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城遺址位于正陽縣皮店鄉(xiāng)朱店。南距淮河1000米,西距今夏小莊約700米,東距朱小寨500米,北距姚莊100米。古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800米,面積80萬平方米。四周護城河還可見到,現存西門,城河寬90米,南西兩面存有部分城垣土基,高出地面近3米。這兩處城門還可辨別,西門土基厚25米,南城垣外東西二蓮花湖還在。東湖南北寬約100米,東西長約350米,面積約35000平方米;西湖寬約80米,長約500米,面積約40000平方米。湖底鋪有方磚,兩湖之間建有高約1米的暗渠,水可互通。至今夏秋兩季,兩湖碧荷滿池,猶為壯觀。
臨淮城始建及其沿革,還沒有考證清楚。據《通鑒》載,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春正月,封子衡為臨淮公。食邑即今正陽朱店的古臨淮城。衡愛蓮花,城河皆種蓮,時稱蓮花太子。城內過去有臨淮寺,在今朱店街南頭。寺內有古柏樹一株,后毀于淮水。明邑人張搢有詠《臨淮古柏》詩:“皺盡霜皮干十圍,蒼顏無改市朝非。只應相伴長淮水,終古濤聲送落輝?!泵饕厝藦垐?zhí)中有詠《古臨淮城》詩:“片石猶能識舊蹤,寒蕪漠漠晚煙重。曾經歌舞長淮水,不記年時古寺松。欹塔入云風月朗,斷碑濕雨鮮苔封。猶聞白狗梁時戌,野草年年織翠茸。”明人張拔詠《蓮花池》:“臨淮遺址半蒿萊,池水漣漪一鑒開。白露自秋煙月晚,曾無人唱采蓮來。”《方輿紀要》記載:“(正陽)縣南八十里有臨淮城。”從許多歌詠臨淮故城及其遺物的詩歌來看,遺址原是有跡可尋的。隨著歲月的推移,遺痕舊跡越來越少,已無可考證了。
臨淮城遺址歷經多次普查并采集了很多標本。2003年,因修路進行的局部考古挖掘時出土的銅器、陶器等文物,對研究東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及城址建筑的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及考古價值。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