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chuàng)辦,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國家4A級風景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jiān),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于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fā)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位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后晉,當時有邑人楊愨“樂于教育”,在將軍趙直的支持下,聚徒講學。楊愨去世后,他的學生楚丘人戚同文繼承師業(yè),繼續(xù)辦學,培養(yǎng)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等后來都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誠就其地筑學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廣招學生。使應天府書院揚名的另一位人物就是那個吟出“應天府書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州(今商丘)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北宋陪都、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fā)展成為一方都會,到北宋商丘已為全國第二大都市。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隨著范仲淹等資深名人的加入,商丘應天府書院逐漸發(fā)展成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并且位居北宋四大書院之首。創(chuàng)辦原因第一,北宋科舉取士規(guī)模日益擴大,而宋初官學卻長期處于低迷不振的狀態(tài)。士人求學需求很大,卻苦無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起到了填補官學空白的作用,為廣大士子提供了讀書求學的場所。應天府書院
第二,朝廷崇尚儒術,鼓勵民間辦學。宋初提倡文治,但國家一時又無力大量創(chuàng)辦官學,故朝廷對書院給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贊助。像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都得到朝廷賜書、賜匾額、賜學田和獎勵辦學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這些支持無疑是促進宋初書院興盛的直接動因之一。
第三,佛教禪林制度的影響。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潛心修行的宗旨,多選擇環(huán)境僻靜優(yōu)美的山林建立寺廟,五代及宋初的書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勝之中。佛教禪林集藏經、講經、研經于一體,也對書院教學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如:書院的講會制度就是借鑒了佛教僧講和俗講的講經方式,書院教學的講義和語錄等形式,也是來源于佛教禪林制度。
第四,印刷術的應用,使書籍的制作與手寫本相比,變得極為便利,是促成宋代書院興旺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書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眾都可以擁有的,才有可能使書院擁有豐富的藏書,并真正成為面向社會的教學研究場所。歷史沿革后晉始創(chuàng)
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0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原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一批私人創(chuàng)辦書院,應天府書院由此而生。
書院歷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晉,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后來他的學生戚同文繼續(xù)辦學,應天府書院的前身就是當時歸德軍的南都學舍趙直為其筑室聚徒。
北宋立國初期,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睢陽學舍的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xiàn)了“遠書院鳥瞰圖
? ??學者皆歸之”的盛況,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學校一度關閉。
北宋盛世
宋真宗時,追念宋太祖應天順時,開創(chuàng)宋朝,1005年將其發(fā)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改名應天府。1008年,當?shù)厝瞬苷\“請以金三百萬建學于先生(楊愨)之廬”,在其舊址建筑院舍150間,藏書1500卷,并愿以學舍入官,并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院,以曹誠為助教,經由應天府知府上報朝廷,受到宋真宗贊賞,翌年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學化書院
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時人稱:“州郡置學始于此”,天下學?!耙暣硕d”。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后該書院經應天知府、文學家晏殊等人加以擴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書院任教,盛極一時,與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應天府的辦學模式,令當?shù)貢猴L氣大盛。李覯先在南城創(chuàng)辦了盱江書院,求學人數(shù)曾達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黃興辦鹿岡書院,曾鞏在臨川辦起了興魯書院,并親自制訂校規(guī)并任教,還聘請歐陽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靖康國難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應天府書院毀于戰(zhàn)亂。同時也因南宋偏安,就讀于書院的文人、士子紛紛南遷,中國書院教育中心向南移,在南宋理學大盛日時,應天府書院已不如白鹿洞書院,未能扮演文化傳承角色。
幾番廢立
明朝嘉靖十年(1531),御史蔡璦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而沿用舊名,重建書院,但萬歷七年(1579),宰相張居正下令拆毀天下書院,應天書院遂廢。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歸德知府重建“范文正公講院”又名“文正書院”于歸德府東,以紀念范仲淹掌教應天府學,講學育士。他效法范仲淹的精神,親自執(zhí)書講學,一時培育了許多人才。明代中后期睢陽沒于黃河,城址北遷,原講院故址以無存。-
順治十五年(1658),符應琦重修講堂,集諸士而課之。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陳錫格又重修應天府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國廢科舉,興學校,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因此,書院改為“歸德府中學堂”(簡稱歸德中學)。
再煥生機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準應天書院在宋代原址附近進行修復,并被列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點旅游工程項目,景區(qū)規(guī)劃占地121.6畝,總建筑面積4116.8平方米,道路占地2523.4平方米。工程委托河南大學古建筑研究院設計,整個書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牌樓、大門及東西側門,前講堂及東西側門、明倫堂及東西配房、藏書樓及東西側門,饌堂、教官宅、崇圣殿、東西偏房、魁星樓及東西廊房。2004年2月應天書院修復工程開始一期工程建設。2005年底主體工程崇圣殿竣工,2006年應天書院的大門、圍墻、道路等工程完成。2007年10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2009年8月應天書院二期工程開建,主要是講堂等復原工程。應天書院修建全部完成后,將展現(xiàn)北宋時期的文化、教育、科學、知識等內容,增加游客對北宋歷史文化的全面了解,豐富商丘古城旅游區(qū)古文化建筑觀光游和學術學習游的內涵,增強古城旅游區(q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專家和文化學者的吸引力,提升商丘古城旅游區(qū)的品位和影響力。
景點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境內