒佛座騎)孔雀雕飾
須彌座西壁右側的(彌勒佛座騎)孔雀雕飾
在金剛塔整體塔基北壁鑲嵌有三塊碑刻,呈品字形分布,在拱劵結構的劵式門洞正上方是一塊刻梵文六字真言的鑲嵌碑刻:
圖為在金剛塔北壁劵式門洞正上方的《梵文六字真言》碑刻
在劵洞左右兩側鑲嵌的碑刻,右邊是《新建石塔頌》,左邊是《新建妙湛禪寺石塔銘》
圖為在金剛塔臺基劵洞右邊的《新建石塔頌》碑刻
圖為金剛塔的《新建石塔頌》碑拓片
碑文:
新建石塔頌
去滇城二十里地名官渡
有大剎曰妙湛其刱搆始
本具載碑文天順改元之
明年斯塔新成
欽差鎮(zhèn)守雲(yún)南太監(jiān)羅公□吳門陳
謙為之頌頌
如是我聞佛所說□□功□乃
福聚宰官長□□□□□□歡
喜發(fā)弘願施□□□施人力□
工購材成勝□□輝□立□□
屠高大光明□寳□東西南北
闢四門通□十方無障礙上□
虛空日月明下□□地□□類
風鳴鈴鐸演法音一切□□□
清凈光照山林及河?!酢酢?/p>
情饒利益陰翊
王度帝道昌寧謐邊境烽煙息雨□
風調五轂登四境人民皆樂業(yè)
斷除煩惱壽命長仰戴
天朝億萬歲稽首多寳佛如來圓我
無邊種種智
大明天順戊寅年春二月初吉
筆者注:石刻全幅銘文為23直行,該碑立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由陳謙撰并書,現(xiàn)碑嵌在金剛寶座塔臺基北壁劵洞右側,風化嚴重。碑文介紹了妙湛寺的地理位置和金剛塔的建造時間,贊頌金剛塔高大宏偉和塔尖風鳴鈴音的美妙,表達對國泰民安的祈福。
圖為在金剛塔臺基劵洞左邊的《新建妙湛禪寺石塔銘》碑刻
圖為《新建妙湛禪寺石塔銘》碑刻拓片
碑文:
□ □□□大寳之二年
□ 鎮(zhèn)守雲(yún)南太監(jiān)羅公偕
□ 征南將軍右都督沐公葉謀
□ 建石塔於妙湛寺前,凡傭工致
□ 功力悉出已眥一毫弗煩於官民
□ □□□功德上祝
……
(其后數(shù)行字中可辯識的僅有有限幾字,因無連貫,無法錄入)
大明天順戊寅年春二月吉日立
筆者注:該碑立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現(xiàn)碑嵌在金剛寶座塔臺基北壁劵洞左側,風化嚴重。碑文記錄了征南將軍右都督沐璘和鎮(zhèn)守太監(jiān)羅珪從策劃建造金剛塔的時間及捐資造浮圖的情節(jié),太監(jiān)羅珪悉出己資,弗煩于官民,建造金剛塔。從碑刻題名可確知金剛塔隸屬于妙湛寺。
石刻全幅銘文為23直行,立碑日期為:大明天順戊寅年(1458年)春二月吉日立,碑文未留下撰文者和書文者的署名。該碑由于風化,現(xiàn)實際所能辯識的程度還遠不及拓片上所能識讀的效果,為此,我們應該感謝文物工作者(或愛好者)留下的幾幅拓片,以上為筆者從拓片中僅能錄出所辯識的7行字中的部分內容。
(2)金剛塔南壁:
金剛寶座塔南立面
圖為在金剛塔南壁劵式門洞正上方的《梵文六字真言》碑刻
圖為在金剛塔南壁方形基座上方的左右排水口
(3)、金剛塔東壁:
金剛寶座塔東立面
圖為在金剛塔東壁劵式門洞正上方的《功德寳塔——鄱易張茂書》碑刻
圖為在金剛塔東壁劵式門洞右側的藏文題記碑刻(碑面已嚴重風化脫層)
圖為金剛塔的藏文題記拓片(其碑文雖受風化影響,
若放大一定程度也可部分識讀所刻藏漢文)
碑文:
(藏文約19行)
如來降生延壽無量寳塔
如來成等正覺菩提寳塔
提調建立
西竺烏思藏□剌□□住五薹山錦秀峰太華寺寳自在吳禪
前住當山□一□
(所附名錄此不贅)
大明天順二年□次戊寅年三月九日(1458年)
筆者注:該碑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二月由僧人鐫立。碑文由漢、藏兩種文字所書。現(xiàn)該碑嵌在金剛寶座塔臺基東壁劵洞右側,風化極嚴重加脫層。因民俗崇尚佛教,金剛塔由鎮(zhèn)守云南世襲黔國公沐璘首倡,鎮(zhèn)守云南太監(jiān)羅珪捐資建造。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10月始,至天順二年(1458年)3月畢,歷時半年,建塔告竣。
(4)、金剛塔西壁:
金剛寶座塔西立面
圖為在金剛塔西壁劵式門洞正上方的《延壽法門——鄱易張茂書》碑刻,此外在塔西壁的劵洞左側還鑲嵌有一塊較小的碑刻,因嚴重風化已無法識讀其內容,且也未見有相應拓片。
(5)、在金剛寶座塔方形基座上承載的一大塔四小塔:
金剛寶座塔臺基上的中心大塔具有覆缽式藏傳佛教佛塔的典型特征
金剛寶座塔臺基上的四小塔之一
二、沐璘與古鎮(zhèn)妙湛寺
1、沐璘為培風計,倡導興建官渡金剛寶座塔有其深層歷史文化背景:
都說云南金剛塔是“沐璘倡導羅珪建”,我們從官渡碑林博物館陳列的《妙湛施主大護法羅公諱珪墓》碑的拓片中:“沐公為培風計,特建穿心寳(座塔一規(guī),羅公為使官民)不擾,悉出己貲并重建妙湛巨剎”等句予以證實。
從金剛寶座塔北壁左側鑲嵌的《新建妙湛禪寺石塔銘》碑刻拓片(見本文所附金剛塔北壁該碑圖片)中可以讀到“…大寳之二年…鎮(zhèn)守雲(yún)南太監(jiān)羅公偕…征南將軍右都督沐公葉謀”等字跡,筆者據(jù)此認為策劃建金剛塔的時間應是七世大寶法王轉世靈童選定的第二年(1455年即景泰六年,七世大寶法王1454--1506),沐璘所以是金剛塔的倡建者,沐璘之父沐僖在南京作官錦衣衛(wèi)副千戶,沐璘自幼在南京成長、讀書學習,他與奉佛的鎮(zhèn)守太監(jiān)羅珪都了解明皇室與藏傳佛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二人所以“葉謀”在妙湛寺建一座金剛寶座塔是有其內在緣由的。
從明太祖時,對佛教就取推崇與扶持之策,以借其“陰翊皇度”之功和社會教化之用。至明成祖時更以佛教樹其形象,顯著之舉是極力加強與藏傳佛教的關系,皇室奉佛,藏傳佛教在明宮廷的影響大幅增長,不僅以祈福祝釐為訴求,更被視為護持宗社國脈的神器,朝廷也通過對藏傳佛教的宗教首領和人士的封授與頻繁交往,從中擴大中央政府對藏族地區(qū)予深遠的影響與控制。
明成祖朱棣最崇尚藏傳佛教,“大寶法王”尊號起源于第五世噶瑪巴得銀協(xié)巴,由明成祖永樂皇帝賜封,成為噶瑪巴的專有稱號,一直沿襲至今。
這里應提起注意的是,沐璘于1429年始鎮(zhèn)滇,時年21歲,而他在南京的幺爺爺駙馬都尉沐昕(1386——1453)時年64歲,幺爺爺沐昕在永樂四年(1407年)十二月及永樂五年(1408年)七月親歷的兩件事一定給沐璘留下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件事是:永樂四年十二月戊子(1407年1月11日),明成祖派遣附馬都尉沐昕(時年21歲),從南京出發(fā)迎接如來大寶法王得銀協(xié)巴哈立麻所率領的幾十名僧徒,以及隨同藏族宦官侯顯、僧人智光等使臣已進入內地時的迎賓禮儀。
(筆者提示參閱明太宗至孝文皇帝實錄卷六十二:“永樂四年十二月戊子 遣駙馬都尉沐昕迎尚師哈立麻,先是命中官侯顯等往烏思藏徵哈立麻,至是顯遣人馳奏已入境,故遣昕迎之”。)
侯顯和得銀協(xié)巴一行途經(jīng)千山萬水,終于在永樂四年十二月乙酉(1407年2月1日)順利抵達南京。明成祖安排數(shù)萬名僧侶、官員和群眾夾道歡迎。藏文史料對此事作了較詳?shù)挠涊d。
第二件事是:據(jù)《西藏研究》文獻記載,永樂五年四月,得銀協(xié)巴在侯顯的護送下從南京出發(fā)前往五臺山朝拜,特派駐南京的大國師高日凡領禪師進宮,代表他們一行向明成祖敬獻佛舍利及阿羅漢骨等禮物,以示四月十七日明成祖的誕辰日祝賀。在明成祖得知五月十八日是得銀協(xié)巴誕辰日時,特作長約六百字的祝賀頌詞。七月乙卯(四日)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去世。七月癸酉(二十四日),侯顯接到明成祖給得銀協(xié)巴的傳旨,請他在山西五臺山為仁孝皇后薦福,并賜“白金一千兩,錦緞、綾羅、絹、布凡共二百六十”。得銀協(xié)巴接到詔書,即在五臺山上顯通寺設大齋為仁孝皇后薦福。明成祖為表謝意,特派駙馬沐昕到五臺山赍送詔書,并將賞賜銀一十八錠(共重五百兩)、鈔一萬貫、纻絲三十六匹、彩絹三十六匹及大量食品等送達五臺山。(——引自鄭自海撰《明初五使絕域的外交家、航海家侯顯事略考》)
(筆者提示參閱明太宗至孝文皇帝實錄卷六十九:永樂五年秋七月“○癸酉命如來大寶法王哈立麻于山西五臺建大齋資薦大行皇后賜白金一千兩,錦緞、綾羅、絹、布凡二百六十,賜大國師果欒羅葛羅監(jiān)藏巴里藏卜等白金文綺鈔有差”。)
而讀者如若細心,便能發(fā)現(xiàn)在金剛寶座塔東壁劵式門洞右側,用漢藏文同書的題記碑刻與其拓片上,就明確記載著:“西竺烏思藏□剌□□住五薹山錦秀峰太華寺……”等與以上事件相關的文字內容,這不能說是一種巧合吧!
隨著明朝敕封的噶瑪巴大寶法王來五臺山駐錫傳法,五臺山的藏傳佛教更加興盛,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摘自佛緣網(wǎng)站載文:明成祖與大慈法王)。明成祖給噶瑪巴的封號中,“大寶法王”有“如來”二字,藏語對應詞為“得銀協(xié)巴”,自從噶瑪巴得銀協(xié)巴受封為大寶法王名號之后,此號遂為噶瑪噶舉的黑帽系歷輩轉世活佛所承襲,終明之世,均稱大寶法王,按期遣使進貢。而五臺山作為漢藏共尊的文殊圣境,歷代中央政府有意發(fā)揮宗教和信仰的力量,將五臺山作為聯(lián)結和管理西藏的政教紐帶。明朝時期,中央政府冊封的大寶、大乘、大慈三大法王均親禮五臺山圣境,他們或為國家舉辦道場,或朝禮文殊以祈國泰民安。
據(jù)記載:永樂年間,噶瑪巴得銀協(xié)巴在南京、五臺山等地停留達一年多,于永樂六年(1408)四月辭歸,噶瑪巴得銀協(xié)巴返回西藏后,幾乎每年都派弟子進京朝貢。以后的歷輩噶瑪巴活佛作為大寶法王向明朝進貢,也可見到一些記載。1416年噶瑪巴得銀協(xié)巴去世后,黑帽系第六世活佛通哇敦丹(1416--1453)繼承了大寶法王的封號,黑帽系第七世活佛是卻扎嘉措(1454--1506)。
這些都是興建官渡金剛寶座塔的深遠歷史文化背景因素。
另外,我們還可從妙湛寺金剛塔的另一塊《官渡金剛寶塔藏文題記》漢藏文字共書的碑刻中,解讀出官渡金剛寶座塔的建置與漢藏共尊的文殊圣境五臺山的聯(lián)系(見本文所附金剛塔東壁該碑拓片)。而五臺山歷來是舉辦隆重法會以“上祝國君,下祈民福” 的皇家國家道場,是聯(lián)結和管理西藏的政教紐帶。
金剛塔是由當時鎮(zhèn)守云南的太監(jiān)羅珪一手出資修建的,嵌于塔上的碑所銘:“功力悉出已眥,一毫弗煩於官民”。羅珪篤信佛教,他親自督辦的修塔工程十分嚴格,使竣工后的金剛寶座塔有很高的質量。
2、由沐璘撰文的《新建妙湛寺石塔記》碑:(已殘)
碑文:
特進榮祿大夫縂兵
中奉大夫正治卿雲(yún)南
通議大夫資治尹雲(yún)南等
雲(yún)南逺在西南萬里,自歸職方以來,亟需(下缺約20字)
聖化民恬物熙,視同內壤??こ侵隙爬镉兴略唬骸懊钫俊?,前元(下缺15字,每行40字)
滇覩茲荒□而新之□□庚午,余奉(下缺約 字)
命繼鎮(zhèn)雲(yún)南。壬申,公亦奉(下缺約 字)
命同鎮(zhèn)是邦,政通人和,邊境無慮,乃即寺之前闢地復造浮圖一規(guī)(下缺14字)
石不期年而成□□記□余,余賞觀佛經(jīng)有云:造塔如庵羅果□□□□□德蓋由公□□□□□
以發(fā)菩提心成此一大功果,自非與佛有緣,亦何能成就若是哉!□滇□□邇天竺其俗,崇尚佛教
蓋因俗為化而以不治治之也,曩余曾祖黔寧昭靖王(下缺約 字)
國朝初以兵平滇,而凡塔廟叢林悉仍其舊,廢者興之,壞者葺之,是亦因俗為化之意,余以菲材濫□
恩命繼鎮(zhèn)于茲與公同事,今公以是為請烏能巳于言乎!因述梗概以紀歲月,經(jīng)始於于天順丁丑之十月,畢于戊寅之三月,若夫山川之形勝,剏造之顛末詳具,土僧楊慶、參政陳遜所撰碑文,茲不贅。
大明天順二年歲次戊寅四月吉日住持信固立石
由總兵官沐璘撰文的《新建妙湛寺石塔記》碑,
該碑現(xiàn)陳列于官渡古鎮(zhèn)碑林博物館
筆者注:碑文中所指妙湛寺石塔即金剛寶座塔,該塔的剏造,始于天順元年丁丑年(1457年)之十月,畢于天順二年戊寅年(1458年)之三月。《新建妙湛寺石塔記》碑應為時任總兵官的沐璘撰文,正如在成化元年住持信固立石、呂囦所撰妙湛寺增建佛殿記(碑)一文所指的“征南將軍右都督古濠沐璘復記其美于後”的就是這塊碑(見后附圖片),由于碑面破損嚴重,無法錄取碑刻全文。
該碑對建塔順應民俗,崇尚佛教,因俗為化而以不治治之,祈愿政通人和,邊境無慮,在妙湛寺前“闢地復造浮圖一規(guī)”的初衷予以了記載。
可惜曾鎮(zhèn)滇七年,欲再展宏圖的青年才俊沐璘,卻死于一場由宦官導演的務虛做作中,鎮(zhèn)守太監(jiān)梅公為遍叩神祠以祈雨解昆明旱情,相邀總兵官沐璘及其他官員隨行至三華山妙高寺附近林地,他們“一行人以杯酒相羊於此”,經(jīng)一番勞頓、勸酒、淋雨 ,“為人端謹,性不嗜酒”的沐璘回城后,于天順二年(1458年)六月初九日,俄以疾卒于鎮(zhèn),時年28歲。——可參讀筆者拙文《昆明妙高寺與繼喜亭記碑》:“越六月已酉,公(梅忠)又偕總戎(沐璘)諸公涉三華,謁妙高而少憩於隙地茂樹脩竹之下,因命酒促席觴酌數(shù)行……蓋喜雨降”句。沐璘撰文的這塊碑,從立碑到其死僅有兩個月。也許立于官渡古鎮(zhèn)的這塊沐璘撰文的殘碑就算是沐璘生命中的絕筆之作!讀者若想了解沐璘其人,可從筆者另一拙文《明代葬于昆明的沐英家族成員墓的現(xiàn)狀及相關問題》中進一步獲知。
三、沐瓚與古鎮(zhèn)妙湛寺
妙湛寺增建佛殿記
嘉議大夫雲(yún)南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東吳呂囦撰文
中奉大夫雲(yún)南等處承宣布政使餘姚胡淵書丹
中憲大夫雲(yún)南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平?jīng)?/a>張凱篆額
滇池之東約三百餘步,有古剎曰:“妙湛”,乃前朝所造而頽圮已久,今欽差鎭守太監(jiān)羅公珪大為興復,三佛有殿,萬佛有閣,輪藏尊嚴,禪堂宏厰,以至庖庾門廡,垣墉街級,井然秩然,布置得所,他如齋供之儀,物應用之器,具莫不鼎造維新,百無一缺,門之外標以石塔其中,諸佛神像繪塑羅列,金碧鮮明,丹青炫耀,誠甲於滇南諸寺也!
中奉大夫右布政古閩陳遜,既述其槩于前,征南將軍右都督古濠沐璘復記其美于後,則凡公之所以興復其地化導斯民之意,皆勒之金石,而不磨矣!公因覩滇之夷民篤信斯教益,欲隨其所好,而撫化之,乃又闢寺之左地建昆盧、光明二殿,奉清浄法身暨千百億化身,佛棟宇翬飛,廉隅整飭,視前之壯麗愈加焉,興工于天順壬午冬,畢事于成化乙酉春。僉謂盛事不可無述,遂徵文於余,鳴呼!釋氏之教始于西夷,漢時入我中國,蓋其言以空為主,以不殺為訓,以慈悲為勸,故愚民易従,而王公大人,亦多敬信之,太監(jiān)公體,朝廷之心,撫安軍民,而能隨夷俗所好,因以化之,其亦可謂善於撫綏者矣,若夫!歳時令節(jié)祝延聖夀,則又公拳拳敬心所寓也,宜銘于石以垂有永銘曰:
滇池左區(qū)古佛宮,碧鷄峙西金馬東。隱暎水光山色中,大為興復有鉅公。
革舊鼎新罔計功,名郷述文耿如虹。重構殿宇赫且穹,巍巍梵相黃金容。
夷民聳瞻起敬恭,景仰歸慕日益崇。上祝萬萬夀聖躬,四海玉帛來會同。
下析年年百轂豊,十日一雨五日風。寂清民樂寇無踨,邊方寜謐諸蠻從
六詔草木春融融,治化休明帝道隆。
大明成化元年十二月吉日住持信固立石
現(xiàn)陳列在官渡古鎮(zhèn)《昆明碑林博物館》中鑲嵌在壁的《妙湛寺增建佛殿記》碑
現(xiàn)陳列在官渡古鎮(zhèn)《昆明碑林博物館》碑刻拓片室中的
《妙湛寺增建佛殿記》碑拓片
筆者注:該碑立于明成化元年乙酉年(1465年)12月,由妙湛寺住持信固立石,由時任云南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呂囦撰文,由時任云南承宣布政使胡淵書丹,而由提刑按察司副使張凱所篆之碑額已不存,該碑碑文記載增建妙湛寺的毗盧及光明二殿(所附圖片略)等,時沐璘已過世(1429-1458,28歲,在鎮(zhèn)7年:1450-1458),該文所提之工程,興工于天順六年壬午年(1462年)冬,畢事于成化元年乙酉年(1465年)春,是時沐瓚在鎮(zhèn)(1439-1481,43歲,在鎮(zhèn)10年:1458-1466),充云南總兵官、掛征南將軍印。妙湛寺的毗盧及光明二殿與妙湛寺的孔子樓、靈星門、文昌閣兩建筑群同處于該寺中軸線東西對稱的兩側,同為天順五年、六年修建,兩側的建筑群同為“鎭撫沐公(瓚)、守監(jiān)羅公並僚屬皆捐貲助成”——見本文后面所附:清道光二十一年的《重建文明閣記》碑,但《妙湛寺增建佛殿記》碑只記載了建于中軸線東側的毗盧、光明二殿。
元時昆明曾建有文廟,“國朝洪武初,西平侯沐英因其舊建云南府儒學”,“天順五年(1461年),都督沐瓚重修”(——天啟《滇志》卷之八 學敩志第275頁云南府 廟學篇載)“(云南府儒學)國朝洪武初,西平侯沐英重建,規(guī)制始備,景泰間,巡撫僉都御史鄭颙樹成德、達才二坊,天順五年,都督沐瓚重修”。——(明)鄒應龍修 李元陽纂《萬歷云南通志》 載于《云南史料叢刊》第六卷p595
沐瓚在天順年間重修文廟應當包含兩處,一是如前所指的在昆明古城內的文廟即沐英在洪武年間復建的云南府儒學之地——在五華山(見下面所附古籍影印及所附文字),另外就是在官渡古鎮(zhèn)文明閣中新建的“至圣殿(即孔子樓)”,如本文所附《重建文明閣記》碑碑刻所指的“一修於明天順間,鎭撫沐公、守監(jiān)羅公並僚屬皆捐貲助成”的官渡孔子樓。(詳見本文《重建文明閣記》碑圖片)廟學是設于孔廟內的學校,天順年間沐瓚興修文廟與官渡孔子樓,也是繼景泰四年(1453年)春,由右僉都御史鄭颙昌議并與前總兵官沐璘合謀建立云南府貢院,以使開科取士之風日盛,結束云南士子須遠赴應天府參加鄉(xiāng)試之后的又一硬件建設(見《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P9貢院及P526-527陳文撰《新建云南貢院記》)。
我們還可以從《云南檔案》2005年06期所載顧建豪 趙明輝所撰《官渡古鎮(zhèn)掠勝》一文中進一步得知:“孔子樓又名凌云閣,因供奉孔子塑像而得名,始建于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1年),由鎮(zhèn)撫沐瓚和鎮(zhèn)守云南太監(jiān)羅珪捐資興建,后經(jīng)歷代修葺,為鄉(xiāng)試,洞經(jīng)及丁祭活動場所。建筑古樸,結構精巧,具明代建筑風格”。
載于(乾隆)鄂爾泰等監(jiān)修靖道謨等編纂《云南通志》卷七 第15頁的“云南府廟學:在五華山,右元至元間總管張立道建,兼置學舍,平章沙木斯迪(音)拓之,后廢。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因舊址建廟學,景泰間巡撫鄭颙建‘成徳’、‘達材’二坊,天順五年都督沐瓚以次興修。”(見上圖古籍影?。?/p>
圖為現(xiàn)在妙湛寺大雄寶殿西側的文昌閣,該閣是孔子樓的一進院
為孔子樓的二進院大門——靈星門
這是至圣先師殿即孔子樓,殿內供奉孔子塑像
曾身為云南總戎都督的沐璘有過這樣的夢想:為鎮(zhèn)茲南服,受兵民重寄,理想中欲持凈明二說以教化一方,他的這一夙愿,正如時為云南按察司副使并參贊都督同知沐璘軍務的鄭颙撰文所記載:“私欲盡凈,天理昭明,儒者修身之功也;六根清凈,本性圓明,釋氏安禪之學也。儒之道可以變昏庸為睿哲,去污下為高明;佛之教可以即群迷為正覺,舍大暗為光明”。謂公(沐璘)“蓋欲以儒者之道為安邊保境之本,而復資釋氏之教為化頑導愚之方耳”?!嶏J《凈明院記》我們從官渡古鎮(zhèn)的妙湛寺興建修葺這一實踐中看:沐璘、沐瓚兩兄弟在這一認識上是互為秉承的。
啊,斯人已逝!祈愿先賢的啟慧之思化作復興民族文化血脈的流暢!
孔子樓的“至聖先師”殿貢奉著孔子塑像
孔子樓東側的“東廡”
孔子樓西側的“西廡”
附: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嵗次辛丑桂月吉旦所立《重建文明閣碑》
重建文明閣記
聖人之道大矣!自漢及今屢晉褎封,聿隆祀典上而天子辟雍諸侯,頖宮下建塾序黨庠莫不有學,即莫不有祀,誠以聖人開萬世綱常,宜享天下萬世之祀,凡有血氣,莫不尊親理,固然也!
吾郷舊有文明一閣樓,祀至聖殿奉文帝,創(chuàng)始於元至元庚寅,里人合妙德、通明二閣一時並建,厥後屢経兵燹,一修於明天順間,鎭撫沐公、守監(jiān)羅公並僚屬皆捐貲助成。迄我國朝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制憲,王公繼文撫憲,石公文晟偕司道府縣,復捐亷重修,至郷人士庻修葺者,更不可勝紀,故侖奐聿興規(guī)模丕煥,地之靈者,人傑輩出,如王檢討崛起於前,熊侍讀繼興於後,一科文武雙解,一門兄弟五魁,以及理學文章,政事忠孝節(jié)義,薦紳先生之徒,時時間出,每於春秋丁祭,聿修祀典,固彬彬乎禮樂之選也。道光癸己歳地震,閣全圮,而聖像巍然,特存郷人士弟行禮於瓦礫間,僉曰:非聖德不及此事,稍定即謀所以崇新之,而艱難甫平,志焉未逯,喜地震之前歳早商,重修此閣與淩雲(yún)閣,公起義賩,約獲二千六百餘金,暨後衆(zhòng)善所捐之資,卜吉於丁酉八月興工,至辛丑年八月告竣。嗚呼!凡事豈不貴有其時哉,使先無此擧,斯閣何由而成?然當始事之日,豈預知次年之地震,斯閣之盡傾哉?凡此皆時為之抑聖以道化天下,豈不能化一郷以道教萬世?豈不能教一時方令,聖天子至德涵濡崇儒重道?命天下皆建學明倫?其所以崇聖道、廣教化而勵風俗者,至深逺也,令郷人士議,於文閣右新建桂香書院,為培植英賢之所,造就扵院者當亦深思。聖道漸摩薰陶,敦本力學,砥行勵節(jié),將出為名臣處,為正士以表,式郷閭宜矣夫!古者教化起扵學校,移風易俗端在士林,方不負聖天子作育至意,其扵聖道亦庶幾也,因敬為之記,并銘曰:
聖人之道,日月経天,普天率上,祀事維虔。吾郷古處,閣號文明。春秋釋菜,士集群英。
鯨鮫為變,殿宇摧傾。聖德隆厚,巍然崢嶸,謀欲興之,僉曰宜急,事皆有成,惟聖之力。
丁酉始事,登登慿慿。規(guī)模崇煥,氣象欎蒸。鼓鍾既設,俎豆斯陳,於萬斯年,禮樂循循。
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嵗次辛丑桂月吉旦 里人:楊際泰敬撰 楊蔭棠敬書
《重建文明閣樓記》(局部殘碑),該碑現(xiàn)陳列于官渡古鎮(zhèn)碑林博物館
《重建文明閣記》碑拓片,該拓片現(xiàn)陳列于官渡古鎮(zhèn)碑林博物館
筆者注:該碑所載:“吾郷舊有文明一閣樓,祀至聖殿奉文帝,創(chuàng)始於元至元庚寅,里人合妙德、通明二閣一時並建,厥後屢経兵燹,一修於明天順間,鎭撫沐公、守監(jiān)羅公並僚屬皆捐貲助成”。碑文中記至圣殿(俗稱孔子樓)屬文明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